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吴超男 《世纪桥》2009,(23):45-46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现实的个人不仅是唯物史观的开端,而且实现了马克思人学的质的飞跃,摆脱了传统“抽象的个人”对马克思的困扰。实现了具体的、实践的、现实的个人的转变。目前,理论界对待这一重要范畴还存在着一些争议,但是现实的个人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也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继续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2.
1、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清算了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思想,运用历史的和逻辑的相统一的方法,以“现实的个人”作为其政府构架的逻辑起点,通过对“现实的个人”的成因、活动以及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的探寻和规定,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过程的内在结构和客观规律,形成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和范畴体系。《形态》标志着“新世界观”的理论大厦已经构成。“现实的个人”作为《形态》中唯物史观理论构架的逻辑起点,其内蕴的具体性和丰富性推演出唯物史观的逻辑进路。一方面,通过对“现实的个人…  相似文献   

3.
人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在以人为主线创作《手稿》过程中,所指的人非是一般意义上的、抽象的、泛泛的人,而是指个人、自由的个人、关系中自由的个人,马克思在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再现了活生生的个人。  相似文献   

4.
黄建平 《世纪桥》2009,(13):70-71
“此在”是海德格尔哲学探讨人的重要概念,也是进入其哲学的理论入口。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此在”范畴意指“作为存在者的人”和“人的现实生存”。与传统哲学不同,海德格尔强调的是人的“在此”。“在此”是“此在”的哲学前提。海德格尔的“此在”理论与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思想具有相似性。海德格尔由“此在”追问存在的意义,实际上是把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推向一个新的理论境界。  相似文献   

5.
《奋斗》2001,(1):51-51
虚拟资本的概念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来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本身没有价值.不是现实财富,但同时又指出虚拟资本可以促进现实财富的流动、转移和集中—这实际上也已经揭示了虚拟资本的市场交易,来实现资本资源的流动配置。  相似文献   

6.
正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扬弃了黑格尔的国家观,彻底超越了其对市民社会与国家的抽象,阐述了科学而全面的国家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国家观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国家的前提是现实的,不再是思辩的。"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这里明确指出国家产生于现实个人进行的生产生活过程。第二,《德意志意识形态》明确了是市  相似文献   

7.
朱静同志发表在浙江省委党校校刊上的《马克思的个人概念及其与个人主义的分野——兼与王晓升先生商榷》一文(载《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3期,以下简称朱文),对王晓升先生的文章《马克思从个人出发的历史主体观及其对利己主义的批判》(以下简称王文)存在着较大的误解。首先要说明的是,历史观与历史主体观是不同的,朱静同志在引用王晓升先生文章的题目时混同了这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8.
陈乃圣  陈燕 《理论学刊》2008,3(1):57-59
谢韬先生在2007年《炎黄春秋》第2期和第6期发表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和《试解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与中国改革》两文中,提出了对我国改革的前途和实现马克思所说的"个人所有制"的看法.文章主要的依据是马克思的《资本论》,但是,他所引用的几处《资本论》的引文其见解并不符合《资本论》原义,有片面曲解,望文生义,移花接木之嫌.  相似文献   

9.
当今学界在研究马克思的个人发展观时,诸多围绕《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后来成熟时期的著作,但是马克思的思想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有它的继承性,因此,对青年时期马克思关于个人发展观的研究对理解马克思的整个个人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博士论文》时期是马克思个人发展观的萌芽时期,在这本著作中,马克思借"原子偏斜运动"萌发了对个人自由的深切关注。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是马克思个人发展观的初步提出时期,在这里,马克思站在劳动和生产实践的立场上,对个人的劳动异化和发展片面的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在《神圣家族》时期,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逐渐成熟,科学的个人发展观得到了进一步确认。  相似文献   

10.
虽然马克思没有明确探讨人的价值问题,但人的价值的实现问题确是马克思的学说中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与以往的哲学不同,马克思不是孤立地、抽象的讲人的价值,也不是脱离一定的社会、历史和阶级来讲人的价值。马克思始终强调人的价值的现实性,主张从现实的、感性的个人本身出发,来研究人的价值的实现问题。"现实的个人"是人的价值实现的逻辑基石;"自由"是人的价值实现的理想目标;"感性实践"是人的价值实现的根本方式。  相似文献   

11.
黄立强 《世纪桥》2009,(1):93-94
《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现实人”思想成熟,现实的人是人类历史第一个前提,也是马克思人学理论出发点。  相似文献   

12.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变革。马克思、恩格斯是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基础上创立唯物史观的,对青年黑格尔派的超越是马克思、恩格斯建立新历史观的关键环节。与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的解放看作现实的历史活动不同,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青年黑格尔派在其唯心史观的视角下把人的解放看作思想活动。马克思、恩格斯也超越了包括青年黑格尔派在内的之前所有哲学家对人的理解,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的视角下阐述了人的解放的根本动力、主体力量、基本途径和最终实现,完成了人的解放思想的哲学变革。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按劳分配原则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也已有七十多年的时间。实践中的成功与失败,促使着人们不断地进行着反思,试图更科学更深刻地理解这一原则。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是否存在按劳分配?如果存在,那么它在这种特定的情况下,具有哪些特征?本文试谈谈个人的看法。一、实现按劳分配的理论前提与现实的差异社会主义社会起源的“后资本主义性”与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前资本主义性”,产生了实现按劳分配原则前提条件的差异。马克思、恩格斯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它们  相似文献   

14.
殷霞 《发展论坛》2002,(9):15-17
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的思想是马克思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的存在与发展方式的预言,也是其人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理论界,个人全面发展的思想常常被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所遮蔽,造成马克思主义只注重“类”而不讲“个人”的误解。其实在马克思的经典著述中,个人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无论是在概念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是有区分的。现在,解读马克思的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哲学界定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人的全面发展与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施福昆 《理论建设》2018,(3):103-107
人群共同体是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各种社会联系的人们存在的社会形式。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哲学致力于破解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回归马克思个人与共同体关系思想的经典视域,挖掘马克思思考个人与共同体关系的思想理论蕴含,对于当代中国避免陷入二者关系的现代困境、积极构建个人与共同体的理想关系与和谐社会具有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实践观奠定了经济伦理的人性论基础,马克思实践观的主体是“现实的个人”,同时也是经济伦理的主体,现实的个人是自然与历史、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从根本上冲破了经济人崇拜的迷雾;马克思的实践观彰显着直接现实性和普遍性的双重理论品格,从根本上弃绝了一切从抽象原则上寻找经济伦理生成与演进的唯心主义路径,同时突出了经济伦理的革命性与批判性功能,指明了经济伦理的根本价值取向。把握马克思实践观的经济伦理内涵,对我们构建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伦理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校 《理论研究》2019,(3):49-54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运思起点是现实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一般的人,这既是马克思与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歧出所在,也是理解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马克思对宗教和政治的批判实质是对人所处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的异化的批判,在批判中马克思确立了此岸世界的真理。根据当时的德国现实状况,马克思判断认为德国实现人的解放的社会革命必须依靠无产阶级和哲学来共同完成。马克思所批判的宗教、政治问题和解放无产阶级的现实需要是存在于所有私有制国家的,因而马克思对德国的解放道路的探讨实质是对人的解放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经典著作之一,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离不开经典著作中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在《手稿》所反映的文化哲学观,对我们今天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思想以人类解放为价值目标,经历了从萌芽到形成的跃升过程,具有自身的内在演进逻辑。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以革命民主主义的视角论述了人的解放理论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孕育了共产主义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从人本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相结合的视角指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积极扬弃的人本主义与实现人的解放的现实运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马克思在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基础上,对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实现途径与基本特征进行了详细论述,阐明了共产主义是实现了人类解放的理想社会,标志着共产主义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文小勇 《探索》2002,42(4):72-75
马克思对“现实的个人”的理解和说明是基于“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形成的一个彼此相互诠释的说明过程。马克思学说个人观的立足点是从人的本质、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产劳动的关系诸方面,揭示“现实的个人”范畴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