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权欧洲”:欧盟向“硬实力”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玲 《国际问题研究》2020,(1):67-88,138
面对国际秩序和国际格局深度重组,欧盟在“主权欧洲”的话语体系下推动对外战略转型。多边主义多重受压、地缘政治博弈加剧以及大西洋联盟频现危机是欧盟战略转型的外部推动力量,而一体化的多重危机则是其转型的内部根源。欧盟所追求的“主权欧洲”并非进一步从成员国寻求主权让渡,而是意在提升在大国博弈中的地位。为实现上述目标,欧盟希望成为国际社会的地缘政治行为体,强势推进维护多边主义新方略,寻求平衡的跨大西洋关系,并推动一体化的外向性突破。欧盟的战略转型进程在决定其内外政策走向的同时,将会对世界格局和秩序演变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2004年3月29日和5月1日,北约、欧盟分别吸收中东欧7国和10国入约加盟,实现了历史性扩张。美国和欧洲巩固消化冷战成果、分享冷战“红利”的努力取得阶段性成果。北约、欧盟大踏步东进,直抵俄罗斯边界。俄罗斯战略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在欧洲进一步被边缘化。北约、欧盟双东扩,是冷战后欧洲地缘政治格局的一次重大结构性调整,也是二战后欧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导致国际力量对比进一步失衡,并将对大国关系和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欧洲边界问题实际是地缘政治和欧洲认同性问题。冷战后,中东欧国家的战略目标是“回归欧洲”。欧盟的政治战略是推动和巩固中东欧国家的民主政体和市场经济,在欧盟与俄罗斯之间构筑一条和平安全地带。俄罗斯与欧洲“融合”同“融入”欧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俄罗斯是一支与欧盟对等的独立力量。  相似文献   

4.
中东欧地缘政治新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东欧长期以来一直是大国争夺势力范围和影响力的逐鹿场,近年来更是地缘政治热点,呈现美、俄、欧、中东欧四方激烈博弈的新态势.美国借势“重返欧洲”,欲将中东欧作为遏制俄罗斯、控制欧盟、牵制欧俄关系发展的地缘政治工具.俄罗斯“恩威并施”,力图防止形成反俄“统一战线”,维持中东欧在俄与西方特别是北约之间的缓冲区地位,同时捍卫传统影响力.欧盟地位弱化,对中东欧控制力减弱,对外力介入特别是俄“渗透”的焦虑感增强,竭力抗衡,以确保在中东欧的主导地位.中东欧虽仍是欧、美、俄地缘政治博弈战场,但也日益成为主动的地缘政治玩家,特别是一改以往“一边倒”的做法,对外政策趋向多元务实,自主性增强.由于多重因素,未来很长时间内,中东欧地缘政治四方激烈博弈态势难改,且有阶段性恶化的可能,但不大可能失控.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和欧盟都面临着艰难的内部转型和对外关系的重建问题.在这一进程中,俄罗斯与欧盟关系的发展无论对于后冷战时期欧洲格局的重建,还是对于俄罗斯国内的转型和欧盟的深化与扩大,在很大程度上都具有决定意义.自独立以来,相对于同其他大国及地区的关系,俄罗斯与欧盟关系的发展可以说是较为稳定和深入的.而这种积极态势的出现,与俄欧在地缘、经济、政治和安全等领域的相互依赖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机制构建有很大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6.
地缘政治因素是二战期间制约各参战国家战略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l)二战前夕和初期,德意日和美英苏之所以能分别组成轴心国和同盟国两大战略同盟,除了国家利益一致、意识形态接近等原因外,使对手处于两面作战的不利境地这一地缘政治的考虑也是重要因素之一。(2)地缘政治因素对参加二战的各大国军事战略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日本“南下”向英美开战,美国坚持“欧洲第一”战略,英国拖延开辟第二战场,都与其地缘政治的考虑有关。(3)美苏等大国在战争后期,根据新的力量对比,从地缘政治角度出发,划分了战后世界势力范围。以地缘政治因素考察各大国的外交决策,也是观察当代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7.
里海盆地油气外运管网是大国地缘政治的焦点。里海周边国家的立场将取决于美国、俄罗斯、中国、欧盟等大国利益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大国通过博弈来争取自己的能源利益,但在里海法律地位没有完全确定的情况下,大国之间的博弈将更趋复杂化、政治化。  相似文献   

8.
2009年5月欧盟出台的东方伙伴关系,是欧盟协调同其东部邻国关系的最新政策工具.该项倡议是欧洲邻国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东方伙伴关系被赋予许多新的使命.该政策的实施将大幅提升欧盟同东部邻国关系的水平,更可能对未来欧俄关系、独联体未来发展,乃至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欧盟在一体化发展方向、经济发展理念及战略文化等方面均出现了明显的法国化趋向。一是欧元区的货币政策及欧盟层面的财政政策具有更多的再分配性质,体现法国的团结要求;二是法国根深蒂固的“经济爱国主义”更多转化为欧盟层面的工业政策及保护主义;三是法式概念“欧洲主权“”战略自主”正成为欧盟的地缘政治诉求。欧盟的法国化趋向既是马克龙政府努力的结果,更与世界形势及欧盟内部变化密切相关,特别是美国社会、政治生态变化及英国脱欧。综合看,欧盟的法国化是长期趋势,但亦非线性发展,可能随着法国政府、欧盟内部及世界形势的变化而出现阶段性调整;其最终结果也不确定,欧盟可能更为联邦化,也可能因内部紧张加剧而分裂和倒退。欧盟的法国化发展态势将产生深远的地缘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亚美尼亚加入欧盟的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美尼亚自独立以来非常重视与欧盟的关系,其对外政策追求"多方互补",力求与欧盟、俄罗斯和美国保持稳固关系.在当前区域性地缘政治形式下,亚美尼亚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和保障本国及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的安全.解决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冲突问题也是其加入欧盟的必要条件.亚美尼亚不仅将加入欧盟视为融入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而且将其视为文化与精神价值回归的良机及其与欧洲历史关联的延续,尽管亚美尼亚至尚未正式表示加入欧盟的愿望.  相似文献   

11.
张健 《现代国际关系》2021,(1):10-20,63
欧洲视野下的大变局,一是西方所谓普世价值体系遭遇困境,西方霸权正趋于终结;二是欧洲在世界地缘政治中可能无可挽回地趋于边缘化;三是非西方世界特别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功带来冲击。在大变局之下,欧洲虽未制定明确的因应战略,但内外政策已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方向性特点。第一是防卫性上升,"保护"成为其内外政策主基调;第二是尝试走"第三条道路,"体现出欧洲在全球的独立地位和影响力,作为角逐的一方而不是作为角逐场存在;第三是战略收缩,固本靖边。欧洲是具全球性影响力的主要力量之一,其战略取向的变化必然会产生较大影响,包括对欧洲自身发展的影响,对大国互动的影响,中欧关系的未来将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12.
朱锋  王敏 《和平与发展》2012,(1):1-9,71,75,67
2011年,“阿拉伯之春”改变了中东、北非地缘政治生态;美国加速全球战略调整,高调“重返亚太”;全球政治思潮空前激荡,世界仍面临形形色色的恐怖威胁;西方主要经济体表现低迷,新兴经济体强劲增长势头放缓。2012年,多个主要国家大选,世界政治版图会以何种方式重建值得关注;欧债危机继续,但在欧盟干预下有可能得到缓解;中东局势将是全球政治最大聚焦场所,未来大国关系因中东局势如何调整是事关全球地缘战略格局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需要新的地缘战略及其理论支撑。新地缘理论的构建需要追溯传统地缘理论的演变进程,从中归纳大国地缘战略成败的历史经验。传统地缘政治理论覆盖传统大国战略的主要特点,至今仍然影响着大国竞争的走向。过分依赖和运用陆权论、海权论、边缘地带论等传统地缘理论可能误导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文明冲突论和大棋局论等新地缘政治理论仍未摆脱美国早期追逐全球霸权战略的烙印,难以成为中国战略选择的思想来源。新的地缘经济理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潮流应运而生。一方面,经济成为地缘政治板块的主要要素构成,改变了地缘政治导致大国对抗和战争的历史逻辑;另一方面,地缘经济成为地缘政治的新的外在形式,其中包含地缘政治竞争的本质,更包含区域合作机制形成的基础。因此,地缘政治是大国战略对抗的环境研究;地缘经济是大国战略合作的环境研究。中国选择和平发展道路,在地缘理论上必然更多选择地缘经济的新思维模式,更多地扬弃地缘政治的旧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4.
2005年,欧盟进入一个经济、社会及国家矛盾多发期,面临多重困境,包括经济发展迟滞,移民问题突出,一体化失去方向,民众对政府和欧盟缺乏信心等。未来几年内欧盟在深化一体化方面将难有作为,但某些领域的政府间合作会有所加强;从中长期看,欧盟的“解构”难以逆转,并朝着“多速”和“层次化”的一体化方向发展。欧盟的困境及其演变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系列影响,尤其在对外经济、地缘政治及大国关系方面。  相似文献   

15.
对日本战前“地缘政治学”的反思及“海洋国家论”的泛起,是冷战后日本地缘政治思想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主张巩固与美国等“海洋国家”的同盟关系,加强对中国等“大陆国家”的遏制防范是其重要推论。冷战后日本地缘政治研究在总体上依然没有超越经典地缘政治范畴,对权势对抗、空间争夺的迷信和对意识形态对抗的渲染是其主要的理论风格。冷战后日本地缘政治思想对当前日本对外战略的制订与实践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首先指出了伴随亚太地区新兴大国的崛起,亚太地区正在成为世界政治与经济新的重心;其次探讨了世界各主要力量各自的亚太地缘战略重点及其动向,并认为由此而产生了亚太地缘战略关系新的格局;再次着重从四个不同方位对中国的周边地缘战略环境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主要挑战;最后就制定中国的亚太地缘战略提出四点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7.
2022年2月,第六届欧盟—非盟峰会期间,欧盟对外行动署公布《欧盟—非洲:全球门户投资计划》系列文件,推动欧盟2021年底提出的“全球门户”战略在非洲的实施。欧盟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应对“一带一路”倡议、强化欧非合作、修复欧非关系以及促进自身利益和价值传播。但是,由于欧非关系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欧盟“全球门户”战略在非洲的推进带有浓重的地缘政治和价值观色彩,投资计划脱离非洲实际,所需资金也不确定,影响了非洲国家对该投资计划的接受度。面对非洲巨大的基础设施缺口和发展需求,只有摒弃将非洲当作大国竞技场的旧思维,在不干涉内政、互利共赢基础上切实推进对非投资与经贸合作,非洲国家才能真正得到实惠从而予以欢迎。  相似文献   

18.
欧亚大陆过去和现在都是世界地缘政治的中心.而冷战以来,特别是"9·11"以来,欧亚大陆地缘政治形势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其中有三点比较明显:一是中俄印接近,二是美国欧亚大陆政策变化,三是非传统安全因素对欧亚大陆地缘政治的影响. 欧亚大陆有四大力量中心,包括欧洲、中国、俄罗斯和印度.其中,欧洲这几年通过欧盟的扩大,已经把大多数欧洲国家吸收了进来,但其发展势头似乎开始下降,进入了内部消化时期,这可能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期.而中俄印则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发展.俄罗斯不仅经济发展很快,几年中GDP成倍增长,而且军事力量恢复很快,不断显示其实力,政治外交底气也很足,敢于抗衡西方和美国;印度虽然仍很落后,但这几年的发展速度也较快;中国则继续保持10%的年均增长率.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80年代起,"地缘政治"在中国外交话语体系中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逐渐接纳与单一寓意时期、广泛使用与两种寓意并存时期、反复调试与拒斥时期,在这三个阶段中"地缘政治"始终未能成为中国外交话语体系中的高频词语和主流的战略性概念,而自2015年以后,"地缘政治"在中国外交话语体系中开始被强烈拒斥。究其原因主要有四:首先是因为"地缘政治"这个概念歧义过多且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其次是因为"地缘政治"不符合外交话语上升为外交话语权的条件;再次是由于近期部分国家对中国的一些对外政策和行为感到疑惧,在外交话语中拒斥"地缘政治"能够增信释疑;最后是由于地缘政治因素的效用被各种新因素、新条件所削弱,古典地缘政治逻辑和思维还能否适应当代与未来存在着较大的疑问。但是本文认为地缘政治因素在当代并未失效,只是其维度变得更广、内涵更加复杂,古典地缘政治逻辑和思维对大国的决策层仍然有着较大的影响。对此,中国在外交话语体系中拒斥"地缘政治"而高举"全球治理"大旗的同时,一方面应充分认识到周边大国对地缘政治问题的特别关切,另一方面,应坚持和完善本国即将形成的海权强国的地缘政治身份,积极引领地缘政治与全球治理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时代,海陆关系发生着实质性的改变。从理论上来看,传统地缘政治的内涵、外延以及逻辑起点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海陆关系要突破地理环境决定论、对抗性思维以及形而上学的思想桎梏,由片面的、静止的海陆关系向联合、互动的方向转变;从实证角度看,通过回顾海陆大国处理地缘政治关系的历史事实,提出当今海陆大国合作意愿不断加强,融合性思维逐渐替代对抗性思维的论断。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中国在处理海陆关系上需要突出合作思想,把握地缘政治重点,处理好大国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