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韩国总统弹劾案生动地体现了宪法与政治之间的密切联系。宪法虽然以规范政治主体行为为首要任务,但从实践中考察,宪法产生于政治冲突,并且在政治冲突中得到检验、发展和完善。宪法确立的民主宪政体制是国家政治稳定的前提,社会成员特别是国家领导人法治观念是实现国家政治稳定的核心,而全体社会成员对民主、自由的追求则是政治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2.
宪法与宪政     
宪法是调整国家根本社会关系 ,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 ,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 ,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大法。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 ,以民主政治为核心 ,以法治为基石 ,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宪政是宪法的内容和实施 ,宪法是宪政的表现和依据 ,宪法和宪政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宪法的内容直接决定宪政的内容 ,立宪的目的就是宪政的目的 ,但宪政范围比宪法更为广泛 ,宪法以外的政治范围也属宪政范畴。宪法是宪政的必要前提。宪政是宪法的生命所在 ,是宪法规范及其原则和精神与政治实践的统一。宪法是宪法典、…  相似文献   

3.
宪法诉讼问题研究:一种关于宪法监督司法化的思考□汪铁民宪法以保障公民权利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因而,它所设定的公民权利无一例外地要受到诉讼保护。宪法所提供给人们的不应该仅仅是一些理想、理念和抽象的政治原则,更多的应该是一些具体的、实在的权利。而制宪者总是...  相似文献   

4.
论宪法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宏观调控朱福惠,范毅一从宪法的内容及其特点来看,宪法有政治、经济、文化及法律四种功能。由于宪法在一国法律制度中处于根本法地位,其内容大多规定国家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故宪法的政治功能不可避免地受到各国学者和政治家的...  相似文献   

5.
向宪法致敬     
《人大论坛》2014,(12):11-11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把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同时规定,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此举意味着,中国人将以崭新而生动的形式向宪法表达敬畏,宪法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  相似文献   

6.
宪政(constitutionalism)也称“立宪政体”、“立宪主义”,它是宪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关于宪政的概念,西方学术界通常有以下几种理解:1.认为宪政强调宪法的权威,承认宪法是“法之法”;2.宪政的道德价值取向是人权;3.宪政权力来自于“合法”和“同意”;4.宪政是一种制度安排。宪政作为一种政治理想与制度安排,简单地说就是民主政治。具体来说,对于宪政可以这么理解,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中国人对宪政的追求从清末民初就已开始,但是在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与…  相似文献   

7.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法律体系的基础,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贯彻实施好宪法,对于国家政权的巩固、社会的稳定、人民权利的保证以及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等,都具有重要作用。自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经过以宪法为核心的三个五年普法工作的开展,全民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8.
包金玉 《前沿》2011,(15):99-103
宪法司法化必然要求法院对宪法的解释权;宪法司法化要求存在一部成文宪法,法院适用、解释宪法有成文宪法的明确授权,解释规则明确,以“权力分立与制衡”为政治原则,拥有解释共同体的传统和遵循先例的整合机制,社会存在司法信赖,法官具有相适应的法学素养和政策判断能力,具有崇高的声誉和地位;而依我国宪法,法院没有适用宪法的职权、没有解释宪法的职权、没有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宪法司法化同我国的政治理念、政治制度相矛盾,缺乏遵循先例的传统,既存条件不能满足宪法司法化的要求,宪法司法化同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要求不相适应;宪法司法化是对宪法性质、功能、宪法效力以及宪法诉讼的误读。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宪政?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同志就曾指出,所谓的宪政就是民主政治,而民主政治,本质就是将一切政治活动都纳入宪法和法律的轨道,各种政治力量在宪法的框架内进行和平、理性的协商、博弈,最终达成最大的共识,并上升为全体人民共同遵守的国家意志。因此,如何为各种政治力量提供博弈的舞台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什么叫宪政,法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宪政作出了众多界定:“宪政就是宪法政治,以宪法治理国家。”邹平学教授认为:“宪政就是以宪法为起点,民主为内容,法治为原则,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和政治过程”。宪政是先进的仁人志士对符合人类理性和主流的政治制度的描述,是现代民主政治人性化的发展目标。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新型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开辟了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新纪元,也为宪政的发展提供了制度选择和政治保障。因为宪政与社会主义制度有着共同的理想目标和进步追求,具有共生的价值。本文就这些情况进行分析,以就教于学界同仁。第一,社会主义和宪政都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进步的产物。社会主义无论是作为一种理论或者理想,还是一种制度或者运动形态,都体现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宪政则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中最重要的标志。“人类社会从野蛮向  相似文献   

11.
四次宪法修正案在深刻影响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同样深刻而彻底地影响和改变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其重要表现就是拓展了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广度和深度,为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实现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和强有力的保障,让老百姓在宪法阳光下生活得更加自由,更有尊严。  相似文献   

12.
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关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对现行宪法进行的第三次修改。一它将揭开我国宪政史新的一页,为下世纪中华民族的腾飞提供强有力的宪法保障。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基本架构,是国家法律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必须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宪法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社会生活发展变化,宪法也必须作相应的变更、修改。宪法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宪法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发展性是绝对的;宪法与…  相似文献   

13.
宪法,应该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宪法也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依照法定程序对宪法部分内容作适当修改也是必要的。宪法修改应该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以确立其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宪法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治国理政的总章程,法律体系中的根本法。五四宪法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新中国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之际,回顾五四宪法的制定过程,重温五四宪法的基本精神,从中不仅能够清晰地看到共和国缔造者们当初的政治构想、新中国政权制度的基本架构,而且也能为进一步推进当前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提供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15.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有何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建 《人民政坛》2008,(8):43-43
答: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作为一种现代意识,它表现为人们对“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又体现为保障与促进公民权利。合理配置国家权力资源的各种理论思想。  相似文献   

16.
<正>现实表现:2013年,"宪政"、"宪法政治"成了新的敏感词汇,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言论"禁区"。一股反改革、否定82宪法之风袭来,火药味十足,引起知识界理论界的惊诧和反弹,群起质疑、反驳。围绕着宪政是否特指"资产阶级宪政"话题,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争鸣。核心观点:宪政是以实行民主政治和法治为原则,以保障人权和公民的权利为目的,创制宪法(立宪)、实施宪法(行宪)、遵守宪法(守宪)、维护宪法(护宪)以及发展宪法(修宪)  相似文献   

17.
角色是个文学术语。指剧本中的人物。政治角色是一种形象化的比喻和借用,指在政治生活中具有某种地位、某些权利义务或系有某种权力的人物。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其内容以规范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和国家机关的职权职责为核心。国家机关的职权和职责又必然要被分配和定位到各级各类具体公职人员身上,国家机器和政治生活才能有条不紊地协调运转。所以,宪法是调整国家政治生活中各种政治角色相互关系的基本规范,诸如选民和人民代表之  相似文献   

18.
浦林法 《云南人大》2009,(12):19-19
人大的立法工作必须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必须注重从政治上考量立法工作,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党实现依法治国,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地方立法工作要始终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全面把握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自觉地将党的主张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体现出来。要坚持围绕中心,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坚持以宪法、法律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全党同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本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自觉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为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20.
云翔 《人权》2004,(2):29-30
刚刚结束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对我国现行宪法进行了第四次修改,通过了14条宪法修正案,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大事件。著名宪法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许崇德近日在接受本刊记者的采访时指出:把“人权”这一概念明确地写入宪法,把尊重人权、保障人权提升到宪法的高度,将有利于社会主义人权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也便于我们在人权领域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这是一个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