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女性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已形成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要动员全社会力量都来关心、帮助女性,遏制、减少女性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关于女性犯罪的研究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资料显示,女性犯罪占比在不断增加,其隐蔽性也不断增强;在有女性参与的团伙犯罪中,女性的作用愈加突出,女性累犯的比率也逐年上升。然而,关于女性犯罪嫌疑人的审讯策略研究却相对匮乏,难以解决日益增长的女性犯罪率与低效的女性犯罪嫌疑人审讯工作之间的矛盾。研究女性犯罪的现状、女性犯罪的心理以及女性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女性犯罪的特征,更好地分析和评估女性在审讯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供述障碍,从而调整和改进针对女性犯罪嫌疑人的审讯对策。  相似文献   

3.
陈亚丽 《警察与体育》2001,(6):42-43,37
近些年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女性青年犯罪也逐渐呈现出新的特点。较之80年代及90年代初,女性青少年犯罪的类型、性质、年龄特点等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发生了变化。女性青少年犯罪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不仅在于犯罪本身,而且在于它是诱发其他治安案件和恶性案件的诱因。许多专家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对女性青少年犯罪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前女性犯罪的快速增长打破了男性犯罪占绝大多数的局面。较之男性犯罪 ,女性犯罪年龄偏大 ,其犯罪行为结构及性质愈加接近男性犯罪 ,女性更倾向于在熟人间实施犯罪。女性犯罪原因同男性犯罪一样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但也包含一些性别因素。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社会矛盾越发激烈和凸显,犯罪形势出现新情况新特点。近年来我国女性犯罪呈现严重发展态势,女性财产犯罪在女性犯罪中占较大比重,成为女性主要犯罪型态之一。本专题研究采用心理测量方法,从调查实证角度研究女性犯罪中的财产犯罪问题,对D市看守所在押女犯人进行PHI心理测查调查研究。统计结果显示被调查犯罪女性与正常成年女性对照,在多项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与其他特殊群体对照,在多项问题倾向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以此为基础分析财产犯罪女性的人格特征,希望为相关部门做好女性犯人心理矫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为预防和打击女性犯罪,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探讨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文献检索法对1992—2011年中国知网(CNKI)检索论文和主要著作的女性犯罪相关文献进行研究,总结并评述这20年来中国女性犯罪研究的学术关注度和研究内容等现状,说明20年来中国女性犯罪研究的主要特点,并对中国女性犯罪研究的学术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对强奸沉默的反应纵容了强奸犯罪。强奸罪侵害对象多为年轻女性 ,女性衣着失度、过分轻信、缺乏防范等自身缺陷易诱发侵害发生。女性应注重自身修养 ,避免进入被害险境 ,培养安全防范意识 ,遇险时应善于与犯罪斗智、斗勇、斗强 ,遇害后应及时报案。  相似文献   

8.
近现代西方女性犯罪研究发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中期至 2 0世纪初是犯罪实证主义学派阶段 ,这一时期的西方女性犯罪研究以龙勃罗梭和菲利为代表 ,认为女性犯罪是生物性因素作用的结果 ,女性罪犯是一种“假男人” ,是“天生的犯罪人”。这种观点缺乏科学性并具有很大局限性。 2 0世纪初至 2 0世纪中期的西方女性犯罪研究学者中最具代表性的是O·波拉克和W·I·托马斯。他们的学说在很大程度上与龙勃罗梭和菲利的“生物决定论”观点一脉相承 ,但在某些方面比其更胜一筹。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女性犯罪研究可分为 :现代生物学派 ;现代社会学派 ;女权主义者的批判思想等。西方女性犯罪研究在近现代的发展给犯罪学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 ,对犯罪学研究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女性犯罪因素的增加也是社会变动现象之一。女性犯罪因素包括女性犯罪主体因素和引发犯罪环境中的女性因素。女性犯罪主体因素可分为不良心理、变态人格和精神病症状三个层次。女性犯罪行为多在其不良心理支配下,其不良心理主要表现为自私、贪婪、压抑、迷信、空虚、虚荣等几种。在引发犯罪的不良环境困素中,女性往往充当着犯罪者、被害者及成为他人犯罪诱因等角色。这是因为:城市角色矛盾,突出地表现女性身上,易产生消极因素;人际交往频繁,女性的性别、心理特征,易产生受害犯罪因素;家庭功能的不良,易产生家庭矛盾,激化为犯罪因素。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犯罪率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步上升。在我国,女性犯罪已经成为犯罪现象的重要部分,而且也已经成为犯罪的一种独立类型。女性犯罪在犯罪构成四要件上有其自身的特点,并与女性个性特征相关联。女性犯罪是内外因、主客观共同作用的结果。狠抓内因,控制和消除外部诱因对预防和控制女性犯罪率不断上升的趋势、维护社会的稳定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