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四次宪法修正案在深刻影响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同样深刻而彻底地影响和改变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其重要表现就是拓展了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广度和深度,为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实现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和强有力的保障,让老百姓在宪法阳光下生活得更加自由,更有尊严。  相似文献   

2.
邵自红 《人民政坛》2012,(10):10-11
宪法与权利之间紧密联系。宪法以保障公民权利为主要追求目标,多数宪法均以“权利和自由”为名单独设章或节,保障公民享有的权利和自由。同时公民权利又必须借助宪法才能获得保障。要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就需要尊重和维护宪法的权威。  相似文献   

3.
30年来,历经四次修正,现行宪法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民主法治的进步,切实融入、指引并改变着老百姓的私人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等各个领域,扩展了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广度和深度。作为"一张写满人民权利的纸",宪法以保护公民权利为核心价值,由此而言,宪法并不只是一部高高在上的"根本大法",它离我们很近,与每一位公民都息息相关,而宪法的完善和发展,也有赖于每一位公民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宪法有两个基本功能,即规定并保障公民权利,授予并控制国家权力。公民享有权利,法不禁止皆权利,因而人们可以不断地自由追求新的权利。宪法上的公民权利,是公民本来就应当享有的最起码的母体性权利,它不是第三者给予的,也不是宪法赋予的,而是宪法应该规定的,没有这些  相似文献   

5.
我国宪法人权理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最新 《理论月刊》2003,2(5):77-79
自宪法产生以来,人权理念一直是各国宪法的核心理念,我国现行宪法也确立了人权和人的自由理念。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人权理念并没有成为我国宪法的核心理念。为此,我国宪法应该进一步确立人大领导下的分权制约机制,完善、充实公民基本权利义务体系,健全公民权利限制原则,完善宪法监督,建立行之有效的宪法监督机制,以促进我国宪法人权本位理念的真正确立和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宪法与公民生活的关系密不可分,宪法是公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规范,不是宪法赋予个人权利和自由,而是个人权利产生宪法。国家权力要为公民权利而存在,公民是宪法的主体。宪法与党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是有区别的,宪法的意义不能仅仅停留在政治层面。本文通过规范和实证的方法论述了让宪法进入公民生活的必要性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王佳宁 《前沿》2006,(1):84-86
宪法所确认的公民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主要依赖于法律的实施而得以保障;但当权利没有被法律具体化,或当法律与宪法相抵触而侵犯了公民权利时,公民理应获得宪法救济.这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公民在自己的宪法权利受到侵害时通过何种途径获得救济?本文从我国现实案例入手分析我国宪法救济制度,为发展和完善我国公民权利的宪法制度提出一些学术建议.  相似文献   

8.
宪法诉讼问题研究:一种关于宪法监督司法化的思考□汪铁民宪法以保障公民权利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因而,它所设定的公民权利无一例外地要受到诉讼保护。宪法所提供给人们的不应该仅仅是一些理想、理念和抽象的政治原则,更多的应该是一些具体的、实在的权利。而制宪者总是...  相似文献   

9.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等一些最重要的问题,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国家一切活动的根本依据和根本准则。1982年宪法是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制定的,是一部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的好宪法,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  相似文献   

10.
王建 《求索》2013,(12):174-176
我国宪法于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而后几经修正。成为我国宪法的现行正本。作为国家根本性大法,宪法只能对国家权力、公民权利和义务、国家的民主制度、国家的法制原则等做出框架性规定。所以。宪法解释就成了当代宪法学研究的核心论题,对宪法解释方法进行考察也成了理解当代宪法实践的前提预设。本文拟从法学比较域出发,解读宪法解释在预设前提、解释对象性质、解释方法应用、解释创造性程度、解释结果确定性程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部门法解释的法学特质。研究宪法解释及其法学特质,以充分凸显宪法解释在法律解释体系中的独特地位,更加全面的把握宪法研究的核心问题。对完法及其解释方法的研究有益于廓清现代法律的框架体系.深化对宪法文本特别是宪法基本权利条款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宪法与公民的权利密切相关,我国宪法规定了广泛的公民权利,并且通过不同的方式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对公民基本权利保障体制的完善程度不但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也象征着法制的完善程度,而我国宪法中关于公民权利的内容严重滞后,应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建立科学的权利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宪法应重新确认迁徙自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1954年宪法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自由”这一重要的公民权利,被十年浩劫中的1975年宪法取消以后,一直未恢复。在整体深层改革、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的今天,应该重新考虑这一重大问题了。一、改革要求和发展方向《人民日报》发表国家科委抽样调查结果,有1/3的专业技术人员闲置“无用”。他们大多要求取消迁移限制,实行“人户分  相似文献   

13.
我国宪法典公民权利条款评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宪法典公民权利条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体系化、话语结构和立宪思维方式上。权利条款修正时,应该着眼于权利体系的完备性、权利主体的普遍性、话语结构的科学性、立宪思维的现代性。与时俱进、与世界同行,完备的公民基本权利体系应由九个部分组成:权利普遍性原则、平等权、生命权和人身自由、财产权、精神自由、政治权利和自由、社会经济化权利、特殊人群的权利、救济权。  相似文献   

14.
《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特点,即立法价值上做到了自由和秩序的统一;内容上平衡了警察权与公民权的关系,在处罚权的行使上注重授权与限权的有机结合。该法反映了保障公民权利,限制国家和政府的权力的宪法理念,是一部体现时代精神的进步立法。  相似文献   

15.
论宪法精神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除了规定国家的根本政治、经济等制度,最主要的内容有二:一是公民权利的确认;二是国家权力的设置。可以说,宪法既是确认公民权利的“宝典”,即“权利宣言”,同时也是规范国家权力的“规约”,即“权力规范”,宪法永恒不变的精神,就是要规范国家权力的行使,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保持权力与权利的协调与平衡。  相似文献   

16.
宪法和行政法的精神实质都是制约政府权力以及对公民权利进行保护。文章通过对宪法与行政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利用行政法的有效运行来改善目前宪法实施遭遇的困境,探索适合宪法实施的行政法路径。通过行政法的运行来贯彻宪法,主要途径是行政诉讼、依法行政,以及在实践中行政法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12年我国现行宪法颁布实施30周年。30年的实践证明,作为世之经纬、国之重器,我国现行宪法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提供了法制保障,是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关系的根本维系,是一部治国安邦、符合国情的好宪法。在30周年之际,回顾和思考宪法所规定的人大地位和职权的落实情况,回顾和思考实践中人大发挥作用与宪法要求的差距,展望贯彻实施宪法中加强人大工作的努力方向,很有必要、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微信平台下的隐私权核心是人格尊严,属于宪法范畴的公民权利。在隐私权发展过程中,我国宪法和法律对它均有不同程度的规范,但是也还有待进一步宪法解释和部门法细化,围绕着隐私权保护的主题,设计宪法解释路径和宪法监督路径以达致宪法权利保护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9.
宪法作为法 ,其根本属性在于它是调整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以及国家机关相互之间的权限关系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给宪法这一概念下定义时 ,揭示宪法的法的本质属性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学术自由的宪法规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前沿》2009,(7):77-80
虽然我国宪法没有明文规定“学术自由”,但是,从宪法对公民创造、表达自由和受教育权利保障的内在精神看,学术自由也是我国宪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彰显和贯彻以大学自治为主要载体的宪法学术自由,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术的社会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