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本文从信任的一般概念的讨论出发,对信任和网络信任的概念内涵、产生机制、影响因素依次作了探讨和梳理。在各种有关信任和网络信任的解释模型中,选择了信任发生过程的要素模型作为基本框架,来理解网络信任的本质及其建构途径。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构建大学生政治信任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不仅通过互联网获取资讯,还实施了大量的网络参与行为,诸如沟通交流、传播信息、发起行动等。这些网络行为,也传播了未经证实的网络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对政府的信任。大学生的政府信任受到不同网络媒体的影响,越是非官方的网络媒体,越会对大学生的政府信任带来冲击。因此,要适应互联网发展的特质,加强互联网治理与建设,提升主流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培育大学生良好的政府信任。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的网络人际信任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信任这一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凸现在网络中。当前,经常被媒体报道的青少年网络交友受骗事件,正反映了网络这一特定交往环境下的人际信任问题。青少年在网络中的人际交往,一方面能够与网友建立一种特定的信任关系,获得信息、情感与友谊的满足;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因为缺乏必要的理性而盲目地信任网友,从而成为人际信任的受害者。因此,了解青少年在网络中的信任究竟包含着多少理性或非理性的因素,正确看待他们在网络中的人际交往和人际信任,将是有着现实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网络是基于现实社会的一种投射,换客游走于网络与现实的特点为现实社会信任生产与再生产机制提供了分析视角。网络与现实社会均携有熟人社会特质与陌生人社会质素的悖逆症候,信任的生产出现了向现代质素如规范、制度等借取的倾向,同时保有对传统社会"关系"的路径信赖。  相似文献   

5.
研究发现,青年农民工的人际信任结构呈现出对城市居民的信任缺失与对来自老乡、亲戚等信任度高的特征,这影响了农民工城市社会交往的模式,使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在结构上呈现以强关系为主以及社会网络分割的趋势,而此种社会网络的社会支持具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概率论中的状态转移方程建立起了集群复杂社会网络内企业间的信任关系状态转移的非线性动态模型,利用仿真手段分析了由集群内企业所构成的社会网络的结构特性对网络内企业间信任关系状态的影响。研究发现了与产业集群发展实际相吻合的四个重要结论:集群社会网络内企业中心度的增强,会使得产业集群整体信任状态的期望值得到提高;集群社会网络内企业间距离的扩大,会使得集群整体信任状态的期望值变化的程度变弱;集群社会网络内企业间的连接强度越大,会使集群整体的信任状态的期望值得到提升;集群社会网络中企业的结构自治度越高,该企业对网络中其它企业信任状态的期望值越不容易发生改变。浙江永康星月集团与双健集团合作创新的案例是对此演化模型的实践验证。  相似文献   

7.
当前民族地区民族信任模式演化的理论逻辑主要表现在:随着全球化和网络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传统以人际信任为主的民族信任模式正向以制度信任为主的民族信任模式转化.然而在民族信任模式演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现实悖论,主要表现为:网络信任的异化、政府信任的危机和政治信任的悖论.这些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现实悖论成为当前民族信任和谐关系构建的绊脚石.  相似文献   

8.
信任是协商民主得以实现的前提,信任可以分为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如果缺少信任,公民间的协商将不可能展开;同时,如果只有特殊信任的存在,协商将可能出现团体两极分化的结果,加深不同公民群体之间的隔阂。只有普遍信任才是协商民主能够实现的优质土壤,因此,如何促进协商民主的问题便可以转化为如何促进普遍信任的问题。促进普遍信任需要着重考虑两个方面:即从公民社会角度讲,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团体,编织多重的公民参与网络;从政府的角度来讲,要建设民主法治的制度,为普遍社会信任的建设提供稳固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9.
对于诚信的研究,除了将"诚实不欺"、"守信守诺"作为诚信的一般伦理内涵以外,还必须把"信任"作为诚信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文化哲学意义上的内涵。诚信研究最终解决的是社会中人与人的相互信任问题。所以,诚信的伦理内涵主要包括三个层面:诚实;实质信任;形式信任。实质信任是市场经济效益的"道德资本",而形式信任是社会经济运行不可或缺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0.
针对社会发生的小悦悦事件、南京彭宇案等现象,受到关注的陌生社会成员间初始信任问题,研究设计社会求助情景实验,尝试探索陌生社会成员间初始信任决策影响因素,发现性别在初始信任决策中具有重要影响,面对女性求助者大学生较难做拒绝决策,对男性求助者的信任决策和拒绝决策没有差异;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增加群体认同,控制减低男性刻板印象威胁、建立信任契约与惩罚背叛、安全信任的社会环境等策略,增强大学生社会初始信任感,提升社会的公共信任。  相似文献   

11.
政治信任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并且在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不难发现:第一,学界对政治信任涵义的理解主要有政府信任说、政治体系说、社会信任说、政治机构说等四种代表性观点;第二,学界主要从体制性信任、政治机构与人员信任两条进路对政治信任进行本土化的可操作测量;第三,转型中国的政治信任呈现出政府信任差序化、政府信任阶层差异化、政治信任U型分布、政治信任流失加剧等核心特征;第四,国内学者解释中国政治信任来源的路径主要有理性选择路径、社会文化路径、个人特征路径以及媒介传播路径;第五,政治信任的高低变化对政治参与行为和治理实践具有重要的影响。今后国内学界应从建立系统的政治信任测量框架、注重政治信任基础性数据的收集、注重政治信任的历史变化分析、注重政治信任的横向比较分析、全面系统研究政治信任与政治参与行为的关联性等五个方面实现政治信任测量的精细化,以期深入把握国内民众的政治信任现状,提高实证研究对民众政治信任培育和提升的分析力和预测力。  相似文献   

12.
信任研究是中西方学者都较为关注的问题,而在中国人"信任谁"以及"何种信任"上,学术界争议较大.在实证研究调查的基础上,文章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发展出信任的差序格局论.这一理论包括四个同等重要的方面:(1)信任的差序格局是以关系进行划分的;(2)差序格局是一种渐进的扩展的信任同心圈;(3)圈内外的行动者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4)信任是指向特定事件的.最后,文章指出中国人的信任恐怕是一种情景化的信任,不能简单的用普遍或特殊信任来描述.  相似文献   

13.
张连德 《中国发展》2011,11(6):39-43
信任作为一种强大的社会资本,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的信任状况不容乐观,在人际信任层面主要表现为村民之间的熟人信任受到威胁以及村民对"外人"的普遍信任尚未建立,在制度信任层面主要表现为农民对制度信任模式缺乏认同和农民对制度公正性的怀疑与不放心。为此,该文从政府、组织、制度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互信是两岸关系的重要内容。在过去30年中,两岸建立互信的主要机制是人际信任,但是随着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时代的到来,两岸互信的机制将逐渐从人际信任向制度性信任转变。但是制度性信任并非构成对人际信任的简单替代,也不是与后者完全割裂,这两种互信机制是混融在一起的。两岸双方分别履行自己的角色义务是两岸制度性信任与人际信任的结合点,也是新时期两岸建立互信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5.
政府信任与公民信任良性互动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与公民之间信任互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研究政府与公民之间互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受到政府与公民信任现状的推动。政府与公民的信任互动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建立良好的政府与公民的信任互动,应以政府为主导,公民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相结合,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润滑,减少社会摩擦和内耗,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促进现代和谐社会和民主法制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组织信任及其产生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由信任问题对于华人社会的重要性谈起,回顾了学术界对信任及其功能的学术性解释。并从信任与组织绩效、组织文化、社会资本三者间的关系,更进一步考察了组织信任的功能。最后,对信任产生机制作了概括性分析。  相似文献   

17.
张杰  刘东 《求索》2005,(12)
我国产业集群的兴起是依附于社会关系网络所嵌入的关系型信任与关系型契约的共同作用机制,一方面,其竞争优势体现在与劳动力结合的低成本;另一方面,其在产业升级、价值链提升进程中面临“社会资本锁定”困境。本文从不同企业网络形式在不同社会制度结构中的差异入手,以社会制度层面中所嵌入的社会信任体系(社会资本)为分析框架,探寻企业网络的内在特征差异以及其升级的内部制度动力机制与制度路径。  相似文献   

18.
基于Groupon式网络团购的消费者信任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娟  张妍 《前沿》2012,(7):93-94
Groupon模式的网络团购作为我国由外引入的新鲜事物,在本土化的进程中伴随着严重的消费者信任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Groupon式网络团购的产生动力及商业运作模式,来探究我国消费者网络团购信任问题的产生根源及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论信任文化的社会生成——什托姆普卡信任思想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兰学者彼得·什托姆普卡认为,信任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即预期信任、反应信任和唤起的信任。给予信任的行为存在着不同的风险;同时,信任也存在着功能的相对化。另一方面,正是文化规则在共同决定某个社会于某一确定的历史时刻的信任或不信任程度时,扮演了一个强有力的角色,因此,他将信任文化的生成看作是广泛的社会生成的一个范例来加以解释,从而为信任关系的建立提供了一种新的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20.
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一个高度信任的社会,社会信任不仅是信念,是预言,是理性计算评估的结果,更是对善意期望采取的行动。它具有契约性、超情感性、道德性、风险性等特征。社会信任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必须通过提高政治信任,建立制度信任,建设信任文化,塑造信任道德心理等途径提高社会信任水平,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