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邵宇 《理论月刊》2006,(12):38-40
先秦儒学的政治性格是以“三代之治”为其精神源头,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并不适应以法家学说建立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在汉初儒生通过对儒学进行法家化的改造,“援法入儒”,接受了法家的君臣观,并提出“三纲”、“德主刑辅”的思想,实现了政治性格的转变,从而完成了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契合,并实现了儒学的制度化。  相似文献   

2.
邵宁 《前沿》2006,(8):229-232
先秦儒学的政治性格是以“三代之治”为其精神源头,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并不适应以法家学说建立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在汉初儒生通过对儒学进行法家化的改造,“援法入儒”,接受了法家的君臣观,并提出“三纲”、“德主刑辅”的思想,实现了政治性格的转变,从而完成了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契合,并实现了儒学的制度化。  相似文献   

3.
崔大华运用结构的和历史的方法探讨了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主体的原因,即儒学及其建构的生活方式。他承续程朱理学,进而延续了新儒家的宗教思想,认为儒家对人类终极关切给予了一种理性的回答,儒家思想坦然面对人的死亡和恐惧、苦难,有着超越人之有限个体生命的永恒的追求,它指向了人伦道德的完成。他明确区分儒学与宗教,又正视儒学的宗教性功能和儒学对宗教的宽容性,以期儒学与西方文化进行合理的沟通和对话,提升儒家学说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金莉 《人民论坛》2013,(11):202-204
在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热潮中,一批学者坚持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在现代仍有价值,他们会通中西、融贯古今,创立了新儒家这一重要的学术流派.新儒家内部学人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各有不同,其中有人形成了将儒学与现代政治制度紧密结合的儒家宪政主义,其理论建基于儒学自身的政治主张、历史地位和思想传统,但想要在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实行则面临着诸多现实困难.  相似文献   

5.
罗马法复兴是指12世纪到17世纪之间欧洲各国对罗马法的研究和继承活动。罗马法的复兴既适应了当时新兴市民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又符合与这一阶级结成联盟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罗马法的复兴,对中世纪西欧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使其法律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6.
<正> 一、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本质及特点我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封建专制政治、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发展、消亡是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相始终的,监察权受封建皇帝  相似文献   

7.
林国标 《湖湘论坛》2006,19(5):69-71
明清之际多元化的学术格局,是思想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儒学大整合的过程。儒学的重新整合,是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历史情势,解决儒学作为一种民族的精神命脉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最终,保留有中华传统价值、更能有效地聚合各民族的思想意识和同化异质文化的新的儒家理学又重新获得统治地位,社会的伦理秩序和精神信仰又得以重建。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系统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它随同封建制度的产生而萌发,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形成,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它对巩固皇权、调控中央和地方政府及官僚权力、打击官僚腐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长期演进中,形成了一些明显的制度特点与相应的制度体系,本文对此加以梳理,无疑会对我们今天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监察制度的构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起源甚早。战国时,职掌文献史籍的御史就已有明显的监察职能,但尚未产生专…  相似文献   

9.
论儒家德育的主要途径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方法论的视角,系统阐析儒家伦理道德的传播途径。原始儒学时期,儒家德育思想主要通过讲学过程传播、在向各国推销其政治主张的过程中传播、在与其他各家争鸣中传播;制度化儒学时期,学校教育制度,社会教化制度,选士制度是儒家德育的主要途径,对儒家伦理道德的广泛普及和深入人心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国家学说是国家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国家学说的发展来看,不同于西方的发展模式,中国国家学说具有自身独到的特色:传统儒家的国家学说在中国封建专制统治占据着统治地位.中国国家学说的发展,多着眼于巩固和维护君主专制的统治,并带有浓厚的封建家族特色.伴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反对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想也始终贯穿于中国国家学说的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作为哲学的儒学要想更好地适应现代中国社会,更好地融入当今世界文化,必须完成自身的现代化转型.而儒家哲学现代化的关键是舍“经”取“子”,对传统儒学进行一些切割分离手术,即儒学思维的去政治化、去神学化与儒学研究的去章句化.经过这些手术,儒家哲学研究才能真正走出经学时代.  相似文献   

12.
李敬峰 《理论月刊》2012,(10):44-46,91
义命观是儒家所极为强调的思想,它关涉到人安身立命之人生哲学。在新儒学开创之际的大背景下,程颐接着孔孟所开创的儒家传统继续阐释这个问题,在理论上既有承袭,又不乏创新。本文从字义分析到命题阐释,对程颐的以义安命思想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讨,重点指出程颐的以义安命思想是对儒家传统的凝练与发挥,并为以后哲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谶纬盛行于西汉末年至东汉时期,由于种种社会历史原因,它与儒家经典产生了密切联系。因此,长期以来,不少学者将其划入儒学的范畴内,视其为儒学的一部分。笔者认为,此说实乃似是而非。谶纬究竟应该归属于哪一学派,它们又是如何同儒经攀附在一起的?这是本文拟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管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历史人物,先秦儒家代表孔子、孟子和荀子都对他有不同看法,孔子认为他"如其仁"而又非其无礼,孟子对他不屑一顾而又不得不承认其经世之才,荀子认为管子是贤者良臣而又称其为"野人",这既反映了儒家的基本立场,又显示了三人学术的差异,同时也从不同的层面反映了管子的形象和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5.
儒学的时代化历程杨庆中自孔子于春秋末期创立儒家学派以来,它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每一重大时期,都曾进行过调整自我,适应时代,丰富内涵,提高发展的过程。我们把儒学的这种自我发展称为儒学的时代化。纵观中国思想史,儒学大体经历了三次大的时代化变革:第一次发生在西...  相似文献   

16.
儒家伦理与企业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伦理与企业道德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儒家学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现在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也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问题。有人认为儒家无益于经济的发展,是现代的阻力;也有人认为儒家有益于经济的发展,是现代的助力。研究这个问题,应深入考察中国和东亚地区曾受儒学...  相似文献   

17.
官僚政治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政治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国君主专制统治的支柱。历代封建君主在通过各级官僚机构来实现其对全国人民统治的同时,为了防止官僚机构的腐败,又建立了监察制度以保证官僚机器正常运转。因此,吏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就依赖於监察制度的调节作用。本文旨在论述:清代是一个以满族贵族为核心、满汉地主阶级联合专政的封建王朝,又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高发展形态。这种政治的特殊性削弱了监察制度对于官僚政治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导致了吏治的败坏。  相似文献   

18.
建国以来,也是儒家学派开创以来规模最大的儒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8月31日至9月4日在曲阜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和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联合主办,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名学者参加,提交的论文近百篇。与会者围绕着“儒学及其演变和影响”这一主题,就以下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一、儒学的创立与发展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由中国春秋末期的孔子创立,至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当时私人办学的风气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一些精通诗、韦、礼、乐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师儒”的生涯,这便是最早的儒者,孔子是他们的代表人物。他首先把“仁义”作为儒学的最基本思想,开始了对人的最早反思,并广收门徒,在儒学上取得成就的弟子就有72人,由此形成了一个以孔子为核心的学派,后世称之为“儒家”。儒家与当时的墨家、法家、道家等众多学派及其代表人物一起被称为“诸子百家”。到了战国时代,由于孔子的弟子…  相似文献   

20.
从儒学伦理到儒学哲学--孔子儒学与朱熹儒学的比较刘彦生梁晋华一先秦时代,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上承周文教化,全面地把礼乐规范为个人自觉的道德伦理,创立了儒学。此后,儒家学说几经兴衰,终于在宋代,由朱熹创立了源于儒家伦理而又高于儒家伦理的理学。朱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