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9 毫秒
1.
全媒体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但由于网络传播的不确定性及评论的主观性,造成信息的经常性异化或失实,而产生负面效应。文章分析了网络舆情形成的过程、原因和负面舆情的影响,并代入"品牌传播"、"人际传播"、"全媒体传播"等有关理论与方法,探讨了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地方政府应如何有效地应对舆情危机。  相似文献   

2.
佘世红  刘艳子 《前沿》2013,(6):92-94
在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由于信息传播的自主性和自由性,新闻媒体组织的突发事件在网络平台上会快速传播,这种突发事件往往会演变成危机事件。因而,"自媒体时代"的新闻媒体组织面临着危机事件的风险性较强。本文分析了"自媒体时代"新闻媒体危机事件形成和传播存在的特征,并就我国新闻媒体危机管理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群体性事件借助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组织和动员,网络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的突出社会问题。公安机关应当对此予以高度重视,正确认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尽快建立健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策略,切实提高政府预防和处置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同时要重视网络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关注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岳璐 《求索》2012,(10):245-246
在群体性事件频发已成常态的中国社会,互联网不仅成为群体性事件中民众表达意见的主要"发声地"与"放大地",而且还成为部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地"与"引爆地",网络草根民意、网络意见领袖、传统媒介、政府等信源之间的互动、冲突与整合在群体性事件的形成、爆发、平息过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将考察网络民意在群体性事件传播中的表达机制与互动机制,从而呈现网络民意传播、影响群体性事件之图景,并揭示其背后的风险社会中公民政治沟通意涵。  相似文献   

5.
程涛 《中国民政》2013,(9):50-50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和基本组织形式,是党和政府的服务前沿和管理末端。加强社区"1+X"服务平台、"1+X"组织网络、"1+X"人才队伍建设是湖北省孝感市市委、市政府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创新社会服务管理、夯实和谐稳定之基的重要举措。三个"1+X"建设的根本理念是突出核心、多元发展、统筹推进,真正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稳定、和谐、幸福的生活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彭耀春 《公安研究》2009,(11):51-57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公共话语空间和重要舆论策源地,成为包容"体制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巨大场域。一些在"体制舆论场"中不能传播的信息有可能在互联网中传播,并迅速形成舆论。互联网时代的公安舆论引导要树立现代传播理念,用更加开放的理念理解新闻、对待媒体,以诚信的姿态应对负面报道,以更加平民化的视点和时尚化的感觉关注网络与引导舆论。  相似文献   

7.
"网络游行时代",草根阶层在对涉警负面事件表达态度和倾向时,往往自发地啸聚于网络街头,掀起舆论狂潮。受网络技术和公众道德水平的限制和制约,网络草根啸聚游走在"民意表达"与"民意裹胁"之间,成为影响当今社会的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利于社会压力的释放和缓解,有助于社会在动态中保持和谐与平衡;另一方面,它又是社会矛盾激化的刺激因素,极易诱发现实社会中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微博具有操作简单、互动性强、传播迅捷的特点,目前微博正逐步抢占新闻报道的制高点,影响公共舆论甚至左右公共舆论。微博中存在的大量虚假失真言论和信息,使微博无序化、暴力化倾向明显,影响网民对现实世界的理性判断,对正常社会秩序带来冲击。微博中"无直接利益冲突"渐成泛化趋势,无限制的微博网络言论导致"网络暴民"和"网络群氓",极易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公安机关应建立网上舆情实时监控机制、负面舆情风险评估机制、负面舆情引导处置机制和网络舆情长效管理机制,理性处置微博负面舆情。  相似文献   

9.
王万军  崔建良 《前沿》2012,(10):81-82
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逐渐成为人们交流信息、传播舆情的重要渠道。近几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它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政治因素。本文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分析入手,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如何预防和化解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群体性事件中的信息传播与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某种角度上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学逻辑就是信息传播与管理的过程.特定信息的传播使得单纯性事件最终走向群体性事件,并且由于不同信息的推动,群体性事件走向发展与高潮,最终由于信息的有效管理而趋于平静.群体性事件中的信息传播,不同于一般情况下大众媒介的信息传播.作为大众信息源的日常媒介信息传播,一般而言,总是由固定的媒介组织、媒介产品、媒介受众和媒介反馈等要素组成.大众媒介传播的突出特征在于其均衡输入与输出,亦即媒介组织收集和加工信息,用报刊杂志、电视广播和网络等信息产品,输出与传播到受众,受众接收到信息后做出反馈以供媒介组织的再一次信息收集与加工.这是一个稳定的、程序性的、均衡的信息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发展不仅迅猛,而且其事件的影响度和被关注度已非常之大,远远超出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的群体性事件的把握与控制能力。因而,研究目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以及探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防范策略,对疏导舆情、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轩欣 《前沿》2011,(17)
网络时代,网络成了谣言肆意传播、蔓延的助推器,民众通过网络等手段传播、扩散谎言是公共危机事件产生的起点;公共危机事件随着谎言通过网络等的传播和蔓延而发酵、酝酿,最终酿成公众在现实生活的群体行为导致公共危机事件爆发。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又被称为"第二代农民工"、"青年农民工",从富士康事件入手,透视出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面临的一些问题,如新生代农民工普遍要求体面劳动,难以忍受低工资、低权利的工作现状,各种因素导致农民工在维护自身权益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相关政府部门、工会组织的不作为,更加重了这种弱势。在保障就业的前提下,积极维护农民工的合法劳动权益,加强维权组织建设,构建社会支持网络,转变低工资、低权利的发展管理模式,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魏海平 《求索》2013,(3):162-164
模因是个人记忆中的信息模式,它能将一个人的记忆复制到他人的记忆中去。模因靠复制而生存,当一种思想或信息得以仿制和传播时,其本身就具有了模因性。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来阐释文化进化规律的语言文化学理论。当今社会,网络语言呈现出日新月异的状态,由网络语言演变而来的网络流行体就是一种典型的模因现象。"语言模因"概念类似于生物基因的复制和传播,是人脑通过模仿进行传播的文化基本单位或对象。从网络体的特性可以看出,产生"语言模因"现象的动因是人们追求新颖、从众、寻求认可的社会心理因素。语言选择和使用的过程就是各种"语言模因"相互竞争的过程。期间,当时尚性成为一种流行文化现象时,"语言模因"所衍生出的模因网络体将呈现出一种爆发式的产生和增长。然而,作为一种新兴的"语篇模"模因现象,网络体是否能在自然语言发展过程中永葆生命力而得以持续传播,并成为一种稳定的语言表达形式,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语言发展经验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5.
全媒体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但由于网络传播的不确定性及评论的主观性,造成信息的经常性异化或失实,而产生负面效应。文章分析了网络舆情形成的过程、原因和负面舆情的影响,并代入"品牌传播"、"人际传播"、"全媒体传播"等有关理论与方法,探讨了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地方政府应如何有效地应对舆情危机。  相似文献   

16.
陈文彪 《前沿》2012,(12):116-117
在信息传播极为迅速的当今社会,近年来发生在互联网内外的群体性事件出现了交织放大的趋势,对社会稳定构成一定的威胁,在虚拟社会里,网民可以放弃现实生活中的顾虑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往往可使某地的某件事形成聚集评论,从而上升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而公安网监警察网络监督力量则受到现行体制、技术的限制,在处置网上群体事件时受很大的局限,增加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防范和处置难度。本文就当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公安机关提高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防范和处置能力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机制提出了建设思路,对于营造良好网络氛围、构建和谐稳定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沈抒 《群众》2008,(10):86-87
在新兴的网络媒体环境下,图片传播有着不同于其他传统媒体的特点,了解并掌握网络图片传播的特点,将有助于我们理性认识网络传播手段,科学对待网络传播的内容。不久前的“华南虎假照事件”给我们提供了剖析图片网络传播的范本,从这一事件入手,笔者认为,网络图片传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相似文献   

18.
高欢欢  吕燕茹  谢誉元 《前沿》2013,(11):113-115
伴随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传播这一新的媒体传播方式得到极大发展,它在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交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文章从传统的把关理论入手,分析了"人肉搜索"中"把关"弱化甚至缺失的原因,并提出在网络传播的环境下政府、媒体、网民如何增强"把关"意识。  相似文献   

19.
张丽红 《前沿》2013,(11):103-105
针对不同层面的主体来说,"信"的具体所指是不一样的。目前,受社会转型期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个层面上的"信"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信"在现实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反映到网络上后,对网络谣言的传播也会产生一些影响。减少网络谣言的传播,离不开诚信的社会氛围的营造,也需要制定一些具体的互联网诚信规则。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普及,网络已成为公众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的重要媒介和渠道。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以互联网为媒介,由众多网民参与的一种聚众意见表达的群体行为,部分网络群体性事件会造成公共安全隐患,因此有必要引起相关管理部门和理论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目前中国关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尚处起步阶段,以往的研究主要以分析网络群体性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