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l世纪初的国际环境对中国战略机遇期的发展至关重要。任何国家实现国家目标的过程都是国际互动过程,大国关系、国家安全及周边环境等因素将会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今国际格局处于深刻演变之中。美国谋求单极霸权阻力增大、困境加深,“新兴大国”崛起推动多极化发展,西方大国加大协调对外战略、企图共同维持对国际体系的主导权。大国关系加快重组、复杂联动,全球治理需求增多,中国的国际战略处境更趋微妙敏感。  相似文献   

3.
杨原 《外交评论》2011,28(4):96-116
自1945年以来大国相互间的战争变得异常稀少和困难,这一现象意味着大国所面临的生存安全威胁已不再像现实主义所强调的那样紧迫和致命。大国安全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大国的行为逻辑和相应的国际结果。在当今这个大国无战争的时代,大国提高自身国际影响力的核心路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此前的武力胁迫转变为利益交换。具体而言,大国要想有效地巩固和提高自身的国际影响力,需要积极为他国提供诸如安全保障这样的好处,以此换取他国对本国的认可和支持。在战争和武力已不再是大国间互动的主要手段的时代,仅仅积累国家实力而不运用实力为他国提供适当的好处,那么国家的实力越强大,该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就会越恶劣,体系压力就会越大。利益交换作为当今时代大国提高国际影响力的核心路径,对当前实力正在迅速增长的中国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外交调研的宏观分析包括国际战略调研、中长期调研与国际形势调研.大战略、战略调整、战略间歇以及与之相关的战略环境、战略延续性、变化性、过渡性是国际战略调研的思维框架.在战略调研中国际格局与大国关系研究的思路既要分析国际舞台的力量结构,又要关注国际制度、规范与秩序.中长期与形势调研的基本方法包括选题与构思、选材与取舍、形成条理化框架、提炼观点与判断等四个步骤和分析法、综合法、对比法.  相似文献   

5.
论当代国际关系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建杭 《理论前沿》2005,(23):27-28
文章从国际格局、大国关系、国际体系、世界经济一体化等方面分析了当代国际关系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的大国外交及其对中国的外交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11"事件以来,美国以反恐打恐为主题强调了大国合作的外交战略。新世纪国际外交中的大国外交局面逐渐形成主流:21世纪世界格局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全球性问题的解决都揭示大国外交的必要性,中国的新世纪外交也应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推动大国外交,树立大国意识,从而最大化地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良性国际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当然,中国推行大国外交要以坚持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原则为基础,更要警惕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球性挑战凸显与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面对异常多变的国际安全环境,美、俄、英、法、日、印纷纷强化安全战略谋划,意欲趋利避害、增强主动,主要大国安全战略调整既各有侧重、又不乏共同之处,全球化与多极化新时代的大国战略博弈将更为复杂激烈。  相似文献   

8.
2005年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复杂多变,大国关系调整加快;国际秩序主导权斗争激烈;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危害加深;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变数增多;两岸关系开创了崭新局面。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外交与安全工作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9.
《外交评论》2015,(6):69-94
新型大国关系建设在习近平主席访问美国之后重新获得了动力,但仍需要解决一些理论和经验性问题。中美对新型大国关系的认识并不一致,部分原因在于双方对权力的看法不同,西方意义上的大国更多时候是"great power",不同国际关系理论有不同的大国观,而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没有权力的大国,中方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建设也是从"major power"入手推动的。但美国显然认为,中国要做的是一个"great power",而这会导致"修昔底德陷阱"。目前,中国经济总量正在接近美国,但追上美国仍需要很长时间,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加速推进军事能力建设,使之与经济总量相匹配。但是,中国有必要赋予"great power"以新的含义,围绕提高中国人均收入以及全球共同发展实施大国战略,建设共同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相似文献   

10.
从国际安全结构的变化观察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变化的特点与趋势,从而对国际经济合作环境进行客观分析。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安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影响着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转型,给对外经济合作带来冲击,给国家安全战略提出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主要大国加紧战略角逐与战略重组,多边主义渐成大势所趋,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紧密交织互动,新兴大国引领全球经济增长,亚太局势多变。中国建设性国际作用日益增强,但和平发展与国家安全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2.
冷战时代虽然以美苏为首的北约和华约形成一种全面对抗的态势,但从研究国际关系的角度看,世界却是相对稳定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世界进入后冷战时代,在这样一个大战不犯,小战不断的时代背景下,全球冲突主要集中在三大高危地带,即苏联解体后产生的破碎地带、伊斯兰弧带以及南亚次大陆热点群。国际安全新的冲突源的形成,国际安全格局的变动分化,使中国在外交和安全上面临复杂挑战。  相似文献   

13.
国际恐怖主义与国际反恐斗争引起国际关系的急剧变化和大国关系的调整.大国关系的调整及缓和源于大国安全观念的变化.尽管中国国家安全利益与美国主导的国际反恐利益之间存在一些分歧,但也有较多利益交汇与重合.这为中国外交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也为中国积累了新的外交资源.中国可着力于外交空间的开辟和外交资源的利用,扩大"两个利益"间的共同点,同时,缩小并弥合分歧,从根本上维护中国国家安全利益.  相似文献   

14.
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期,江泽民对现代国际关系与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论述是其国际关系思想的重要体现。这些论述主要收录于《江泽民文选》第一至第三卷,主要反映在时代主题、和谐世界、综合国力、新安全观、大国关系和多边外交六方面。江泽民国际关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国际问题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准确反映时代特征的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最好教材。  相似文献   

15.
国际恐怖主义是当前国际安全的主要威胁。从宏观地域分布角度来看,冷战后主要集中于“破碎地带”,其中伊拉克成为国际恐怖活动的中心。从微观地缘特征来看,国际恐怖活动的一些环节往往有较强的环境选择倾向。国际恐怖主义的泛滥对世界地缘战略格局和中国的国家安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世界地缘战略格局方面,恐怖主义虽然没有改变总体战略格局,但改变了美国的安全战略,促进了大国关系的调整。恐怖主义活动和国际反恐斗争也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安全环境,其中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未来五年中国国家安全机遇与挑战交织并存,面临世界和平、发展、合作、进步的趋势不断增强的历史性机遇,世界力量对比与国际体系变化深刻复杂,中国的战略安全环境不确定性与敏感性上升。有效维护新时期中国的国家安全,务必在观念更新、能力建设、战略谋划、体制创新等方面下大工夫,为和平发展与全面小康提供更坚实的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7.
当前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立群 《外交评论》2004,24(4):30-34
2004年国际关系表现出4个基本特征:一是美国在伊拉克战后重建中的困难突显出美国力量的局限性。二是国际系统结构虽仍然表现为单极特征,但系统的合法性严重不足。伊拉克战争使美国在威望体系中的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损害;欧洲仍然质疑美国单极世界秩序的合法性;布什主义导致“越打越恐”,不能为国际社会提供稳定与安全。三是全球化带来的相互依存不断加速地区的一体化发展,欧盟宪法条约签署和东亚地区合作是今年的两大亮点。四是大国关系继续良性互动,合作与竞争因素同时存在,但合作始终占居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