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花蕾  ;张京华 《求索》2014,(6):175-178
1900年前后,大批日本学者来到中国,他们通过撰写日记、散文、诗歌、小说、志书等形式,对中国进行着较为全面的记录。安井正太郎的《湖南》、东亚同文会的《支那旨别全志·湖南旨》、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等文献,对湖南近代的山川地理、人情风貌、经济贸易及交通运输等备方面均有详细的记载,是了解近代湖南文化经济状况不可多得的特殊资料。  相似文献   

2.
徐笑笑 《前沿》2013,(4):129-131,160
本文用纵向历史溯源和横向文化辨析的方法考察毛姆的中国游记,在欧洲文学的中国书写史中去阐释毛姆与中国的关系,他是透过历史在说话,每一种中国观点都可找到其历史来源。他生活和写作的时代是东西方国际关系异常紧密,文化间认知与交流逐渐繁荣的时代,他对中国的描绘与观点既有积极的对话,又存在悲观的误解,这与中西文化的交流史、世界局势变动中的国际关系、文人的精神诉求都有联系。他的中国游记是历史性、时代性与个性交织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一年一度的报刊杂志征订工作又开始了,我们不禁想起姚大哥与《中国妇运》杂志的那段有趣的情结。去年底,报刊杂志征订工作结束了,我们工会的同志突然发现《中国妇运》杂志漏订了。《中国妇运》贴近读者,贴近生活,越办越好,是反映“半边天”愿望和呼声的刊物,领导决定赶紧补订。姚一鸣今年54岁,1990年调到局工会生活女工部工作,由于他办事干练沉稳,热心女工工作,乐于助人,大家都亲切地称他“姚大哥”。几年来,他一直负责《中国妇运》杂志的订阅和发放,而且他还是《中国妇运》杂志的忠实读者,加之,姚大哥对北京熟悉,自然这次…  相似文献   

4.
张琪  马秀鹏 《求索》2014,(2):133-137
莱辛在《什卡斯塔》等太空小说中,描写了太空女性的生存状态。老人星宗主国妇女与什卡斯塔被殖民女性都是他者;但有差异。前者是“属下”,是帝国父权制的他者,是帝国优秀男性的对立面;无名无姓,缺席历史,哑言无声。后者是“属下的属下”,既是帝国殖民文化的他者,也是本族男权社会的他者,无影无声,被历史遗漏。莱辛在《什卡斯塔》等作品中展示了太空女性他者被压抑的话语权,揭示了20世纪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女性经验。  相似文献   

5.
61年前,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苦难。一只“望乡孤雁”——日本遗孤,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留在了中国,被一对普通的中国夫妇收养,并隐名埋姓几十年。后来在中日两国政府的帮助下,他找到了日本亲人,写下了浸透着血和泪的《望乡孤雁》一书。几十年的相濡以沫,他和中国亲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您使我脱离了孤儿的死亡边缘,哺育了我,使我健康成长。再见,伟大的中国!再见,养育我几十年的爹娘!”就在他回国不久,不幸英年早逝,他留给中国亲人的是绵绵无期的思念……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不断深化的再认识过程中,我们的事业已经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以丰富的实践为基础,在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中进一步认识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这是我们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获得的一个最新的重大理论成果。为什…  相似文献   

7.
论信仰     
人的时代永远是信仰的时代, 转型时期的中国更需要科学信仰的支撑。什么是信仰、信仰有什幺重要价值,以及我们的信仰选择和依据,是我们在信仰塑造和建设工作中需要认真把握并予以科学解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1978年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时乘坐了一回新干线,亲身体验了一下这种像风一样飞驰的高速列车。他深有感触地对周边的人说:“这就像推着我们跑一样,我们现在很需要跑。”可以告慰邓小平的是:30多年来,中国一直在跑,在追赶发达国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32年过去了,邓小平乘坐过的日本的新干线还维持在时速250公里,而中国自己开发的高速铁路已经跑出了每小时394公里的速度,中国高铁总里程也很快超过了欧洲和日本,成为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9.
日前,海闻教授、赵忠博士、王健博士和侯振刚博士结合重点行业的调查,获得有关于非典对北京市与全国经济影响的初步分析,为此笔者采访了海闻教授和赵忠博士。 问:对今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什幺必须正视非典的影响? 答:非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体现在消费方而已经非常明显。从消费的角度分析,这种影响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的估计基  相似文献   

10.
吴正锋 《求索》2013,(11):132-134
沈从文对其作品的文体分类具有其独特的观念与认识,他将《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等传记与散文归并为"小说"或"小说游记",人们对他的《七色魇集》及其《青色魇》的文体分类表现出歧见,都显示了沈从文文体综合的观念以及对传统文体分类的突破。沈从文对其《月下小景》佛经改编故事集的排列既有重要收获又存在破绽和瑕疵。后人对沈从文作品新编集的结集安排及其集名的拟定有待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11.
《中国青年报》于2月15日公布了《中国青年对日本的认识》的调查结果之后,16日,日本的《读卖新闻》、《每日新闻》、《东京新闻》分别对此情况进行报道。2月17日,日本一家华文日报——《时报》,以及《朝日新闻》晚报也分别在头版和第二版继续予以报道。  相似文献   

12.
《春秋》2007,(5)
日本知识界的朋友很重视中国明清小说的研究,红学家伊藤漱平教授便是颇负盛名的一位。伊藤漱平,1925年10月20日生于日本爱知县一个颇有名望的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是位学者,酷爱中国书法,崇尚宋明理学,对中国文化有很深的造诣。所以,少年时代的他就萌发了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中学时代,他已能熟练地背诵和书写不少唐诗和宋词。这期间,他父亲赠给他一方"致良知"砚以勉励。明代王阳明提倡"致良知",意思是追求优良的道德智能,实际上就是道德的自我完善。因此,伊藤先生毕生把"致良知"作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3.
张海鹏 《前沿》2008,(12):175-177
鲁迅小说创作明显受到了中外古典游记小说的影响,在其《呐喊》和《彷徨》中的诸多篇目中都采用了游记叙事结构。鲁迅的游记小说大致上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故乡之旅,第二类是城镇之旅,第三类是街道之旅。这不同的旅程都具有高度的象征性,从中都可以看到中国社会及其国民根性的缩影。同时,鲁迅的游记小说还有其独到之处,那就是在讲述他人故事的同时也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相互渗透、影响,既揭示了“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的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又表现了对现代中国人(包括自己)的灵魂的拷问。  相似文献   

14.
丁文江先生作为中国地质事业的开创者,对地理学的贡献不可磨灭。他整理《徐霞客游记》,撰写《徐霞客先生年谱》,编制《申报》地图,编撰《爨文从刻》,使《天工开物》陶刻本问世。他在地理学、人类学、动物学、历史学等领域有开拓性的贡献,是我国二十世纪初期值得重视、不可或缺的一位科学家。  相似文献   

15.
张艳芳  金振民 《人民论坛》2011,(11):182-183
丁文江先生作为中国地质事业的开创者,对地理学的贡献不可磨灭。他整理《徐霞客游记》,撰写《徐霞客先生年谱》,编制《申报》地图,编撰《爨文从刻》,使《天工开物》"陶刻本"问世。他在地理学、人类学、动物学、历史学等领域有开拓性的贡献,是我国二十世纪初期值得重视、不可或缺的一位科学家。  相似文献   

16.
现今社会到处都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一些人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以独特的创业方式取得了个人事业上的成功,每当媒体报道新生代的富豪们迅速致富的传奇经历时.许多同龄人都羡慕不已:我为什幺不能走他的路了呢?  相似文献   

17.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并且有着二千多年交往的历史。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一种印象,似乎中国人对于日本是既知的,或者说,日本是中国人了解得最多的国家。其实,情况并非如此,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我们对日本的实际了解都是有限的,其中存在着值得正视的误区.古代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从《汉书·地理志》中关于“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的记载,到“汉倭奴国王”金印在日本的出土,说明早在公元初中日之间就开始了交往。之后,我国历代官修史书均有对日本及中日交往的记载.然而,交往不等于了解.从…  相似文献   

18.
中国第一     
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是《日本第一》一书的作者,现在他又撰文说:中国第一。他提醒日本,必须适应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崛起。中国有可能继续比日本更迅速地增长,并在亚洲获得比日本更大的政治影响力。用不了很多年,中国经济或许将取代日本经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中国经济有一天可能取代美国经济,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相似文献   

19.
金瑜 《今日上海》2008,(4):32-35
主持人(秦朔):今天我们采访的嘉宾是中国著名的管理学教授、阿里巴巴的副总裁曾鸣先生。他所撰写的一系列关于中国企业竞争力的论文,包括最近出版的专著《龙行天下》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管理学界都有非常大的影响。他的论文也是《哈佛商业评论》最近几年转载率最高的论文之一。今天,我们请他站在企业的角度和我们回顾过去的岁月,展望未来的日子。  相似文献   

20.
1638年夏天,51岁的徐霞客开始了他在云南近两年的游历生活。他几乎走遍云南的山山水水,写下了内容极其丰富的《游滇日记》十三卷。篇幅之巨,占了整个《徐霞客游记》(下称《游记》)的五分之二。为我们留下了有关云南山川走向、河流起源、地形地貌、温泉古洞、历史文物、民族风情、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记载。其中记载的云南民族美食尤其值得关注。云南地处边陲,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之为“化外之地”、“极边之域”。不少人误以为云南民族的饮食多为简陋操制、食之不精。殊不知,徐霞客到云南一看并非如此。徐霞客在其《游记》中记述一次令他大开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