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帝国》的政治本体论认为,与具有腐败性、危机内在性的帝国的形成相伴随,作为一个全球无产阶级的多众业已形成。鉴于帝国生存对多众虚拟性的依赖,以及生命政治环境促成了价值标准多元化以及政治建构内在化的现实,要实现对帝国的政治替代,多众应着力于争取全球公民权、获得社会报酬的权利以及再占有的权利,最终实现"人类学形变"。综观这一理论,由于对后现代主义理论立场和思维方法的固守,从根本上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地。  相似文献   

2.
《帝国》指出"帝国"作为一种新的主权形式已经替代了帝国主义的政治秩序的存在方式,帝国主义已经过去了。帝国的基本特征是没有边境,它的规则是没有限定的,帝国不建立权力的中心,在其开放的和扩展的边境中,不断加强对整个全球领域的统治。生命政治的生产是帝国形成的基础,同时在其内部又不断地培育出帝国的掘墓人——多众。然而,在与帝国的抗争过程中,左派保卫地方性来反抗全球化的观点是具有危害性的,同时通过横向的国家联合或者炸开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环节的战术也是不可取的。多众的革命的本性是一股不可遏制的力量,只有以"多众"为反制性力量,纵向跃起直击帝国的心脏,共产主义者的斗士方能赢得不可抑制的轻松和快乐。  相似文献   

3.
美国"新帝国论"出台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帝国论"作为美国一种正处于上升趋势的理论,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新帝国论"在美国的兴起是与美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和现实密切相关的。它的出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美国历史文化传统因素;总统和国会的矛盾关系因素;新保守主义影响因素;公众舆论因素;军事技术因素;国际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4.
帝国的失败     
美国在伊拉克正面临着重大的失败,这极可能使美国正在进行的帝国扩张遭受严重挫折.在被宣传为“胜利“进攻的费卢杰之役背后掩盖了这样一个事实:面对伊拉克武装抵抗力量的不断强大,美国战争机器发动了一场无用的战争,而且它几乎没有机会为这场冲突找到一种稳定的、可能符合美帝国目标的政治解决方法.然而,尽管美国的统治阶级不是没有意识到危险,但目前他们相信除了“坚持到底“--这个被政党采纳并基本上被整个经济、政治、军事和官方舆论所接受的口号外,别无选择.而只有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帝国逻辑及其局限进行分析,才能理解作出这一看起来不合逻辑的、不惜一切代价坚持的决定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师念 《党史博采》2005,(2):72-77
“新帝国论“是美国人从自身的角度对世界所作的观照,洋溢着对美国实力的高度自信和对美国利益的诉求.面对新的威胁,他们主张美国必须采取“新帝国主义“手段,来保护美国的安全,实现美国霸权下的世界稳定.“新帝国论“在美国的崛起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背景,既与美国的历史沿革和“天赋使命“、“上帝选民“的意识源流相关,又与二战后美国面临的国际国内政治现实的变动相连.这种理论以“单极稳定论“、“先发制人论“、“主权有限论“、“民主和平论“为理论基石,对美国的大战略形成了极大的影响.伊拉克战争是新保守派和布什政府新帝国大战略的实验场,它暴露了新帝国论的苍白.由于存在种种制约和难解的死结,“新帝国论“的实践最终将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6.
《湘潮》2016,(12)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逐渐摸索和创造出内参报道这样一种独特形式,并逐渐形成一套制度。作为颇具中国特色的传媒体制和政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参毕竟在当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生活中,曾经、正在并将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英国的崛起与成为世界霸主,关键的因素是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起自低技术含量的纺织工业。但英国创制的工业生产机制,催生了全新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这让英国成为不同于古代帝国的现代新帝国。新帝国具有不同于古代帝国的崭新特征:帝国的暴力特质弱化了,以工业生产和经济贸易带动全球发展的特点凸显出来。当英国无法继续占有工业革命持续发展先机的时候,英国的衰落不可避免。工业革命与单元帝国和丛生帝国相联系,但丛生的帝国催生的工业化全球进程,反而终结了帝国时代。  相似文献   

8.
杰斐逊的民主理论直接来源于英法启蒙思想,亦与古希腊罗马古典思想渊源深厚。自然权利是杰斐逊民主理论的前提和基础。他用幸福权取代财产权,丰富了自然权利学说,并首次将其写进官方文件。基于自然权利,他肯定人民的革命权,歌颂反抗精神,反对暴政,倡导人民主权,强调多数原则,开创性地将代议原则提升为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鉴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他将追求政治自由、经济平等、以小农为主体的理想共和国作为实践民主理想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9.
胡为雄 《理论学刊》2012,(3):9-17,127
毛泽东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大体分为明显相关的三个不同层次,即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阶级分析的方法和阶级斗争的策略。阶级斗争的观点是这一理论的精神内核,阶级分析的方法是这一理论向"实物"形态转化过渡的中间环节,阶级理论具体化为实践理性的表现形态。这种多层次理论结构使毛泽东的阶级斗争理论具有独特丰富的内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胜利本身已证明了毛泽东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的深刻性,阶级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和阶级斗争策略的正确性。毛泽东谈论社会革命、中国革命往往将其与革命战争维系在一起,对政治革命的具体形式作了具体分析。毛泽东以马列主义国家学说为思想指南,严谨地指明了中国革命将以建立何种国家制度为最后归宿。中国革命胜利后所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形式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治体制是中国社会历史上迄今为止最新最进步的政治形式。它一方面是对苏联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和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政治体制的借鉴,另一方面又是把握中国具体国情进行的一种政治创造,是毛泽东运用马列主义的政治理论和国家理论于中国社会的一个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10.
列奥·施特劳斯被喻为现代西方古典自由主义的"教父",在其政治哲学的宏大体系中,社会建构被作为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而存在。他从古典主义的基本概念出发,重新诠释了希腊-罗马直至近代的政治思想。从而引发了所谓的"古今之争",在社会建构领域就是将善与权利作为一切政治自由主义的基石。  相似文献   

11.
《德法年鉴》时期是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马克思的社会革命思想已初步生成。从生成理路来看,马克思将人的解放确立为革命的最高目的,并致力于探寻社会革命实现的具体路径。将马克思的社会革命理论置于西方实践哲学传统中,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人的本质与全面发展的实现路径探讨以及马克思最终选择了"社会"而非"政治"的根据,彰显马克思社会革命思想的实践品质,以及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对西方实践哲学传统的发展与超越。  相似文献   

12.
叶方兴  孙其昂 《探索》2011,(1):134-138
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是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政治社会化手段。理论界存在一种用公民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的呼声(即"替代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揭示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辨析"替代论"的一个合理、可行的视角。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是两种不同社会结构下的产物:公民教育建立在"国家——社会"二分的社会结构之上,并完全地依凭社会公共空间;而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发育于整体性的社会结构之中。当前,我国社会发育不充分、公民社会不成熟,不存在全盘接纳公民教育的社会结构。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需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既适应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又需要相互之间在教育内容、方式上相互借鉴,而非用一方替代另一方。  相似文献   

13.
许海 《前线》2017,(7):95-96
<正>改革开放以来,"公民社会"理论受到一些人的追捧。有人将"公民社会"看作保障个人权利的依据,有人把它视为抗衡威权秩序的手段,更有人奉它为实现民主的条件,认为"不经由公民社会的充分发展,就不能走向健康的民主政治"。作为具有一定学理性的社会思潮,深刻把握"公民社会"在学术表象下的政治实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公民社会"概念的发展轨迹"公民"是个法律概念,指的是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  相似文献   

14.
今天的全球化形势与马克思写作<共产党宣言>时,无论在民族国家地位,还是在无产阶级构成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麦克尔·哈特和安东尼奥·奈格里的著作<帝国>以独特的视觉对全球化和现代性的危机进行了解读,被斯洛文尼亚政治哲学家齐泽克等西方"左派"学者称作是"一本旨在为21世纪重写<共产党宣言>的书",他们在书中提出了许多不同手<共产党宣言>的新论断、新观点.本文拟在比较分析这些论断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共产党宣言>的一些结论,对<帝国>的不足提出批评,并提出应对全球化形势的新的斗争策略.  相似文献   

15.
杰斐逊的民主理论直接来源于英法启蒙思想,亦与古希腊罗马古典思想渊源深厚。自然权利是杰斐逊民主理论的前提和基础。他用幸福权取代财产权,丰富了自然权利学说,并首次将其写进官方文件。基于自然权利,他肯定人民的革命权,歌颂反抗精神,反对暴政,倡导人民主权,强调多数原则,开创性地将代议原则提升为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鉴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他将追求政治自由、经济平等、以小农为主体的理想共和国作为实践民主理想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6.
正当代民粹主义延续了主张地方平民权利的传统,又突出了以下四个特征。一是平民化,民粹主义的基本主张是伸张平民权利,捍卫地方利益。他们对政治权威、社会精英、经济寡头、文化霸权存在天然的抗拒,对社会平等有一种天然的追求。在不公平的制度环境中,他们化身为革命道德的象征;在基本公平的制度环境下,他们又可能被视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二是极端化,民粹主义的地方性和草根  相似文献   

17.
正堪称拜占庭百科全书的经典著作《拜占庭帝国史》中文版日前由商务印书馆首发出版。该书作者A.A.瓦西列夫是20世纪国际史学界公认的拜占庭历史和文化研究权威。该书突破了以往研究拜占庭的政治军事叙述模式,将其文化成就置于与政治方面同等地位,全面阐释了拜占庭在文学、考古、艺术、建筑等各方面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同意"是洛克政治义务和政治正当性理论的基础,是研究洛克政治义务理论的关键所在。对洛克同意理论的解读一般存在四种方式,即明确同意、假想同意、默认同意和准同意,然而这四种解读方式的任何一种都无法证明同意可以作为政治义务的可信性依据。对于政治义务的研究将要求我们从对同意的关注转向其他的理论领域。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理论与西方古典政治学中相关命题的比较,可以通过人、社会和国家三个范畴进行。西方古典政治学家基于对人性的假设来构建政治理论,"自然状态"中的人类为了保护天赋权利而缔结契约,由此形成了社会,国家作为"被委托者",需要建立民选政府并在代议制框架中行事。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将人的本质界定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基于"现实的人",指明了社会安排是客观自在的,具有独立的运行规律,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而国家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虚幻的共同体",在共产主义社会到来之际将走向消亡。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西方政治理论在讨论人、社会与国家的问题时,带有浓厚的思辨和抽象色彩,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更注重客观经验,通过其科学特征、实践导向和唯物主义立场,对西方古典政治学实现了超越。  相似文献   

20.
审视《北华捷报》对俄国十月革命后进入中国的"布尔什维克"感观,可见在1920年代中国民族主义勃发时,远离帝国故土的在华英侨借用媒介力量,刻意塑造并夸大条约口岸内所谓敌对势力威胁,以期引发母国政府关注并维护外侨在华特权的意图。《北华捷报》对"布尔什维克"的认知,尽管有所偏颇,但恰好成为俄国革命理论成果落地中国及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力量变化的历史旁观者。随着历史语境变化,"共产主义"逐渐替代"布尔什维克",成为外媒重点关注的中国政治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