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特朗普政府在中东地区的政策,主要是恢复美国与中东盟友的关系,重申美国的领导地位,带领和帮助中东盟友维护经济安全、打击恐怖主义,反对支持或宽容恐怖主义、破坏地区稳定的国家。在此基础上,特朗普政府与相关国家建立了一个以美国为中心、基于关系认同的关系网络。特朗普政府与关系网络内的盟友开展合作并根据关系认同程度而给予相应的支持;将处于关系网络外的伊朗视为"支持恐怖主义""破坏地区稳定"以及危害美国和以色列安全的敌对国家,组织关系网络内的盟国对其围堵和打击。特朗普政府在中东地区构建的关系网络,加速了中东地区的新区块化,决定了中东政治的新面貌。  相似文献   

2.
张翔  王联合 《国际展望》2023,(2):37-56+159
“逆向搭便车”指同盟内实力较强的成员在内部竞争条件下,通过减少防卫投入以刺激较弱成员大幅提高自身防卫支出的现象。美国利用亚太盟友在“自主—安全”交易与非对称相互依赖中的脆弱性,以政策鞭策而非削减盟友防卫支出实现对后者的“逆向搭便车”。冷战结束后,美国亚太同盟因盟主霸权透支与盟友“搭便车”而缺乏凝聚力。当前,在对华战略竞争加剧与传统、非传统安全威胁叠加的背景下,美国迫切需要重振亚太同盟体系以共同应对所谓挑战。为提高亚太盟友承担责任的能力与意愿,美国着手调整同盟义务,提升同盟军事合作水平;突破“轴辐”结构限制,与亚太盟友共同打造众多“印太”小多边安全合作机制;鼓励亚太盟友发挥各自相对优势,积极参与地区公共产品供应。美国对其亚太同盟的“逆向搭便车”基于同盟权力的非对称性,因而对于弥合同盟分歧成效有限。但是即便如此,这些政策和行动依然对中国国家安全与未来发展构成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3.
张锐 《国际展望》2016,(5):40-59
传统观点普遍认为,伙伴关系外交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作用有限。但笔者依据实证研究发现,目前基本成型的中国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具有重要且广泛的政治安全效应。作为外交实践发展的产物,中国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既是双边关系的集合,有类别之分但无等级差异,也能在多边舞台促进各类合作机制和合作阵线的形成。其具体的政治安全效应包括:中国的主张和诉求获得有效传播和各国认同,一个尊重中国政治安全利益的全球共识网络初具规模;中俄的"网状伙伴外交"蓬勃发展,吸纳更多国家一道维护世界与区域的政治安全;加快"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推动发展伙伴与安全伙伴的并进;向美国传递出一系列清晰信息,促使其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中国的战略意图。笔者最后提出,中国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有望在国际安全领域衍生出更多共识网络、机制网络和支点国家网络。  相似文献   

4.
友国在哪儿     
《南风窗》2014,(10):35
<正>两次发动鸦片战争的英国前首相帕麦斯顿有句名言:"一国没有永远的朋友,仅有永远的利益。"但美国在二战后打造的盟友体系,似乎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奥巴马4月下旬高调访问日韩菲3个东亚盟国,尽管是为了挽回外界对其亚太再平衡战略已成"鸡肋"的印象,却也着实让中国舆论感受到来自海上的地缘压力。中国学界已在研讨如何应对美国在亚太的同盟体系,这背后的潜台词是:中国也要营建自己的友好国家体系,反击美国在中国周边"挖墙脚"的行为。5月份,中国总理的非洲四国行、"主场  相似文献   

5.
美国新任总统拜登提出将重振美国同盟体系,突出美日同盟的重要性.未来美日同盟的"双向义务"合作与日本的同盟"对等化"诉求将相伴发生、相互影响,并逐步内化于美日澳印"四国安全机制"及西方"盟友圈"构建之中.中日关系中固有的结构性矛盾加上中美关系的紧张状态,使得美日同盟的对华针对性日益凸显.美日两国确认钓鱼岛适用于《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公然侵害中国领土主权及国家安全利益,使得中美日关系进一步复杂化,并影响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周士新 《国际展望》2023,(6):119-134+158-159
太平洋岛国论坛2017年推出“蓝色太平洋”的概念,强调地区认同和国家战略自主。美国在2022年6月联合4个盟友建立蓝色太平洋伙伴关系,但却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平洋岛国,为此美国推出了太平洋伙伴关系,试图加强与太平洋岛国的关系。当前,美国认为太平洋岛国在其全球地缘战略中的重要性大幅提升。美国投入更多资源,拉拢盟伴支持和帮助,加强与太平洋岛国的联系,试图获取地区主导权。这成为影响太平洋地区局势的重要变量。太平洋岛国虽与美国及其盟国保持密切合作,但却不愿卷入大国地缘竞争。从趋势上看,美国希冀太平洋岛国能无条件配合,以增强美国及其盟友对太平洋地区的影响。但是,由于美国及其盟友难以兑现承诺,能否促进太平洋地区安全与发展并不确定。美国与太平洋岛国关系趋于复杂,成为塑造地区局势演变的重要因素。蓝色太平洋伙伴关系竞争性强,可能影响中国与地区国家的关系。为此,中国应一如既往与太平洋岛国开展建设性合作,营造有利的地区环境。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重新定义以来,美日同盟不断通过强化走向军事一体化和全球化.美国不是抑制而是推动日本重整军备,而日本也借助同盟追求更具进攻性的安全政策.美日同盟的强化并不意味着美日平等的"权利分享",而是体现出日本对美国战略的屈从.日本依赖美国的军事存在保证其安全并遏制中国,同时在经济上谋求同中国争夺地区合作的主导权.日本战略上的内在矛盾使其无法获得其他东亚国家的信任,也使东亚面临安全结构两极化的危险.构建和谐的东亚政治世界需要中美日建立稳定的三边合作关系,并最终将美日同盟纳入地区多边安全机制的框架中.  相似文献   

8.
沈鹏  花馨 《当代世界》2016,(11):22-25
正美国在"重返亚太"战略中高度依赖同盟,把同盟当作其维护美国利益的重要途径。在自身财政捉襟见肘的情况下,美国需要同盟的配合。其中同处于东北亚地区的美日、美韩两同盟都同步得到了强化。通过对日韩施展"巧实力"外交,美国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盟国战略重心的调整,缓解了美国在东北亚地区资源紧张的情况。美日、美韩在地区安全环境中的互动2009年,奥巴马政府就任之初,曾提升与中国和东盟的关系,使日本担心美国是否会冷落自身。但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访问亚洲时把首  相似文献   

9.
韩召颖  刘锦 《国际展望》2023,(6):21-39+155-156
高技术出口管制是美国对华实施科技遏制战略的关键政策工具。自拜登政府执政以来,美国出口管制政策呈现高技术物项出口管制精准化、美商务部自由裁量权扩大化、单边转向多边出口管制联盟化以及对华出口管制理由意识形态化的新特征。拜登政府尤为强调高技术竞争对中美战略博弈走向的决定性意义。究其根源,既有高技术本身“创新加速创新”特性的影响,又有中国高技术崛起对美国所谓“国家安全”和全球产业链主导地位的冲击。虽然美国实施技术封锁与其促进出口的目的对立、美商务部加强管制与其能力不足的掣肘、同盟政治与盟友国内利益的分歧以及美国推行“民主”与护持霸权的悖论等限制性因素影响对华技术制裁效果,但出口管制仍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中国高技术企业的国际市场,增加中国高技术产品在全球产业链中被阻断的风险。有鉴于此,中国应通过构建风险预防体系、“非对称”反制以及善用维权等途径,来应对美国对华高技术出口管制政策的不断升级。  相似文献   

10.
美国在亚太南部的同盟关系现在面临着新的、复杂的发展态势。菲律宾逐渐淡化与美国的军事关系,澳大利亚则正在反思对美国的认识,寻求更独立的空间,对美国保持一定的距离,并逐渐认识到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基于澳大利亚的国家利益。虽然美国不会放弃对同盟国的安全承诺,但前几年美国亚太同盟战略出现的南北并重趋势将出现变化,美国的亚太盟友体系整体强化的趋势也将出现新的变数。  相似文献   

11.
美国"印太战略"的提出与推进始于特朗普政府,它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重心持续调整的产物。"印太战略"的推进主要包括三大层面,即军事层面的力量建设、政治层面的盟友与伙伴关系发展以及制度层面的地区网络化结构的形成。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全领域、全政府、全方位的方式来推动"印太战略"的实施,但其前景受到美国政治经济状况、"印太战略"内在矛盾的协调、美国"印太战略"与域内国家地区战略的融合度、中国发展状况以及其他地区安全形势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
《南风窗》2016,(24)
正强化了亚洲同盟体系,构筑了应对中国崛起的安全屏障——奥巴马本可以带着这样的亚洲外交政绩离开白宫,如果不是菲律宾"不给力"的话。菲律宾嚷着要与美国闹"分手",的确让外界大跌眼镜。签了军事同盟条约,秀了几年的政治亲密,总统换人后就"恩断义绝"。杜特尔特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我在任,美国就别想把菲律宾当作门前鞋垫。"有人觉得这是杜特尔特意气用事,因为他说过不少"过头"话。也有人认为他是在大国间玩平衡,真实目的是想捞取更多的利益和好处。可就没人相信杜特尔特这话也是"真情流露"。把盟友视为门前鞋垫,暴露了美国亚洲同盟体系的先天缺陷。这个先天缺陷在于,美国的亚洲同  相似文献   

13.
南书房     
《南风窗》2010,(8):100-100
<正>《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美】李侃如博士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李侃如博士不仅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也是在中国政治研究领域学识最渊博的美国学者之一,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目前美国中国学研究的水平。作者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中科技含量和资源使用效率较低,如何进行模式调整是中国的第一个挑战;经济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是第二个挑战;第三个挑  相似文献   

14.
在朝核六方会谈中,东北亚地区大致形成了两个三角同盟格局:以美国、日本、韩国为一方的南三角,以中国、俄罗斯、朝鲜为另一方的北三角。应该说,这种基于大致相同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战略同盟关系自上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以来就存在。其中南三角由韩美同盟和美日同盟的两个框架支撑。没有正式缔结同盟的韩日关系也通过美国这一共同的盟国,形成了紧密的安全合作关系。在过去几十年中,因为美国卷入朝鲜战争和韩国派军队参与越南战争,而日本由于战后宪法限制未能派兵参加这两次战争,因此美韩关系紧密度甚至超过美日关系。但是近年来东北亚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促使南三角出现了裂痕,韩国逐渐成为南三角同盟的离心力。使得国际观察家认为,东北亚格局三比三的态势可能会变成二比四。  相似文献   

15.
拜登政府将中国视为“最重大的地缘政治挑战”,在“联盟制华”与“以台制华”方面双向发力。作为同盟体系的核心,美国不断提高美日澳三边安全合作的制度化水平,以共同应对所谓中国威胁。出于相似的遏华战略偏好,美日澳正在通过议题联合介入、国内制度疏通、双边短板补足、三边同盟构筑、实战演练导向等路径,愈加细致深入地推动涉台安全协作。然而,三国的相关合作上限既会受到美国内政优先以及日澳的认知落差等“软约束”限制,也会受到联盟扩散导致的“衰减效应”以及日澳国内法制等“硬约束”牵制。可以预见的是,在短期内,美日澳的涉台安全合作会不断提速升级,但在是否以及何种程度共同协防台湾的问题上将继续保持适度的战略模糊。  相似文献   

16.
联盟政治是当前国际安全领域的研究焦点,近年来国际关系研究者从联盟维持的动力、内部凝聚力、制度化程度、联盟内部管理等视角提供了许多新的见解,提升了联盟政治研究领域的理论化水平和现实相关性。在《比铁板一块更糟糕:亚洲的联盟政治与强制外交问题》一书中,柯庆生以联盟内部凝聚力为核心解释变量,探讨了联盟的内部关系对强制外交效果的影响,指出联盟内部缺乏团结和不协调会增加地区冲突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导致现有冲突的升级和延续。借助大量的原始档案和相关研究,作者利用冷战时期的中苏同盟与美国主导的东亚联盟之间的互动来验证这一有悖常识的论断。尽管该书的案例分析侧重于冷战初期,但是为我们审视冷战时期的东亚国际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该书的研究问题和理论解释对理解当今东亚地区的国家关系特别是中国与美国主导的联盟体系之间的互动也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缘安全环境中的“安全困境”问题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听昌 《国际展望》2012,(3):41-58,140
"安全困境"是国际安全领域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构成国际紧张、对立乃至冲突的动因之一。在现实的国际社会中,"安全困境"现象很难完全消除。中国在崛起的进程中,其地缘安全环境中的"安全困境"问题尤为突出。美国把中国列为主要的地缘战略对手,认为中国的崛起挑战美国的霸权甚至威胁美国的安全;日本面对中国崛起,表现出严重的不适应,千方百计强化日美同盟,增强军事实力以牵制中国;中俄互有需求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但中俄地理上的邻近使发展动力有限,也存在若隐若现的"安全困境"问题;印度作为拥有核武器的军事大国的崛起,肯定会分散中国的精力,使中国的地缘安全环境更趋复杂。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受国内政权更迭和国际局势变化等因素影响,美日韩三国关系出现诸多新变化。美日、美韩两个双边同盟明显强化,日韩关系大幅改善,美日韩三方协调和互动加强,美日韩与北约、澳大利亚等联系日趋密切。这些新变化对国际局势产生了直接影响。考虑到韩国国内政治生态因素,韩日恐难成为军事盟友,美日韩也难以构建真正的“亚太版北约”,但不排除未来三方进一步加强合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王俊生 《国际展望》2016,(2):132-150
研究中美两国的和平共处具有紧迫性,而一战前的英德和二战后的美苏两个案例都具有借鉴意义。着眼于历史,一战前的英德和二战后的美苏均实现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和平共处,这值得汲取经验并吸取相关教训。中美要实现和平共处,从中国的角度看,应塑造两国共同利益,使其转化为和平共处的正资产。中国应在事关其核心利益的周边问题上绝不妥协,通过战略压力迫使美国尊重中国的地区权益,避免美国过度逼迫中国而导致两国擦枪走火。此外,中国应积极参与和创建地区安全机制,并建立各种"中美+X"三边机制,以使双方及第三方保持信息同步沟通,避免误判。要促使美国严格约束其亚太盟友,避免被第三方拖进战争。中国应广泛发展与美国盟友的安全关系,不仅在双边层面加以提升,在吸收其加入周边的相关机制时,经济收益需适当让位于政治安全收益考量。中国还应从政府、学界等层面有效引导国内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20.
当前欧盟在持续强化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的同时,正在加速建立"欧日经济伙伴关系"架构。借助"复合双层博弈"的视角分析"欧日经济伙伴关系"的利益格局,可以发现:在欧日双边层面,欧盟对日本核心利益诉求的照顾与满足,要多于日本对欧盟核心利益诉求的照顾与满足;在欧盟内部,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工商界的不同行业、处于意识形态谱系不同位置的政党对这一架构的诉求存在对立;总体而言,欧盟推进对日经济合作的心态显得较为急切。欧盟加速建立这一架构的战略动因,是要解决在双边、地区间和全球层面的三重决策困境。欧盟对这一架构的推进程度,受到日本自身经济条件和美国主导的全球战略同盟体系的双重限制。这一架构的建立,将导致欧盟在中国与日本之间展开博弈时的决策意向与总体态度出现愈加明显的差异,从而对中欧关系产生结构性的长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