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平华 《人权》2012,(5):42-45
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概括性条款写入宪法,此举被称为“人权入宪”。我国宪法首次对人权的明确宣示,是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所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权”执政理念的法典化。从此,人权成为重要的宪法原则,上升为中国人民和国家的意志。“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既规定了实体内容,也对国家提出了义务要求,从而,“人权入宪”成为我国人权制度发展的新的里程碑。“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的确立,对我国的人权立法和完善司法过程中的人权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落实好宪法所确立的人权原则,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几点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孙平华 《人权》2012,(3):29-35
从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载入宪法之后,我国政府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先后发表了多个有关人权的白皮书,将“尊重和保障人权”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尊重和保障人权”由宪法原则上升为党和政府的自觉行动,人权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反映了国家力图通过立法进一步发展人权保障事业的坚定决心。在“人权入宪”的情况下,《人大研究》2004年第9期发表了张大群先生的《应尽快制定“人权保护法”》一文,对此文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笔者在考察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和俄罗斯等国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规定的基础上,不揣冒昧地提出刑事程序权利宪法化的国际趋势之命题,并借此就宪法人权立法完善的路径提出设想。一、刑事程序权利宪法化的国际趋势之考察美国刑事司法制度的最大…  相似文献   

4.
与1986年通过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相比较,2005年8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从今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不仅是一部规范和约束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行使警察权力的“控权法”,更是一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人权法”,它体现了制约行政权力、保护公民权利的现代行政法理念,更体现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精神。可以说,充分体现人权精神是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一大亮点。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人权精神首先体现在总则上2004年我国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由此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每一个国家机关应尽的义务,…  相似文献   

5.
周觉 《人权》2005,(2):8-11
一、贯彻宪法人权原则的重大意义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首次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使尊重和保障人权由党和政府的主张上升为人民和国家的意志,确立为国家根本大法的一项原则,这对于加强人权法制保障,推动中国人权事业的进步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是党在执政理念上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一个创举,体现了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  相似文献   

6.
制度伦理:人权保障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颖 《人权》2010,(3):37-39
尊重和保护人权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一项事业。2004年,我国以修正案的方式在《宪法》第三十三条增加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权入宪,不但消除了人们在思想观念上的种种顾虑,而且也有利于政府转变管理方式,促进人权保障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7.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这表明了中国对人权问题的极端重视,也意味着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将得到更多的保障。而尊重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正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目的所在。所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要依照宪法的规定,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实现。贯彻落实宪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精神,至少应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宪法至上至重原则。“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列宁语)。人权作为宪法的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在一切法律法规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和最…  相似文献   

8.
宁黎黎 《人权》2006,(6):57-57
在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通过40周年、《发展权利宣言》通过20周年,以及中国政府发表第一个人权白皮书《中国的人权状况》15周年之际,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举办的“尊重和促进人权与建设和谐世界”国际人权研讨会11月22日-24日在北京召开,来  相似文献   

9.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我国宪法,首次将人权由一个政治概念提升为法律概念;这是中国人权发展史上的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自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以来,以人为本的提法受到广泛关注。能否正确理解“人权”和“以人为本”的含义,不仅关系到对国际社会人权领域争论焦点的认识,而且关系到人权保障制度的设置及完善和实现以人为本的目的。人权的真实含义及其本质可“从人权“”、权利“”、法律权利“”、公民基本权利”四者的比较中来把握。一“、人权”和…  相似文献   

10.
人民警察执法视野中的公民权利及其保障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婧 《公安教育》2005,(3):38-40
一公民权利是国家宪法和法律确认、赋予,并加以保护、支持和鼓励的各种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一种安全、自由和物质好处的权能和利益;随着法治社会的迅速发展,公民权利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2004年3月,按照党中央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的13条修改宪法建议,第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与会的2890名代表经过认真审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更是从国家根本大法的高度保障了公民权利。主要是公民的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一)经济权利尊重公民在经济生活中的权利。首先是加大私有财产保护力度。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朱穆之 《人权》2005,(2):2-2
“人权入宪与人权法制保障”,是当前人权研究工作者应该认真研究的大问题。我认为,中国的宪法和人权法制保障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这应该是人权研究工作者着重研究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所颁布的宪法,都从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保障人民的人权。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这是更鲜明地表明我国宪法保障人权的实质。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必须遵守执行。中国人民尊重和保障的人权是全体人民的人权,不是只有少数人才能享有的人权。特别是尊重和保障工农…  相似文献   

12.
2004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权》2005,(3):11-20
前言2004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也是中国人权事业取得全面进展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在宪法中明确宣示“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进一步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中国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发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要经过十年左右的不懈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和任务,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维护和保障公民权利。中国共产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尊重和保障人权。在这一年里,中国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着力…  相似文献   

13.
《人权》2008,(5):54-55
2004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明确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修正案的通过使人权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权利意识,个人、集体的维权活动也在大范围内以更大规模的展开。与此同时,人权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影响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4.
2004年3月14日,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人权”概念引入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中国民主宪政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是中国人权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社会主义人权发展的重大突破 “人权”曾经是一个禁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相  相似文献   

15.
董云虎 《政策》2004,(5):50-52
2004年3月14日,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人权”概念引人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中国民主宪政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是中国人权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16.
毕美红 《人权》2009,(4):17-20
今年4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受权发布了《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这是我国第一次制定国家人权行动计划,计划刚一公布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1991年发表首份《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到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权”;从2004年3月14日通过宪法修正案,  相似文献   

17.
要加强对刑讯逼供和其他非法取证的源头预防;要健全有效防范、及时纠正冤假错案的机制;要实行庭审实质化改革,完善证人、鉴定人出庭缺席制度;要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法律援助范围;要健全国家司法救助制度人权和民主法治密不可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治建设逐步推进,人权保障日益加强。2004年修改的《宪法》第33条规定:"尊重和保障人权。"三中全会《决定》和四中全会《决定》均提出"加强人权司法保障",这正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落实宪法人权保  相似文献   

18.
关于加强和完善生命权立法保护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矿难事故不断发生“,非典”、禽流感等致人死亡的疾病层出不穷,有关死刑犯的冤案也不时出现。这一切都与公民生命权保护的立法不足和不完善相关,我国应当加强和完善保护公民生命权方面的立法。一、立法保护公民的生命权是人大应当履行的宪法义务2004年宪法修正案明确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由此尊重和保障人权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宪法义务。从生命的重要性以及世界人权公约和各国宪法的规定来看,生命权是处于首要和基础地位的基本人权。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首先应当尊重和保障生命权,履行尊重和保护生命权的宪法义务。人大…  相似文献   

19.
现行户籍制度是一种非人道的制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种户籍制度的本质,是把“迁徙自由”这一人的基本权利当作一种管理手段来使用的。这不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和我国宪法中关于“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的条款也是相矛盾的。迁徙自由一直被视为人身自由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迁徙自由给个人的自由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天地,肯定了每个人追求幸福的权利。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迁徙自由为绝大多数国家的宪法、法律以及国际性人权文件所承认。《世界人权宣言》第13条规定:“人人在国境内有自由迁徙择居之权。”《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也有相类似的规定。  相似文献   

20.
曲相霏 《人权》2013,(4):50-53
一、我国宪法上的"人"的特征分析1949年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之后的四部中国宪法,可以看到宪法上的"人"①有两次转型。1949年《共同纲领》对"人"有两种表达,一是"人民",一是"国民"。《共同纲领》特别有意思,它把所有的权利都给了人民,把义务都给了国民。当它规定权利时就说人民有什么权利,当它规定义务时就说国民有什么样的义务,权利与义务是分离的。1954年宪法开始使用公民这个概念,权利和义务在公民身上得到统一。从以人民的身份享有权利到以公民的身份享有权利,这是我国宪法上的人的第一次转型。第二次转型就是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进宪法,这个条款被称为人权条款。在人权条款入宪之前,宪法基本权利的主体是公民(只有一个例外,即总纲第32条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