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公元前52年,因权力之争,呼韩邪单于被郅支单于打败后来到长安,汉宣帝给予了极高的礼遇,并派一万骑兵、赠粮食三万四千斛,护送呼韩邪单于返回漠南,使其日益强盛起来,并帮助呼韩邪单于征服了其他各部,巩固了王位。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次来到长安,提出和亲请求,汉元帝欣然应允  相似文献   

2.
<正>张骞:深入丝路东段的汉朝使节为解除北方匈奴的威胁,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共击匈奴。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率匈奴人甘父和100多名随从离开长安,但在河西地区为匈奴所获,被送到漠北单于庭。单于扣留了张骞,但未加虐待,还嫁女给他为妻生子。但张骞却不忘使命,10余年后寻机逃脱,到达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大宛派人送他们到康居(阿姆河以北粟特之地),康居  相似文献   

3.
葡萄原产西亚,据说是汉朝张宣出使西域时由中亚经丝绸之路带入我国的。历史已有两千年之久。  相似文献   

4.
<正> 说到历史上中原王朝与边疆地区民族部落的和亲,人们多是提起公元前33年的昭君出塞,公元641年的文成公主入藏,其实更早的是汉家公主远嫁天山以北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在西域寻求同盟以夹击匈奴。他提出汉朝联合乌孙切断匈奴右臂的建议,得到汉武帝刘彻的采纳。当时乌孙有十二万户、六十三万人、十八万八千兵,在西域是比较强大的国家。乌孙也想依重人众富强的汉朝。匈奴听说乌孙与汉朝建立  相似文献   

5.
<正> 公元581年,杨坚取代了北周自立为帝,建立了隋朝。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局面。隋朝虽然未能统一西域,但也在西域设立了一些管理机构,为唐朝统一西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公元618年,唐朝建立,直至公元907年灭亡,在其强盛时期统一西域,并在西域建立了比汉朝更为完备的管理体制。隋朝对西域部分地区的管理魏晋南北朝末期,突厥发祥于金山  相似文献   

6.
<正> 在轮台县宾馆前,矗立着胡继杰先生创作的一座郑吉与汉军士兵和当地首领的雕像,反映了两千年前汉朝首任西域都护郑吉统一与开发边疆的历史功绩。郑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汉书》记载他"为人强执",就是做人坚强执着、胸怀大志。年轻时即"以卒伍从军,数出西域"。公元前89年,大司农桑弘羊奏请扩大轮台屯田,加速汉朝统一事业。但  相似文献   

7.
【战略要地“大夹缝”】当失联达13年之久的张骞重新出现在长安城时,汉武帝明白,属于汉朝的光辉时刻,即将徐徐展开。此前,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25岁的张骞带着汉帝国“断匈右臂”的使命,试图前往西域联合月氏部落抗击匈奴,在经历被匈奴长达十多年的软禁后,逃脱控制,继续西行,最终继续游历西部,在历经13年的艰辛旅程后,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张骞终于归来,带来了大量关于西域的第一手资料,史称“凿空西域”。  相似文献   

8.
<正> 匈奴在西域的统治秦汉之际,匈奴族在北方草原日渐强大,到公元前209年冒顿为单于后,国力更强,大力向四周扩张。在平定西域,又北服丁零、鬲昆、薪黎等国后,匈奴所控疆域从原来的河套、阴山,扩大到北至贝加尔湖、叶尼塞河流域,西至天山南北,东至辽东平原,南至河北北部及山西、陕西北部的黄河以东以南地区。其辖区内的各民族皆隶属于匈奴,"并为一家"。西域诸城邦小国最早见于汉代史  相似文献   

9.
<正> 龟兹国的王城在今天的库车,古代称延城,是"丝绸之路"北道的要冲。根据考古发掘证明,这里有比较发达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能铸冶,所产铁器可供西域三十六国用。因此,龟兹在当时是比较强大的,一些小国,如扜弥等经常派王子到龟兹国作人质,以求和睦相处。龟兹王绛宾在位的时候,正是西汉和匈奴在西域连年战斗的年代。一方面,汉朝想一举把匈奴的势力赶出西域,完成统一西域大业的任务。另一方面,匈奴奴隶主靠着  相似文献   

10.
罗睿骁 《重庆行政》2019,20(2):102-103
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陇西,第一次出使西域。到卫青、霍去病消灭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后,西域一带许多国家看到匈奴失了势,都不愿意向匈奴进贡纳税。汉武帝趁这个机会再派张骞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和他的几个副手,拿着汉朝的旌节和礼物再度去结交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和西域各国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令汉武帝始料不及的是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  相似文献   

11.
王文涛 《湖湘论坛》2011,24(1):111-115
汉代是龟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汉王朝与龟兹的和、战关系,龟兹王族的兴衰更替和龟兹的发展,都与汉、匈双方势力在西域的消长密切相关。处理和发展与龟兹的关系,是汉朝"断匈奴右臂"和安定河西地区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睦友好是汉、龟关系的主流,双方的密切交往,使中原和龟兹及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得以顺利交流,有利于龟兹和内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段元培 《台声》2014,(11):41-41
<正>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同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21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再次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大陆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旨在各国在共同优势、平等、宽容和经济分享的基础上,做到互利互惠和互相信任,自然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认同与赞同。二千一百多年前,汉朝使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并开辟了"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和非洲的友好交往可以追溯到二千年前。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勾通中亚、中非商道,被人们传为美谈。公元十世纪的唐宋年间,标志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的指南针和造纸术通过埃及传到各国。公元十世纪初,东非的层檀国(即今桑给巴尔),曾两次派使节访问中国,被学者称为中非国家间最早的官方外交来往。  相似文献   

14.
<正>汉语里有"露马脚"一说,此马脚是只什么脚呢?马脚的本意自然是指马的脚,也就是马蹄。《后汉书·班超传》里说:"超还至于阒,王侯以下皆号泣曰:‘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互抱超马脚,不得行。"说的是班超在西域很得人心,西域的王侯们不肯让他回汉朝,抱住班超的马蹄,不让他走。唐王建也有诗云:"踏著家乡马脚轻,暮山秋色眼前明。"这两处的马脚都是用的本义。  相似文献   

15.
改革旧的组织人事制度,建立新的选人机制,扩大选人的民主化,拓宽识人渠道,是从根本上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有效方法。汉朝建立之初,由于战乱刚息,经济萧条,人们刚从秦朝残暴苛刻的枷锁中解脱出来,渴望一种宽松的政治环境。因此,当时汉朝统治者崇尚黄老无为而治的哲学。到了汉武帝即位的时候,汉朝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政治趋于稳定,国内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增强国力。要想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再用那些行伍出身,素质低下的旧官  相似文献   

16.
兄弟     
治与郅同姓王,治比郅大一个月,同事们管他俩一个叫大治,一个叫小郅。他们同一天进入保安公司,同在一个单位上班,同住一个宿舍。治不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虽然有那么一点小心眼儿,治自打第一眼见到郅的那天起就不太喜欢他,慢慢地甚至有点恨他。治恨他的工作比自己出色;恨他总能得到领导的“偏爱”;恨他有一副好嗓子,总有那么多同事和女孩子成天围着他转,就连自己的女朋友也夸他:“小郅歌唱的真好,而且人长得又那么帅,哎!哪个女孩要是嫁给他……”于是,治就越发的嫉妒了。“既生瑜,何生亮”。治常常这样感叹。想想自己工作并…  相似文献   

17.
昭君墓     
「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我国流传已有上千年,并且有不少以这人故事为题材的戏剧流传至今。昭君在历史上是一位民族团结的使者,她的墓也成为历代各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是西汉元帝时(公元前一世纪中叶)的宫女,南郡秭归(今湖北省秭归县)人。竟宁元年(公元前三十三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请求与汉和亲,元帝便将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后来受对为宁胡阏氏。这次和亲之后,呼韩邪  相似文献   

18.
一组“奏乐驼俑”唐三彩以其模塑与刻画的手法。惟妙惟肖地描摹出骑坐在“沙漠之舟”上的一支西域民族乐队,仿若令人看到了万方乐奏的盛唐时代,穿行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19.
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西方列强的逼迫下,签订了大批丧权辱国的条约,然而,死要面子的大清国却始终以“天朝上国”自居,比如要求外国使节见中国皇帝下跪;在西方国家普遍驻使于中国的情况下,坚持不派驻外使节。1875年中英两国因“马嘉理案”谈判时,英方坚持中国必须派钦差大臣到英国道歉,并出任驻英公使,中国才有了首位出使官员。  相似文献   

20.
孙方一 《前沿》2012,(20):156-158
两汉时期随着汉匈实力对比的变化,匈奴将领投降汉朝越来越多,为了有效安置和管理匈奴降将,汉朝采用“以夷制夷”、以高官厚禄招降匈奴、对匈奴降将集中统一管理等策略,匈奴降将对汉朝军事影响很大,汉朝对匈奴将领的招降也比较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