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9·11”事件后,美国“反恐”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反”它所认定的伊斯兰极端势力。在美国的安全战略中,极端伊斯兰所构成的“伊斯兰威胁”具有多重涵义:它不仅是恐怖主义,而且是可能获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恐怖主义;这股力量不仅威胁着美国的现实利益如石油安全,而且作为“新布尔什维主义”从根本上威胁着美国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
2014年10月22日,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发生严重枪击恐怖袭击案,造成一名士兵和一名袭击者丧生。加警方调查表明,袭击者是受中东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极端思想蛊惑而作案。此次枪击案发生前两天,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刚刚发生一起与“伊斯兰国”有关的恐怖袭击案,一周内接连发生两起恐袭案,这在加拿大历史上前所未有。随着“伊斯兰国”实力的不断增长与野心膨胀,其对美欧国家本土威胁愈发凸显;美欧国家反恐战略面临新调整,其未来反恐之路将更趋艰难曲折。  相似文献   

3.
王晋 《国际安全研究》2019,37(4):138-156
作为“远敌”的西方世界和“近敌”的伊斯兰世界“叛教者政府”,哪一个才是优先打击目标,是伊斯兰极端主义者们论争的焦点问题之一。“远敌”和“近敌”的排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伊斯兰极端组织的战略实践。以“远敌”为优先袭击目标的伊斯兰极端组织,往往将美国和西方国家在阿拉伯世界的人员和利益作为袭击重点,同时努力向西方世界内部渗透,伺机发动大规模的暴恐袭击,挫败“异教徒”在伊斯兰世界的势力,促使穆斯林“觉醒”,进而建立一个涵盖所有伊斯兰世界的“哈里发国”;而以“近敌”为优先袭击目标的伊斯兰极端组织,则将所在国的政权和领导人视为“叛教者”,其优先的战略目标是对所在国或者周边地区发动暴恐袭击,通过暴力活动制造混乱进而夺取政治权力,建立“伊斯兰国家”。不同伊斯兰极端组织在“远敌”和“近敌”优先次序上的实践,源于不同的伊斯兰极端主义政治逻辑,因此对伊斯兰极端主义“远敌”和“近敌”战略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政治逻辑,为国际社会更好地应对伊斯兰极端主义思想及实践提供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4.
(三)自由、民主、帝国的"最后边疆"。就像看待美国在伊斯兰世界的利益应该从其全球战略的视角出发一样,评估政治伊斯兰的威胁也应上升到大战略层面来展开。从这个角度看,政治伊斯兰不仅对美国的利益和安全构成急迫的现实威胁(如上文所述),而  相似文献   

5.
1998年初以来,俄罗斯一些报刊纷纷发表评论,称俄正积极调整对中亚战略,重视和加强与中亚各国的关系。 一、俄的主要考虑 (一)面临的战略威胁主要来自南部地区。认为对于在东西两侧已经开辟了建立冷战后和平框架前景的俄罗斯来说,最大的担心是处于“下腹部”位置的中亚地区。中亚面临阿富汗伊斯兰极端势力扩散的威胁,尤其塔吉克斯坦内乱外患,极易导致俄南部边境出现“不稳定地带”,甚至有可能引发俄“本身爆炸”。  相似文献   

6.
论欧美中东政策异同及其世界观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的重点是“9·11”后的欧盟中东政策。在分析了战后、特别是“9·11”后世界格局变动及美国对外战略调整这一背景的基础上 ,文章对欧美中东政策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了比较研究 ,其中差异分析是重点。文章最后还尝试着从欧美不同的世界观包括时代观、战略观以及对“伊斯兰威胁”的看法这一角度 ,对它们的差异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7.
2014年1月世界大事综述如下: 一、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宣布在伊拉克建国.3日,“基地”组织分支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占领伊拉克费卢杰市,升起“基地”组织的黑色旗帜,公开宣布建立伊斯兰酋长国.4日,伊拉克总理马利基发表讲话称,政府军将“继续战斗、决不退缩,直到把盘踞在安巴尔省的所有恐怖分子全部消灭,使该省人民免受恐怖主义威胁”.  相似文献   

8.
20世纪 90年代初 ,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两极格局宣告结束。随着美苏两极制衡格局的消失 ,原来被掩盖的民族、宗教矛盾得以总爆发 ,一时间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离主义等思潮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冲突与动荡。在冷战结束后泛起的阐释、预测国际格局走势的各色国际政治理论中 ,“文明冲突论”、“伊斯兰威胁论”等宣扬“绿色威胁”的论调在美国日渐强盛。1993年 ,美国著名伊斯兰、中东问题专家约翰·埃斯波西托 (JohnL .Esposito)①撰写了《伊斯兰威胁———神话还是现实 ?》一书 ,作为对美国国内各界将伊斯兰视为新的“邪恶帝国”倾向的回应。 …  相似文献   

9.
自杀式恐怖主义由来已久,但使用人体炸弹的密集度及致命度已经使自杀式恐怖袭击变成一种战略威胁,危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安全。美国和解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由以色列国防军历史局局长肖尔·谢伊撰写的《殉教者:伊斯兰教与自杀式袭击》①一书,是当今世界就自杀式恐怖主义问题出版的第一部专著。该书聚焦分析伊斯兰人体炸弹这一特殊现象,是因为以“基地”为先锋的伊斯兰恐怖组织已将自杀式袭击变成激进伊斯兰与西方文化(包括以色列和犹太复国主义)冲突中的“一种战略武器”。2002年10-11月,从也门水域袭击法国油轮到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爆炸再到车…  相似文献   

10.
自2011年以来,中东局势的剧变特别是“伊斯兰国”的兴起,吸引了数万名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奔赴伊拉克和叙利亚参与战事。随着“伊斯兰国”日渐溃败,此波规模空前的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的转移和回流,将对国际安全造成深远的影响。仅从这些人员个体性的角度,难以全面评估此类安全威胁。应在“伊斯兰国”全球战略布局、本土恐怖组织结合当地议题的发展与重组以及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活动网络的联结等三个层面对其进行研究。在这三个层面的表现中,俄罗斯和中亚地区面临着日趋严峻的安全风险。一是两地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规模庞大,而且大多成为“伊斯兰国”及其部分分支的主力,并在世界各地多次发动恐怖袭击;二是组织性较强,“伊斯兰国”的效忠组织及分支将成为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回流及恐怖活动的重要载体,特别是“伊斯兰国呼罗珊分支”;三是他们的转移和回流,不仅推动“圣战”萨拉菲主义等暴力极端主义的渗透,而且将提升俄罗斯及中亚恐怖主义的国际化水平。所以,如何增强上海合作组织、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等的反恐能力及合作水平,施行针对回流的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的改造政策,对于维护地区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三、美国与伊朗的关系伊朗是中东地区的大国和伊斯兰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也是现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旗帜。冷战后,美国对它实施遏制战略;“9·11”事件后,布什政府将其列为需着力对付的“邪恶轴心”国家;伊拉克战争后,伊朗成为美国改造“大中东”战略的下一个重要目标。美国与伊朗的关系构成影响美国与  相似文献   

12.
“9·11”事件后,伊斯兰世界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命运与前途备受关注。全面、客观、准确地认识和解读这个“世界”,已经成为研究国际政治特别是美国—伊斯兰世界关系和国际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伊斯兰世界的兴衰和对西方的抗争;然后阐述伊斯兰世界在全球化冲击下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主要问题;接着厘清伊斯兰世界在探求自身发展道路和回应西方挑战过程中产生的不同主张及其实践,包括政治伊斯兰、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恐怖主义及反美主义;最后全面展现伊斯兰世界作为一支转型中的战略力量在国际格局中的地…  相似文献   

13.
高祖贵 《西亚非洲》2005,89(4):21-25
普遍存在且日渐强烈的反美主义,是转型中的伊斯兰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种问题混合“发酵”的深刻反映,对美国与伊斯兰世界关系的现状和走势具有重要影响。它部分是双方根本利益冲突的结果;部分是美国对伊斯兰世界的政策所致。它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4个因素的影响:其一,美国主导的全球化进程对伊斯兰世界的挤压和冲击;其二,巴以冲突的刺激与催化;其三,反美成为伊斯兰世界内部政治斗争的需要;其四,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给穆斯林造成“不公正待遇”甚至伤害。但反美主义的复杂性决定了伊斯兰世界与美国仍有展开合作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在后"伊斯兰国"时代,印尼亲"伊斯兰国"组织仍处于持续扩散与活跃中,其极端主义信仰越发顽固,行动则更难防范。同时,印尼对亲"伊斯兰国"恐怖分子"去激进化"改造失利。极端主义伊斯兰政党兴起对印尼赖以立国的潘查希拉原则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为遏制后"伊斯兰国"时代恐怖主义的挑战,印尼政府修正了之前较为温和的、被动防守型的"柔性反恐"战略,其反恐态度转而趋向于强硬和先发制人。印尼反恐战略的转型取得了积极的遏制效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不过,当前转型中的印尼反恐战略本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尚不能消除恐怖主义的根源,印尼甚至有舆论认为反恐战略的转型是对印尼民主制度和人权安全的一种侵害,这给印尼未来反恐带来了相当大的压  相似文献   

15.
九一一事件后中亚宗教极端势力的重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 0 1年九一一事件之前宗教极端势力在中亚有两个高峰期,表现形式为传播激进思想、制造恐怖事件和进行武装袭击。美国打击塔利班使中亚宗教极端势力遭到重创,之后中亚宗教极端势力分化、重组成“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伊斯兰解放党、中亚伊斯兰运动和“社会”等组织。本文详细阐述了九一一事件后中亚宗教极端组织的分化与重组,比较分析了九一一事件前后中亚宗教极端势力的变化,并认为,中亚宗教极端势力在向“全球化”、政治化和反西方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是未来中亚国家社会安宁与政局稳定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国”在阿富汗的渗透经历了悄然崛起、迅速扩张和扩张停滞三个阶段.其活动特点也随之调整,从和平宣传招募转向暴力控制威慑.阿富汗政府治理缺失、安全力量不足、经济落后是“伊斯兰国”势力在其境内蔓延、扩张的根本原因.当然,“伊斯兰国”在阿富汗扩张的制约因素很多,主要有意识形态上的抵制、部落传统文化的对立以及阿富汗塔利班的牵制.目前,“伊斯兰国”呼罗珊分支已无力恢复到全盛期的规模,但其圣战萨拉菲思想的影响不容忽视,不能排除其可能进行战略北移,从阿富汗北部向中亚渗透.  相似文献   

17.
“伊扎布特”(HizbutTahrir)是一个打着伊斯兰旗号的极端组织,1953年成立于耶路撒冷,在世界50多个国家建有分支机构。在阿拉伯语中,HizbutTahrir意为“解放党”。国内部分学者将其直译为“伊斯兰解放党“,本文采用其音译“伊扎布特”。该组织宣称是一个政党,以伊斯兰作为其思想理论。  相似文献   

18.
对科索沃危机后美国伊斯兰政策的重新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20年来,美国对外政策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密切关注伊斯兰问题,并企图将伊斯兰与政治性的“伊斯兰主义”予以区别。这一外交决策的副作用在于夸大所谓伊斯兰威胁,并造成伊斯兰在总体上反西方的误断,使美国的利益因政策失误而蒙受损失。科索沃战争实际上是美国对外决策上的一个“突破”,美国应以此为契机重新思考其对外政策,把对外政策建立在利益考虑而非文明冲突的基础之上。在新的决策中应充分注意伊斯兰问题的复杂性,特别是它在不同地区的政治含义,采取灵活多变的弹性政策,尤其不应忽视正在兴起的逊尼派伊斯兰主义对南亚、中亚、北高加索、巴尔干等地区政治和安全的重要影响。重要之点是需要根据穆斯林居住地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变化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9·11事件”以来,恐怖主义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结合,一直是世人心头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近年来,随着“伊斯兰国”的崛起与“基地”组织的卷土重来,核恐怖主义的威胁不只是一种纯粹的想象,而是正在不断变成可怕的现实.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 美国代替英、法成为操控中东事务的主要超级大国。确保中东地区远离 苏联阵营, 确保西方国家在中东的石油利益, 一直是美国中东政策的重要战略和政策目标。然而, 9· 11 事件的发 生使中东伊斯兰地区被美国视为当今世界滋生恐怖主义的“温床”。经反复酝酿和策划, 美国抛出了“大中东计 划” , 力图通过“民主改造伊斯兰世界”来达到消除恐怖主义和维护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霸权优势的目的。这种“民 主改造中东的新战略” , 必将带来地区政治和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