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序对于行政立法而言至关重要,我国当前行政立法的程序包括准备、起草、听证、审查审议、公告等阶段。我国行政立法程序仍然存在规定不够具体,实践中不少环节多是按照行政行为的内部程序来操作等问题。为此,应对之加以完善:一是建立立法项目的必要性分析制度;二是完善立法听证程序;三是在审议阶段建立行政立法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2.
行政立法听证制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以来,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行政立法听政制度,并通过统一的行政程序法进行规定。行政立法听证制度是行政程序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世界各国对于行政立法听证制度大体采取集中式和分散式的立法模式,并且对于行政立法听证适用范围在立法上采取直接或排除的规定。我国行政立法听证制度采取分散式的立法模式,与西方国家相比仍存在诸多缺陷,可以通过对国外行政立法听证制度的考察、借鉴,来完善我国行政立法听证制度。  相似文献   

3.
《立法法》的出台对规范我国的行政立法制度起了重要作用,明确了行政立法权限的划分,规范了授权立法,规定了行政立法的基本程序,加强了行政立法监督。但《立法法》的规定也有其缺陷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4.
我国行政政治问责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行政政治问责存在明显的制度缺失,是我国行政问责的制度实践中的短板。这种制度困境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有内部和外部的问题,有主观方面的制约因素,也有政治问责立法滞后的影响。针对行政政治问责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本文从行政政治问责的主体、对象、适用范围、标准、程序和救济制度方面提出构建有效的行政政治问责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5.
汪应明 《求索》2010,(12):167-168
《国家赔偿法》所确立的行政追偿制度在保护国家利益,惩治行政职权违法等方面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该制度本身及实际执法效果而言,还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现行行政立法对行政追偿制度,特别是对该制度实施程序方面的规定还很不完善,存在着较多的立法缺失。同时,内部行政行为的性质定位也严重制约着行政追偿制度的发展,成为行政追偿制度出现困境的主要症结。建立行政追偿的正当程序,重新定位行政追偿的性质是行政追偿制度走出困境,消除症结,不断完善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行政问责伦理机制是能够在实践中对行政官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自我约束的一种责任机制。行政问责伦理机制建设不仅可以降低问责成本,还可以提升问责效力。当下我国行政问责过程面临着多种伦理困境,诸如决策责任与执行责任的偏向,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的悖论,同体问责与异体问责的冲突,政治道义责任替代的行政法律责任,问倒官员的力度与官员复出的速度的矛盾,公开问责与内部处理的博弈,等等。应该从转变制度设计的伦理基础,责任文化和责任伦理重塑,加强伦理立法和外部监督等方面推进行政问责伦理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相似文献   

7.
7·23温州动车事故过程中的行政问责处理是我国行政问责制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7·23温州动车事故中行政问责所表现出来的新的特点,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未来我国行政问责制度的发展趋势和走向,对完善我国行政问责制度,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行政授权立法产生伊始,由于其自身先天的缺陷加之各国体制的局限,始终没能走出正当性的困境,为此世界各国通过制度设计围绕行政授权立法进行法律控制。中国行政授权立法体制长久以来也存在着诸多弊端。因此,需要加强对其进行立法监督和司法监督,扩大公众监督范围;同时,还要修改《立法法》相关条款,以完善我国行政授权立法体制。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以及依法行政的不断发展,行政问责制度已经渐渐为公众所知,行政问责制度的提出根本是为了规范公职人员的行政方式,完善国家的治国体系。行政问责制度的不断推进,显示着国家的民主政治体制更加健全。当前,要围绕我国行政问责制度的发展现状,分析我国行政问责制度的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行政问责程序规范化提升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深入推进,行政会议公开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公民知情权的保障不仅限于对行政会议文件资料的公开,不同类型的行政会议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公民权益。行政会议公开,有坚实的理论支撑,相关立法和地方文件在行政会议公开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通过尝试提出具体规定行政会议公开的程序、保障公民救济权方面的立法构想,以进一步推动我国行政会议公开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1.
蔡日升 《人权》2014,(3):52-55
行政听证制度是法治社会民主制度的重要标志,更是许多国家行政程序法的核心制度。我国自《行政处罚法》专章规定了听证程序,标志着我国独立的行政听证制度产生,《价格法》等也相继对听证制度作了相关规定。《立法法》第58条第一次规定了行政立法听证程序制度。  相似文献   

12.
韦朝毅  卢丹凤 《桂海论丛》2011,27(2):107-111
我国行政成本的居高不下与各级地方政府的奢侈行政现象密切相关。从该现象产生的内在根源出发,可以将地方政府奢侈行政现象归结为"诱发型"浪费和"原发型"浪费两种类型。完善行政问责制有利于遏制"诱发型"浪费,但要真正遏制乃至根治"原发型"浪费还必须对制度、政策、结构及价值等进行整体问责。因此,考量我国遏制地方政府奢侈行政现象久治无功的缘由,应该重新审思问责制能否成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突破口,并以此推进政府的深层变革。  相似文献   

13.
马凯  曹海晶 《求索》2013,(3):176-178
传统观点认为,行政立法有悖于分权理论,它是一种"不幸而又不可避免的祸害"。然而,虽然行政立法在理论上难以成立,但实际上行政立法在实践中是不可或缺的。各国行政立法数量及其作用就足以证明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但问题是,行政立法实践也暴露了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各个国家并没有简单的否定行政立法,抑或是逃避这些问题,而是通过制定相关的协调机制,确保行政立法的健康发展。我国学术与法律实务界应借鉴行政立法的国际经验,重视行政立法,并通过相应制度的完善,促成行政立法权的健康发展。为此,本文提出三个行政立法的控制立法建议:1、加强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授权的控制;2、完善行政机关的自我监督体制;3、确立司法机关对行政立法的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14.
胡小杰 《人民论坛》2013,(12):42-44
行政问责制是建设责任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我国行政问责制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加强人大、纪委等问责主体的外部问责,提升行政机关法定代表人和社会民众的问责意识,加快行政问责立法,完善问责官员的复出机制.  相似文献   

15.
邓凡 《湖湘论坛》2012,(1):38-40,66
建立行政问责制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当前的试点中存在着范围不广、层次不深的问题,导致行政问责流于形式,目的难以实现,迫切需要进一步推进,突破点在于强化干部的责任意识、提高公众参与问责的积极性、畅通问责渠道、完善问责程序、加快问责立法等。  相似文献   

16.
我国各地开展行政决策程序立法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其理论储备并不充分。从当前的评估结果来看,地方行政决策程序立法的整体质量水平不是太高,无论是在宏观的体系架构上,还是在微观的制度设计上,都不免存在着些许的瑕疵。未来的行政决策程序立法应当走全国统一立法的道路,并对行政决策的概念、行政决策程序的价值目标以及制度构成和责任追究等基本要素作一个全面、科学、合理的设计,以将行政决策真正纳入法治的轨道。  相似文献   

17.
行政立法是行政法治的基础,实现立法价值合意对于行政立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一些理念滞后以及制度缺陷等原因,我国行政立法在价值合意实现方面还有诸多可完善之处。行政立法民主、行政立法正当程序以及均衡立法等观念的确立以及行政立法程序制度、行政立法民主参与制度的完善可以保障价值合意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在行政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在推进依法行政的进路中,行政决策机制的创新与发展向来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试验田。当前我国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关于重大行政决策需专家论证的程序性规定。在现有的立法框架下,结合当前我国地方决策的实践发展状况,分析我国地方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专家论证制度存在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李雪峰  刘宝强 《前沿》2007,(7):127-130
当今社会,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行政不作为、行政效能低下、滥用职权等政府腐败现象都十分严重。政府是为公民提供服务的,而服务是通过行政机关极其工作人员的活动来完成的。如何杜绝行政腐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行政问责机制是可行途径之一。我国自行政问责建立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其中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要提高我国政府的廉洁程度,缔造和谐社会,就必须加强和完善行政问责制。根据我国问责机制中的问题,要想行政问责行之有效,就必须明确行政问责的"谁问"、"问谁"、"问什么"以及"问后的处理"。尤其是问后的处理工作,笔者认为是完善行政问责机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刘墨 《新东方》2010,(2):62-65
行政立法是指行政主体依据法定权限并且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发布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也就是指这一部分法规的制定是由行政机关进行的。我国的有关法律对行政立法的过程虽有一套完整的规定,要求所立之法能够满足社会各方的要求,协调社会共同利益,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仍存在行政立法滥权和腐败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