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被害人过错在犯罪发生中诱发犯罪人犯罪意识的产生,提供犯罪实施的有利条件。被害人过错从不同角度划分可分为不同种类。认识被害人过错,减少被害人过错将有助于预防、减少犯罪的发生。减少被害人过错须:提高社会成员对被害人过错的认识,提高公民素质增强公民对犯罪的辨别力、免疫力和抵抗力,建立了被害人过错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2.
西方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一些犯罪中被害人是存有过错的。对于被害人过错的刑法意义,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被害人过错导致应承担被害责任;二是认为被害人过错导致犯罪人的应受谴责性降低。按照第一种观点会得出被害人要承担刑事责任的结论,这是不妥当的,比较而言,第二种观点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被害人过错的较普遍存在是当前犯罪高发及危害趋重的重要因素,那么在诈骗犯罪中,则可以说如果没有被害人的过错,诈骗犯罪就不可能成功。正是基于这种规律特征,研究被害人过错,并有效减少被害人过错,对于抑制诈骗犯罪的发生,尤其是减少诈骗犯罪的危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拙文结合笔者多年从事公安、刑事审判工作实践,就诈骗犯罪中被害人过错特征及预防谈点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4.
药家鑫案的死刑适用符合我国刑法第48条所规定的“罪行极其严重”的死刑适用标准。成立激情杀人的关键要件在于被害人的严重过错,不能随意扩大激情杀人的内涵。同时,存在自首情节并不意味着必然获得从轻处罚,少杀慎杀的死刑控制政策并不排除对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适用死刑。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8名未成年人杀人案例的调查,对加害人年龄与被害人年龄性别、加害人地动机目的与被害人过错、加害人与被加害人社会关系、被加害人年龄与加害类型进行了分析,以图寻找未成人杀人案例中的规律。并据此提出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应该在把握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加强法律教育、人际交往教育、情商教育等,从而减少未成年人暴力案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被害人是刑事诉讼中重要的“当事人”之一。保护犯罪被害人的权利和利益,是保障刑事诉讼当事人人权的基本要求,是维护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客观需要,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台湾自1998年实施“犯罪被害人保护法”,并在实践过程中为适应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而多次对其加以修订和完善,有关被害人保护的许多理念、规定和做法值得大陆在制定被害人保护法时借鉴。本文特对台湾地区犯罪被害人保护法律制度的建立过程、主要内容作一简单的介绍,并就其对大陆的借鉴意义谈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引入两个社会学概念——角色与互动,并以此为基础来证明刑事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动态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刑事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存在着三种动态模式:即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被害人——推动”模式、冲突模式。  相似文献   

8.
性犯罪案件,在我国当前刑事案件中占有较大比例。女性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特点,极易成为性犯罪案件中的受害者,使其身心均造成严重的伤害,尤其是心理上的创伤更为突出。如果女性被害人心灵上的创伤得不到治疗,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显然是不言而喻的。一、性犯罪案件中女性被害人的一般心理特征(一)羞愧心理在性犯罪案件中,女性被害人由于受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会产生较为严重的羞愧心理,认为这是一场令人难以承受的灾难,仿佛自己的过错比罪犯还要大。因此,常常会变得非常敏感,害怕遭到周围人的冷嘲热讽,总觉得在众人面前难以抬头做人…  相似文献   

9.
相对于犯罪人而言,被害人是弱者。如果能够使被害人从被犯罪人欺辱的状态,变为教育挽救加害者的力量,才能认为被害人已经成为强者。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仅赋予被害人“准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实践证明,司法权包揽的刑事诉讼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暂缓起诉”是在法律规定之外由检察院设定了“考察权”,有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和解不起诉有利于对加害人、被害人的双向保护,足以促使犯罪嫌疑人真诚悔罪,以和解不起诉终结案件,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犯罪研究》2007,(6):44-45,49
一、案情简介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俞某,男,作案时16周岁,本市在校未成年人。嫌疑人俞某因伙同他人抢劫,于2003年12月24日被取保候审,2004年6月21日被移送审查起诉。经查:嫌疑人俞某经“黑龙江”(在逃)纠集,于2003年12月20日15时许,尾随被害人李某至本区罗店镇彭南线车站,强行将其带至罗南一村小花园附近,由“黑龙江”对被害人进行脚踢、搜身,此后二人共同以言语威胁,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引入两个社会学概念——角色与互动,并以此为基础来证明刑事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动态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刑事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存在着三种动态模式:即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被害人——推动”模式、冲突模式。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群未成年犯,因犯抢劫、故意伤害等罪不得不在大西北兵团监狱的高墙电网内度过他们的花季。他们不得不以最美好的时光来为曾经的过错“埋单”。他们要求我写下他们曾经的过错,希望对跟他们一样正处于花季的少年以警示。  相似文献   

13.
对儿童被害人的援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如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如果我们把犯罪学比作硬币的正面,那被害人学则是该硬币的反面。而传统的犯罪学往往忽视被害人学的研究,青少年犯罪研究也是如此。人们在对青少年的犯罪原因进行剖析时,往往忘记了对青少年被害人的援助,被害人成了“被遗忘的的角落”。本文分析了儿童被害人的定义、儿童被害人的种类、儿童被害人的实态以及儿童被害人的援助,旨在抛砖引玉,以期引起专家、学者和家长对此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面对司法实践中呈现出的“只看两头不看中间”的诈骗犯罪认定局面,有必要补足其中的被害人因素。借由诈骗犯罪而发迹的被害人教义学未合理限定其作用场域,试图普遍化地赋予被害人谨慎识别义务来限缩诈骗犯罪的适用,难免导致说理上捉襟见肘。在日常生活领域,不存在可期待普通受骗人自我保护的正当化根据,面对现实中形形色色的被害人,也不存在所谓的“一般人”或者“可支配”的标准。对此,只要欺骗行为使具体的受骗人陷入错误认识而导致财产损害结果,即存在条件因果关系,就可以认定行为人诈骗犯罪既遂。与之不同,在发生于特定业务领域的诈骗犯罪中,由于法律一般化地赋予了业务人员审核识别的义务即存在对其可以排除(或支配)风险的合理期待,被害人教义学的相关主张便有了用武之地。在多业务环节的诈骗犯罪中,应以最后环节的业务人员,即最终处分人的可支配情况作为认定诈骗犯罪的依据。在业务人员存在严重疏忽甚至对虚假事项明知的情况下,可以承认其在诈骗因果流程或风险实现中的支配能力,由此不仅应当否定对行为人的结果归属,还应当否定诈骗行为,即行为人不成立犯罪。如果业务人员只是存在业务瑕疵,便不影响对行为人的归责判断和既遂认定。  相似文献   

15.
家庭暴力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小暴不止会愈演愈烈发展到"大暴",当受虐妇女忍无可忍,而又寻求不到有效公立救济时,会走上以暴制暴报复性犯罪的不归路。受虐妇女杀夫、伤夫案中,受虐妇女本属于家庭中的弱势群体,在家庭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她们从原来的受害人被迫成为被告人,而成为被害人的原侵害人自身具有严重的过错,严惩这样社会危害性小、几乎没有人身危险性的受虐妇女,对国家、社会、被害人及其子女都有害无益。  相似文献   

16.
公司破产清算程序中,法定代表人因未能向管理人移交“相关资料”而被判令就债权人的全部未获偿债权承担侵权赔偿责任的,司法实务中已经屡见不鲜,但其裁判理由常有牵强。该等法律责任毕竟属于一般侵权责任,故应当衡量过错、损失以及过错与损失之间的因果关系这几个基本构成要件,来判断法定代表人的侵权责任是否成立。判断“过错”应从实然层面审查法定代表人是否不作为,债权人的损失额应该是“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额。如此判定损失额,同时也认定了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7.
英国青少年司法制度的价值取向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经多年的提升和完善,其青少年司法制度呈现出“法执两端、公正允协”的鲜明特色,蕴含着“二元平衡精神”。具体而言,对青少年犯罪人和被害人均给予平等保护。我们在构建中国的青少年司法制度可从中获得灵感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少年刑事司法改革应当服从刑事审判工作全局,也要充分体现少年司法工作的特殊性和专门性。所以,在未成年人刑事和解过程中,应当秉承未成年人“优先保护、全面保护”的司法理念,建立并利用未成年当事人面对面和解对话会这一模式,在积极维护被害人的利益,修复被损害的社会关系的同时,帮助未成年被告人(被害人)彻底回归社会,实现未成年人刑事和解的目的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杀人犯罪是凶杀性的暴力性犯罪。以往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如何预防杀人犯罪以及如何对杀人罪犯正确的定罪量刑,而忽略了对杀人犯罪被害人及其遗属的研究,尤其是对他们如何进行援助。从另一方面看,最好的犯罪被害人援助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本文从被害人的角度对杀人犯罪被害人进行了研究,重点探讨了对杀人案中的被害人的援助问题。  相似文献   

20.
犯罪被害人学是20世纪仍年代脱颖而出的一门新兴学科,对犯罪黑数问题的解决、犯罪原因的深化研究、司法公正、犯罪被害人与司法机关的合作、犯罪预防的“平民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对犯罪被害人学的五个主要理论范式,被害性理论、个人被害因素理论、生活方式暴露理论、日常活动理论、被害人化理论进行了评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