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的调查数据,本文对"随迁子女是否会因为迁移而面临更高的失学风险"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农民工随迁子女与农村儿童、城市儿童的失学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儿童流动状况和父母迁移模式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获得,并存在交互效应。一方面迁移本身会降低随迁子女的教育获得机会,随迁子女的失学概率会比非随迁子女显著更高;另一方面父母迁移模式也会影响教育获得,如果随迁子女与父母或者母亲一起外出,那么其在上学的概率与其他儿童没有显著差异;如果是随父亲一起外出,那么其在上学的概率就会显著降低。这意味着迁移本身会降低随迁子女的教育获得机会,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好随迁子女的学籍动态追踪,避免学龄儿童因迁移而失学。  相似文献   

2.
汪长明 《长白学刊》2013,(4):122-129
农民工现象是城市化的产物。农民进城务工常态化,其随迁子女城市入学问题随之产生。由于中国社会长期沿袭的城乡二元分割文化体系及其以等级意识进行身份识别的社会心理支撑,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就学存在制度障碍及跨文化适应障碍。开展社会机制建设,确保农民工合法权益,消除农民工及其子女面临的身份歧视,实现文化调试与文明融合,是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融入的规范路径。  相似文献   

3.
《公安研究》2013,(12):87-87
汪长明在《长白学刊》2013年第4期撰文认为,农民工现象是城市化的产物。农民进城务工常态化,其随迁子女城市入学问题随之产生。由于中国社会长期沿袭的城乡二元分割文化体系及其以等级意识进行身份识别的社会心理支撑,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就学存在制度障碍及跨文化适应障碍。开展社会机制建设,确保农民工合法权益,消除农民工及其子女面临的身份歧视,实现文化调试与文明融合,是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融入的规范路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农村城镇化步伐的逐渐加快,大批农民从赖以生存的土地源源不断地奔向城市,成为打工族的一员,他们的子女却因种种原因只能留在农村.特别是一些在大中城市打拼的农民工,其中大部分人长期与子女处于分离状态,由此产生了"留守儿童"问题.据市级有关部门统计,2012年重庆市有留守儿童107.41万人,其中两翼地区有农村留守儿童72.92万人,占全市留守儿童的67.89%.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是未来新农村建设的后继者,但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来自父母的关心与照顾,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亲情的缺失和安全上的隐患,给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解留守儿童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作者对两翼部分区县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情况进行走访,了解现状及成因并分析,拟提出解决两翼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问题的针对性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整体性治理与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融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工随迁子女实际上是城市第二代移民,他们能否融入城市社会是公共管理的重大议题,但当前政府应对这一问题的举措过于碎片化。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社会的主要障碍,并基于整体性治理的思路,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首先,必须建立跨部门合作的机制和平台;其次,帮助农民工子女克服升学和就业瓶颈;再次,要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合作治理,为农民工子女提供教育和社会服务;第四,少先队、共青团组织应当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的关怀和吸纳;最后,以社区和学校为主要平台促进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6.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素萍  黄仕任 《传承》2014,(2):108-109
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与和父母同住的城市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对此,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高度重视,并在各个层面采取综合对策,尽量减轻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给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所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7.
正正月一过,进城打工的人们又踏上征程,备受关注的"留守儿童"又将面对与父母分离的煎熬。据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共有18岁以下农村留守儿童6103万人,每3个农村儿童中就有1个留守儿童。在返乡就业与随迁进城短期内都还无法实现的情况下,民生科技或许能成为缓解问题的选择。一、"随迁进城"与"返乡就业",短期内难以实行有研究表明,在安全方面,留守儿童遭遇烫伤、车祸、溺水、触电等意外伤害的比例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留守儿童的消极心态(烦乱度和迷茫度)更为强烈,孤独感、自卑感和心理性格缺陷问题较  相似文献   

8.
流动好?留守好?——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立足于实证调查数据对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在智育社会化与生活社会化方面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身心健康、知识面广度方面流动儿童优于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方面留守儿童优于流动儿童,总体社会化结果上流动儿童优于留守儿童。这意味着农民工子女选择流动更理想,更能够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人口流动家庭化的社会背景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在迁入地的教育问题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长期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文献检索来源,本文系统阐述了当前随迁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不足与方向。结果发现,近年来,虽然党和政府出台的系列教育政策促使随迁子女城市就学状况获得了极大改善,但是,他们的异地教育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并且贯穿于各个教育环节,表现为入读公办学校的手续繁与层次低、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差与抱负低以及升学时的限制多与机会少。面对随迁子女异地教育融入困境,当前学者主要是从制度(或结构)范式、排斥(或歧视)范式、资本范式和文化范式进行相关解读,然而,以上理论分析范式要么侧重外部的客观限定,要么侧重自身的文化生产,无法还原他们的异地教育真相。为此,本文主张引入强调"外部情境—自身实践"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理论来创新随迁子女教育研究,并结合中国实际,指出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0.
从宏观层面来说,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着农民工流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而产生的;从微观层面来看,父母外出务工使得留守儿童的原生家庭结构呈现不完整状态,近端社会支持减少,所以我们提倡从社会支持体系的角度探讨留守儿童保护问题。社会支持体系是社会个体生活的"基本生活圈",这个圈子通过社会连结的方式为个体提供养分,从这个角度来说,构建、恢复和完善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体系,是开展对他们社会服务的可行切入点。为了切实掌握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体系状况,我们在两年的时间里对西部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4000名留守儿童开展了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该研究的数据统计发现,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观社会支持、客观社会支持、支持利用和社会支持总分均较低。这种状况启示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服务的提供者,应多开展社区倡导工作,以营造留守儿童的外部支持体系,开展留守儿童寻求支持和支持他人的能力训练,以稳固其内部支持体系,多关注男性、13至15岁、非独生、父母长期不回家的和父母与孩子联系频率低的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11.
来信摘录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值得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双亲或单亲外出打工,而被寄托给祖父母或远亲近邻,有的甚至独守门户。由于祖辈年老体弱、文化低,对“留守儿童”教育力不从心;外出打工父母与孩子天各一方,对“留守儿童”教育鞭长莫及;学校因得不到家长的紧密配合,  相似文献   

12.
教育公平既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测量社会公平指数与社会和谐发展指数的重要维度之一。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和谐发展是新时代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教育整体环境亟待优化、部分进城农民工家庭的教育合促能力较为欠缺、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有效社会融入障碍是现阶段影响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发展和谐化的主要问题。科学推进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和谐发展,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坚持流入地负责、全面受教育的原则,推进学校与家庭的良性和谐互动,大力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3.
马山县是我区的劳务输出大县,每年外出务工的农民12万多人。因大部分外出务工农民将父母和子女留在农村,由此催生了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如何有效管理和服务外出农民工?如何关爱留守群众?马山县由党组织牵头引导,创新开展"先锋连万家,三情促和谐(情系外出农民工、情注留守儿童、情暖空巢老人)"活动,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一个时期以来,发生了多起父母外出打工而留在原籍的农村儿童受到伤害的事件,引起了社会的焦虑。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十分关注。为更好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关爱,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的发展目标。作为研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一名人员,我也多次对此问题接受媒体的采访,提出了一些看法。就此,我们不能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数量庞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批农民工纷纷涌向城市,由此产生了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农民工规模的扩大,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在不断恶化,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共同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一整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本文通过对学校留守儿童及家长的访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思考,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吴云梅 《传承》2012,(8):64-65
加强与留守儿童及其父母的有效沟通可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理、心理、言行上存在诸多问题的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应积极与留守父母或监护人保持密切联系,确保沟通渠道的畅通,给予留守儿童无私关爱和及时帮助,正确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张亮 《青年探索》2017,(4):74-82
为回应有关农村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教育机会影响的争论,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年和2012年的纵向数据,通过考察农村地区10~15岁在校儿童两年后在学状态的变化,检验从在学到学业终止这一变动过程中留守经历的影响。研究发现,父母是否外出务工对农村在学儿童两年后继续在学的几率没有显著影响,年龄才是农村儿童学业终止的主要影响因素,年龄越大两年后继续在学的可能性越低,这种情况,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是一致的。研究还发现,学业成绩自我评价越高、家人经常督促完成作业会提高10~12岁儿童两年后继续在学的机会,而在13~15岁儿童中,女孩、参加课外补习班者两年后继续在学率更高。  相似文献   

18.
农村留守群体问题破解之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应当也必须享受改革发展成果。"2016年3月16日,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2亿多农民外出打工,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却牺牲了与父母、子女之间的天伦之乐。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问题,导致家庭成员长期分离,缺乏亲情关爱和有效监护,有些留守人员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或极端行为。做好农村留守群体关爱保护工作,关系到儿童、妇女和老  相似文献   

19.
微言博语     
@走走停停:中国0—17岁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已达到9683万。其中,有近205.7万的留守儿童处于独居状态。留守儿童和父母长期分离的状况使其生活、安全和教育受到严重影响,并进而影响到未来人口素质。希望大家在关心城市儿童的教育问题时也关注农村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0.
顾耀昌 《群众》2012,(4):86-86
农民工“第二代”是个特殊的群体,一般是指年龄在十几岁、二十岁左右的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在城市或城郊长大,主要来自两方面人员:一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二是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儿童”。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工“第二代”逐渐增多,带来许多教育管理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