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雪 《法律与生活》2010,(22):53-55
新闻背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老年人的物质赡养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精神需求随之凸显。据统计,目前我国城市空巢家庭已达到49.7%,农村空巢和类空巢家庭也达到48.9%。北京市密云县人民法院经调研发现,关于物质赡养的案件数量逐年下降,而精神赡养的问题受到更多老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法律呼唤“精神赡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静 《法庭内外》2010,(12):36-38
养老院成归宿 无奈中的新途径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赡养纠纷正在不断减少。与此同时,纯粹关于物质赡养的案件数量开始下降,精神赡养的问题却逐渐受到关注。北京市密云县法院经过调研发现:近年来,由于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老少生活方式不同,子女外出打工,生活、工作压力大,没时间照顾父母以及法律功能滞后等原因,许多赡养类案件是因由谁来照顾老人、怎样分担照顾老人的义务而引发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社会,老年人权益保护日益成为关系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热点问题。老年人赡养是老年人权益保护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人们往往更多的关注老年人的物质赡养,而忽视老年人的精神赡养。但近年来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维权的新焦点。  相似文献   

4.
人民法院审理赡养案件时,往往只注重在经济、物质方面给老人以扶助和供养,而对老人精神方面的“赡养”有所忽视,这是不完全符合婚姻法精神的。我国婚姻法第十五条在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义务的同时,也规定了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这里所说的赡养扶助,包括精神上的尊敬、经济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料三项内容,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5.
李欣 《河北法学》2011,29(8):111-119
在"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的过程中,在"家庭养老"形式多元化,发展方式社会化的趋势下,既要重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等养老方式的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又要意识到"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注重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等对老人的赡养和监护义务。亲属法缺乏对"家庭养老"的制度性保障。需要完善老年人赡养制度,调整抚养权利人顺位,将配偶方父母纳入被赡养人范围,增加"精神赡养"义务,改进赡养费的执行与收取模式;需要构建高龄老人监护制度,包括监护人的选任与监护人职责的明确等。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转型,传统家庭模式的裂变,空巢老人的赡养问题愈发引人关注。本文结合我国法律的规定,对精神赡养问题提出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7.
胡明玉 《行政与法》2013,(4):122-125
赡养义务是一种法定义务,赡养协议是对赡养义务的具体化。赡养协议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随着老年人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的下降、青年人赡老养老意识的淡化以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使家庭养老仍占重要地位。赡养协议作为一种新型的温和的预防和解决农村养老纠纷的方式。它有利于切实实现“老有所养”。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能够为养老纠纷的解决提供一种温和的非诉讼的求解模式,有助于减少或化解赡养人之间,以及赡养人与被赡养人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家庭养老机制的巩固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公民养老权涵义论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养老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在我国,养老权的权利主体是60周岁以上的公民,养老权的义务主体是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养老权的内容包括生活保障权、医疗保障权和受赡养扶助权.养老权具有普遍性、资格性、基础性、社会性、综合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据《扬子晚报》载:盐城市建湖县恒济镇的618位老人,不久前陆续和子女签订了《精神养老协议书》。赡养协议使老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养老得到了保障,但也引来了不少议论,更有专家质疑:赡养老人也要像做生意那样“签合同”么?子女赡养老人本是天经地义的人伦常理,也是为人子女应尽的义务。这本应是道德和舆论足以维系的基本关系,但是,随着社会传统意识的变迁,亲情之间的弱化甚至蜕化却已是不争的事  相似文献   

10.
晏武侠 《法制与社会》2013,(16):281-282
老年人权益保障的相关法律问题一直为全世界社会保障立法所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关于老年人权益保障又生发出新的问题,即立法在关注老年人的物质赡养的同时,还应强调子女于老年人精神赡养方面权利义务的规定。本文从精神赡养对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的重要性方面出发,浅析子女对老年人提供精神赡养不仅是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老年人权益保障的应有之义,进而对子女关于精神赡养的法律问题提出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问题层出不穷,农村老年人受赡养权问题亦备受关注。农村老年人在物质生活上得不到保障,在精神抚慰方面一片空白,这一现状无时无刻不困扰着人们。我们应采取多种措施解决这一问题,让农村老年人安详舒适地度过晚年。  相似文献   

12.
刘化龙 《中国司法》2013,(11):80-83
社会支持系统,也称社会关系网,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心理学界提出的一个专业词汇,即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或者是指稳定的(如家庭、婚姻、朋友、同事等)或不稳定的社会联系(如非正式团体、暂时性的社会交际等)的大小和可获得程度,这类支持独立于个体的感受,  相似文献   

13.
洛风 《检察风云》2011,(2):66-67
老龄化社会,什么才是对老年人最大的关怀?赡养老人,并不是每个月定时寄生活费,让老人吃穿不愁就行了,还要从精神上给予老人慰藉。对大多数的老年人来说,物质养老已不再成为问题,精神赡养却渐渐成为新的社会课题,乃至成为一个法律难题……  相似文献   

14.
贫困与女性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兰  杨非非  周婵  罗红 《中国司法》2007,(12):35-38
贫困其实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包括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所谓物质贫困,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正常劳动所得的合法收入,不能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生命的延续受到威胁的绝对贫困,以及贫困线不断提高,不同地区之间、各阶层之间、各阶层内部不同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别而产生的相对贫困。而精神贫困则侧重于情感的匮乏,它受到个人文化水平、价值取向、劳动技能以及心里承受能力的影响。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之间相互作用,成为了影响社会和谐构建的重要因素。一部分人,尤其是遭受历史保守思想侵蚀影响的…  相似文献   

15.
赡养协议是子女与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而生活困难的父母签定的关于子女承担赡养义务,以父母在物质生活上不低于其子女生活水平,精神生活上保持愉快为原则的一种书面协议。这种赡养协议目前已在我国的陕西、山西、山东等省的部分地区出现并且愈来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拥护。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由于寿命的延长以及我国实行了十几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增长速度要比整个人口增长的速度快得多。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总人口的7.42%,到2000年将增至11%,即1.3亿人;到21世纪中叶,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就将占我  相似文献   

16.
面对中国老龄社会的到来,政府、社会、家庭要主动担起关心、关爱老年人,引导老年人健康生活的责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开发老年宜居环境,推进老年医疗保健建设,依法惩治虐待、遗弃、歧视、不赡养老人的行为,鼓励年轻人“常回家看看”,大力发展老年人文化事业,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全社会营造尊敬、关心老年人的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17.
<正> 人类的社会生活是由人结合而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由人的行动组成的各种往会活动构成的。结成社会关系和进行社会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社会需要。社会需要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原动力。概括地说,人的社会需要可以分为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和社会环境方面的需要。社会秩序的需要属于社会环境方面需要的范畴。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是一种实体的需要,或者说,是人们所追求的目的;社会秩序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第一条 为了规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 前款所称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全部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包括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者抚养人应当给付的赡养费、扶养费或者抚养费,不包括优抚对象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的抚恤金、补助金。  相似文献   

19.
正确处理赡养案件,是调整和巩固社会主义家庭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一些基层法院、法庭处理赡养案件的情况看,基本是好的,但也有些是值得商榷的。试举两种情况为例:  相似文献   

20.
夫妻,是家庭中的核心成员。夫妻下要抚养教育子女,上要赡养扶助老人。因此,夫妻关系的好坏,不仅决定家庭生活的和睦与否,而且对社会的生产、生活和安定团结,都产生重要影响。夫妻感情好,子女会得到良好的抚养教育,老人能够安度晚年。家庭幸福美满了,人们就会以饱满的热情,充沛的精力,搞好生产、工作和学习。如果夫妻关系不融洽,甚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