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项目,道教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道教中的“尊道而贵德”; “健身、养生”;“形神兼修”等思想滋养着中华武术的发展。从道教文化的角度去审视中华武术,进而客观地认识它,可以充分发挥其功能,使古老的东方文化之一,中华武术具有更强劲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宫观是道教祀神的祠庙,是道宫、道观的合称。中国著名的道教宫观主要有以下几处: 楼观台又名紫云楼,在陕西省周至县东南的终南山麓,为中国道教最早的宫观。 上清宫 在江西省贵溪县上清镇,是道教正一派著名道观,东汉张道陵的后裔世居于此。  相似文献   

3.
何仲 《北京观察》2005,(10):42-45
道教以学道、修道、行道为主,始源于黄帝,发扬于老子,成教于张道陵天师.战国及秦汉诸儒,皆崇黄帝老子之学,称为道家.  相似文献   

4.
武当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太极拳的发祥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武当武术、武当宫观道乐、武当山庙会先后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当道教以“尊道贵德”为核心教理、以“和”为精髓,  相似文献   

5.
卢璐 《青年论坛》2014,(2):145-148
唐代以来,在统治者扶持下,崇老崇道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特别是在唐玄宗时期,把道家道教推向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唐玄宗也成为第一个亲自注疏《老子》的皇帝,在《御注道德真经》和《御注道德真经疏》中,玄宗以“妙本”思想为理论基础,深入分析研究《老子》中的政治理论,也就是“帝王理身”与“无为理国”思想。  相似文献   

6.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者。他提出“无为而治”的管理理论,同儒家“和为贵”的管理思想、法家的法制理论相互辉映比照,成为中国传统领导智慧百花园中一枝奇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管理的理论基础是道的哲学。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的基本特征,是自然无为。“道法自然。”道的本性是自然的,离开了自然的本性,道也不成其为道。“自然”的涵义,就是天然、自成、自然而然。詹剑峰先生解释老子的道时说:“凡物莫能使之然,亦莫能使之不然,谓之自然。”道生…  相似文献   

7.
张晟  万振凡 《求索》2013,(5):80-82
尊道贵德是道教一以贯之的核心精神。从动态性视角而言.道教尊道贵德思想的诠释主要经历了形神论、重玄论、性命论等理论形态的历史嬗变.其具体内涵由历时性教义共同建构。道教尊道贵德思想的理论演变凸显了道教关于生命之德的共名与殊称.为道教立教宗旨与生命力所拄,  相似文献   

8.
信仰道教的人不忘恩不忘本 农历癸未年二月十五,即公历2003年3月17日,正临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北京白云观内,人如潮,香弥漫,鼓乐齐鸣,气氛热烈。海内外道教界近千人聚集一堂,为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中国道教的道祖老子诞辰举行降重庆典。有来自香港、台湾、澳门地区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10余个团体,共500余人参加这次海内外道教界规模盛大的聚会。 中国当今国运昌盛,古老的道教也  相似文献   

9.
张梅 《求索》2013,(4):117-119
"生道"思想是道教关于长生成仙之说的一系列理论建构的总称。早期道教经典《老子想尔注》在阐释老子《道德经》的基础上,主张"生"、"道"合一,赋予"道"以"精"、"气"、"神"等更加丰富的内容,并提出"太上老君"的概念,奉行"信道守诫"的宗教戒律思想,力证道教长生成仙之可能性与可行性,最终使老子自然之"道"转变为宗教神学化的长生久视之"道",为道教生命哲学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是“道”,所以解释老子思想的人,大都以论“道”为起点。然而,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一章),即语言所陈述的“道”,已不是恒常之“道”。那么,迄今为止,众说纷纭的“道”是不是老子所谓的“常道”呢?换言之,众人对“道”的解说,是否业已遮蔽了老子之“道”的本真?如果众人所论之“道”确为老子的“常道”,其理由何  相似文献   

11.
要讲官德     
官德,即从政道德,也就是党政干部的职业道德。它是万德之首,是社会主义道德系统工程的主体和枢纽。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的今天,必须加强从政道德的建设,也就是说,要讲官德。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来是重德的。老子在(道德经)中有“万物莫不尊道而重德”的句子,指出道德这东西既尊且贵。官德就更为先哲圣人们所看重了。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把天下为公视为为政之“大道”。(尚书·周官)里说.“N公灭私‘民食其怀。”青为为波着阳公心除主白R的私心,天下的百姓就会信任归附。汉村一学者有…  相似文献   

12.
为学与为道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学与为道之辨,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先秦儒家“尊德性而道问学”,德性与学问构成儒家通向理想人生境界的两条进路,而学问与德性合一,则体现了儒家的价值理性特征。道家老子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突出了精神修炼(为道)与经验知识(为学)之间的本质差异。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天台宗主张止观双行,定慧双修。禅宗有“南顿北渐”之争,北宗神秀主张渐修,南宗慧能提倡顿悟。宋明理学中,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对峙难以调和。  相似文献   

13.
老子《道德经》是一部维护生态良性循环的经典著作。通过众多的自然界现象、社会上人际关系的行为和人们一般的思维准则,总结出宇宙总规律,即“道”的含义。过去有许多人对老子的学说有误会。从道德经中的“无为”误解为:老子的哲学是消极、落后、无勇气,反历史、反对军备、提倡妥协。其实老子的学说继承了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其哲学的中心思想是“道”。从《易经》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继承下来。“道”先天地而存在,“德”因人世而建立。这个宇宙总规律“道”,要求人们接这总规律去办事,不要按不合规律的主观愿望去变干,不破…  相似文献   

14.
向军 《求索》2011,(12):147-148
《道德经》是一部有着宏伟完整思想体系的智慧之作,它以其特有的视角,探究了万物的本原、宇宙的形成、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道”是老子哲学中的最高概念,也是老子哲学中最为根本的概念,要了解老子的思想及影响,必须首先探讨《道德经》之“道”,揭示老子“道”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5.
毛丽娅 《求索》2008,(3):109-111
《道德经》是道家、道教最重要的经典,蕴涵了极其丰富的生态思想。两千多年前,老子以其深遂的思想,精炼的语言,探讨了宇宙形成、自然规律以及人们对待自然的原则和方式等诸多问题:强调道生万物,天地相合;主张尊道贵德,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倡导少私寡欲,适度消费;强调知足、知止,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反对战争,建设人、社会、自然和谐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喻中 《思想战线》2022,48(1):91
在佛教盛行、道教兴旺的唐代,韩愈立足于捍卫儒家圣人之道,开辟了一个纲领性的法理命题:依道治国。就像当代中国的依法治国把法作为国家治理的依据一样,依道治国是把道作为国家治理的依据。根据韩愈的叙述,作为治国依据的道是儒家圣人之道,与老子之道具有本质的差异。儒家圣人之道的实体内容是仁义,具体体现为礼乐刑政。仁义是道之端,礼乐刑政是道之末。通过“求端讯末”,韩愈建构了一个赖以载道、据以治国的规范体系。从思想渊源来看,依道治国命题在内容上主要承袭了孟子的思想,在方法上吸收了禅宗的“教外别传”观念。从思想影响来看,韩愈的依道治国命题构成了“宋学”或“道学”的先导,为宋代的“四书”编纂提供了思想铺垫,构成了中国法理学史在汉宋之间的一个关键性纽结。  相似文献   

17.
邹远志 《求索》2010,(1):118-120
葛洪虽提出道本儒末的口号,但却是尊道贵儒。他以道家道教修身而以儒家思想治国。其尊道责儒文化观符合他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的塑造。这种文化观的形成是魏晋玄学深入发展与他对家族文化传统自觉认同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以水的品德和行为来比喻自己所宣扬的“道”是再贴切不过了。老子赞美水,是因为水有三德:一为“不争”、二为“柔弱”、三为“无为”。  相似文献   

19.
“心”“道”是中国道教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 ,道教从产生之时就注重对它们的阐述。隋唐时期 ,道教出现向老庄复归的思潮 ,外丹服食屡试不验 ,佛教兴盛 ;宋明时期 ,理学繁荣。这些都为道教理论探讨的转变准备了思想基础 ,也促进了这种转变。作为道教的主要派别 ,自隋唐起 ,天师道徒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顺应三教融合趋势 ,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注意道教哲学理论的提高。本文就此分析了宋以降天师道的几个代表性人物的“心”“道”思想。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分析老庄“道”本体论及早期道教“道”本体论思想,阐述了“道”不仅是一种自然之“道”,也是一种生命之“道”,蕴含了无穷的生命创造能力。“道”是生命之源,生命的流程就是“道”的流程,生命在“道”的作用下生生不息。因此,“道”论思想是早期道教生命伦理观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