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司法是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解决纠纷、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司法权力的行使与立法权力、行政权力的行使截然不同,独立性和国家统一性是司法权最主要的特征。救济是司法的最终功能,示范是司法最重要的作用,实现正义是司法的终极价值准则。  相似文献   

2.
司法正义是实现法律正义的主要方式,它可分为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实质正义是形式正义的源头,形式正义是实质正义的普遍化,通过司法实现正义的机制在二者的循环发展中不断得以完善。法律论证是法治社会实现司法正义的最佳方式,它展示了司法正义的产生过程,让"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得到实现。在法律实践中,两大法系通过法律论证实现司法正义的方式各有异同,给我们提供了借鉴与启示。我国的案例指导制度作为一个实用主义制度,其任务是将实质正义普遍化为形式正义,它的核心问题在于案例的创制以及推广和适用。前者对应的是实质正义的论证,后者对应的是实质正义的普遍化。创制指导性案例需要进行谨慎的论证,推广指导性案例应从案例的来源、发布、标准和效力四个方面予以考虑,适用指导性案例则关键在于确定案例之间的相似性,同时这个过程类似于适用制定法规则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司法能动主义的历史演进与论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涛 《求索》2010,(11):158-160
司法能动主义产生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它是伴随司法审查制度的发展而产生并发展的一种司法哲学。司法能动主义是指一种允许法院在不遵循先例的情况下,通过司法审查的方式发现立法的违宪行为,以司法判决的方式来保障权利、实现社会正义的一种司法理论。从产生之日起,司法能动主义就饱受争议,即便如此,在这种司法哲学观指导下,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通过司法权的运用,保障了社会公民之权利,维护了市民社会之正义,促进了政治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然而,对司法能动主义的运用,必须自觉保持司法克制,防止司法能动主义滥用所造成的社会后果,这样才能实现司法能动主义保障社会正义之职能。  相似文献   

4.
蔡军 《求索》2008,(7):141-143
刑事司法正义应当是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统一,但是现行刑事司法却在实现实质正义上存在阙如。“恢复性司法”是作为在刑事司法领域推行的一项新理念,既能弥补现行司法在实质正义上的缺陷,同时也能和形式正义相契合。基于现行刑事司法的不足和恢复性司法在实现司法正义上的优越性,我国需借鉴恢复性司法思想,重构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刑事司法公正理念。  相似文献   

5.
王芳 《长白学刊》2009,(4):90-94
在传统刑事司法报应正义理论范式下,被害人的权利救济问题被边缘化乃至被遗忘。随着被害人权利运动的兴起,全球范围内的以沟通、协商、和解、赔偿为特征,以保障被害人权利为目的的恢复性司法运动昭示着刑事司法理念从报应正义到恢复正义的范式嬗变。分析其理论范式、制度表达、价值归属及本土化图景对于我国的刑事司法创新与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两审终审制虽有利于节省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但却是建立在有害司法公正的基础上,存在诸多体制性弊端。故为最大限度的实现正义与效率的兼顾,保障刑事诉讼之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之目的,需要从法理学的视角剖析刑事审级制度,并通过三审终审的制度设计,实现当事人的复审救济权,避免申诉、审判监督等复查程序对刑事审级制度的侵蚀和瓦解。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提出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把社会组织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要求全面发挥其推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积极作用.由于我国社会组织立法不完善,从而使得城乡社会组织管理司法救济困难重重.结社自由为社会组织管理司法救济提供宪法基础,完善立法是社会组织管理司法救济的前提,通过建立完善的诉讼机制来构建社会组织管理司法救济的畅通渠道.  相似文献   

8.
正义、效率与秩序——司法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婷  张云 《理论月刊》2004,(6):96-98
现代市场经济离不开通过司法对社会关系以及利益冲突的合理调整。顺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是在新时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正义、效率与秩序应是我国当前司法体制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在追求正义和效率、秩序存在一定冲突的情况下,如何寻求正义与效率和秩序的最佳平衡点是有关改革部门应当积极探索的目标,也是司法工作者在司法实践中必须进行理性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环境侵权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民事侵权行为的特殊侵权行为,但在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损害赔偿的承担上,遵循的仍是传统民法的同质赔偿原则,这导致了对受害人救济的严重不足,有失社会公平与正义,同时也导致了对加害人的制裁不力等弊端,不利于环境保护。它的局限性,使得惩罚性赔偿原则引入环境侵权民事责任领域有了必要性和可行性。环境侵权民事责任适用惩罚性赔偿原则可以更好地实现民事责任的救济、制裁、预防功能,可以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10.
诉权具有独立的地位和价值,这不仅是当事人寻求司法正义的手段,也是公民应当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诉权的人权化在实践中不仅可以有效保护作为人权的诉权,更能有效发挥诉权对人权的司法保护和救济作用。  相似文献   

11.
数字正义是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下对传统正义的转型升级,是数字社会赋予公平正义的更高需求,应当成为新时代司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数字司法建设尚处在初期阶段,存在“数字鸿沟”导致司法触达不全面“、算法黑箱”造成司法推论不透明“、技术机械”致使司法审判不合理等诸多问题,阻碍了司法创造更高水平的数字正义。在通往数字技术嵌入司法领域的新一轮变革中,还需要从健全数字司法法治化规范体系、强化数字司法系统的安全实用、优化数字司法建设的人才支撑、改进数字司法应用的监督机制等方面着手,加强数字司法法治建设,从而更好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正义的美好期待。  相似文献   

12.
为了充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实现行政管理目标,必须对行政合同纠纷确立行之有效的司法救济制度.依据行政合同的特点和<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行政合同纠纷的司法救济途径应是行政诉讼.同时,对行政合同纠纷的司法救济,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确定合理的救济范围,采取适当的救济措施,才能充分发挥司法救济的作用,最终解决行政合同纠纷.  相似文献   

13.
微言博语     
@译赋人生:"正义不仅应当实现,而且应当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司法公开不仅能彰显正义、震慑犯罪,还有助于形成舆论监督来规范司法行为,改进司法工作。防止截留、歪曲、变味,通过一件一件让群众"看得见"的案件审理,才能做实社会公正底线,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法制日报评论部:在一个不断推进司法民主和积极倡导依法办事的国度里,法院裁决依据的公开、透明和裁判理由的充分说理极其重要。这是破除司法擅断和刑罚适用神秘  相似文献   

14.
现代司法理念的内涵及其价值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司法理念,是人们在现代司法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关于司法职能、司法制度、司法实践的基本观念和根本原理的总和,是我国依法治国条件下需要确立的司法理念。它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多元性和共同性相统一、抽象性和具体性相统一的特点。从价值构成上分析,现代司法理念包含司法中立、司法平等、司法透明、司法公正、司法高效、司法独立、司法文明七个方面的内容。七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按照司法正义的内在逻辑依次展开,从不同角度体现着正义的终极价值追求,共同统一于法官以司法审判活动释证社会正义的行为中。  相似文献   

15.
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既是人类社会的共同梦想和追求,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作为国家重要的刑事司法和治安行政执法力量,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是公安机关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任务。公安机关应认真分析探讨当前影响执法公正的因素和障碍,找出促进执法公正的对策,做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中坚力量,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6.
谭义军 《求索》2010,(12):149-151
司法正义不是司法操作者的单极正义,它事实上是一个受到供需双方影响的变量。我国应当摒弃"主体——客体"式的司法过程设计,转到"主体——主体"型的新司法交往模式上来。只有司法过程的参与者均能站在平等的台阶上,才可能实现思辨的充分交流,利益诉求的充分表达,进而达到正义观念的价值统一。  相似文献   

17.
离婚残疾妇女权益的实现和保护与社会保障制度息息相关。对弱势群体权益的宪法司法保护已经走向世界化全球化。应借鉴国外相关的法律法规,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规范社会保障秩序,开放社会救济渠道,完善相应的司法救济途径,构建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8.
司法是依法审理案件、栽判争议的活动,立法所反映的精神和意志.最终须依赖于司法程序和司法行为。司法是法律的实现,也是正义的实现,作为社会公正的最后防线,公正司法是全部法;台的灵魂。这就不难理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一大目标是推进和保障“公正司法”,并设计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司法公信力、重建社会公正的司法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9.
乡风民俗是民间社会中自然形成并长期得到遵从的一种有效的习惯性规则,经常被应用于解决纠纷和确认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在基层司法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将乡风民俗引入司法过程,对其进行规范化表达,建立甄别适用和司法审查救济机制,从而更合理地实施案件裁决,更好地实现民事审判目标已成为当下司法改革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20.
实现政治文明的基本方式是法治,程序正义是实现法治社会的根本之路。国家通过对立法、司法、行政和宪政等方面的合理、正当的程序设计来体现和保障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