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2 毫秒
1.
社会管理创新:中国新“赶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0余年前,毛泽东主席曾庄严宣告:"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60余年后的今天,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历史又一次的提问:我们已经建设出一个"世界第二"的庞大经济体,我们能否同时建设出一个稳定有序、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管理是自上而下的社会建设,而公民社会则是自下而上的社会建设。当前各级党政部门大力推进的社会管理创新与各个层面的社会组织蓬勃发展所形成的公民社会在实践中演绎出两条平行的社会建设路径。通过创新法制和塑造公民、改革体制和发育社会、改革党治和以民为本、创新政治和服务社会等路径,能够实现这两条社会建设路径的有效对接,从而在社会管理创新的改革潮流中,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3.
石勇 《南风窗》2014,(6):24-26
<正>通过官僚机构的运作来解决社会问题,其实是孤单的。它需要一个有力的盟友:社会有机体作为权利主体的参与。中国社会处于一定程度的撕裂中,有待修复,执政党和政府对此有高度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毕竟,"社会"如果不行了,其它的都会失去根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正因如此,执政党强调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改革,把社会建设作为"五个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提出来,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也有专门论述。这是一个宏大、深远的战略谋划。  相似文献   

4.
社会管理创新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勇 《南风窗》2011,(21):24-24
维护一个社会的秩序稳定,不仅仅是政府的本能,也是"社会"本身的先验渴望。故自有社会始,即有"社会管理"。自治,或政府以权力、制度、法律、政策等建构、维护一个社会秩序,辅以自身的改革消除社会稳定的隐患。它们共同的特征,就是给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设置一个不可逾越的边界。在边界内,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石勇 《南风窗》2014,(16):62-64
<正>如果可以,我们不妨把这一种"报复社会",称之为当一个社会在阶层结构、财富分配、价值观念上出现问题时,它的"自我报复"。社会机制和人的心理机制配合,生产出了个别在心理上比较特殊的人,然后他们反过来破坏社会。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中国的社会转型和社会变革,社会管理创新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大多数学者对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解读仅拘囿于历史的、国内的视阈。西方风险社会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解读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新的视角。西方风险社会理论语境下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困境在于:中国现行的社会管理制度本身成为当下中国矛盾凸显期的风险源,社会管理"内卷化"现象的愈益凸显将带来社会矛盾深层次的累积和爆发,风险责任主体的模糊和缺失使社会管理中"有组织的不负责任"成为常态。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出路在于:重塑社会管理创新的价值取向,构建新型的社会管理体制,创建新型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完善社会管理的运行机制,真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7.
来信     
左凤荣 《南风窗》2013,(1):12-12
公众之所以对十八大报告关于"美丽中国"的论述产生了如此强烈的震撼与共鸣,在更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共和国的土地正在失去昔日的魅力、健康与安全。垃圾尤其是电子垃圾可以说集中代表了现代大众消费社会(世界)的反生态性质和社会非正义性。正因为如此,电子垃圾及其处置是我们开启"建设生态文明"讨论的一个合适入口。这是一场"绿色的革命":从执政党的发展理念与意识形态到每一个共和国公  相似文献   

8.
石勇 《南风窗》2013,(26):54-56
对于一个社会的改变来说,烦闷是拐弯的开始。它也是大的风险正在酝酿的征兆。在2014年开始的时候,我们将面临着消除它的艰难挑战。2013年的中国社会,就社会结构而言,就像是一座山。这座有着"阶层固化"、"结构紧张"等醒目标记的山已耸立很多年,很难撼动。  相似文献   

9.
石勇 《南风窗》2011,(16):21-23
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发展到今天,一个由各界名流所组成的精英阶层已经发育。在早就存在的"政治吸纳"之外,如何让他们作为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实现一个稳定社会必不可少的"多元共治","贵阳模式"成为一个无法绕开的观察点。  相似文献   

10.
孙方 《工会博览》2011,(11):75-75
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社会管理,通过长期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重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崭新的时期,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因此,我们必须彻底转变社会管理的观念,构建科学的社会管理体制,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1.
石勇 《南风窗》2013,(7):58-59
很多东西"再也不能这样了!"—包括社会治理的思路,以及社会群体之间的相处。中国社会,急需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中国社会能更好地转型吗?很多人都明白:就看未来的5年、10年了。这也是"两会"后,人们的普遍期盼。今天各种社会问题的确不少。它以普遍缺乏信任和不安全感为标志,来到了"是否变坏"的临界点。不下大力气进行"社会拯救"的话,也许会积重难返。  相似文献   

12.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如何对社会主义社会进行科学管理、实现由夺取俄国向管理俄国转变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列宁认为,正确处理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的关系、执政党同国家以及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资产阶级专家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社会管理实践中必须认真思考和着力破解的重要问题。梳理列宁的社会主义管理观对搞好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系统理论"视野中,未成年人教育是一个有机组成系统,其中家庭教育是这个系统的一个互动单元,而"社会权力"介入则是这个系统中的另一个互动单元。有组织地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就是使系统中各单元间形成良性互动。我们需要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把握家庭教育与"社会权力"介入这两个互动单元的结构安排,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教育的基础,"社会权力"介入是家庭教育的补充,二者泾渭分明,又相互渗透、影响和转化。"社会权力"对家庭教育的介入应当有其边界,遵循自愿性、补充性、不得已性及自律性原则。家庭教育与"社会权力"两个单元的良性互动、协调配合是未成年人教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陈统奎 《南风窗》2011,(19):54-57
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掌握大量的资本、广泛的人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我们称之为"精英企业家",这些企业家们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企业家的范畴。  相似文献   

15.
多元是现代社会的特征,思想价值的多元意味着对自己的有限性进行反思的可能。但今天我们的左、中、右的多元似乎有点自是而相非,表现出强烈的排他性。这说明我们的知识界、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社会还处于某种初级阶段。多元化社会《南风窗》:我们一直在谈共识,有一点需要特别明确一下,共识不是合流,而是在坚持底线之下的和而不同。在去年8月左中右都有参与形成的"牛津共识"中也特别提到,坚持多元而自由的文化目标。  相似文献   

16.
《工会博览》2013,(15):35-37
去年,北京市总工会不断拓展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思路,统筹规划,狠抓落实,有力推进了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有效维护了职工队伍的稳定.系统梳理职能任务 大力创新工作模式 去年,市总工会对所承担的综治维稳各项任务进行了系统梳理,在创新工作方式、完善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探索,建立了"3·1·1"工作模式,即三个机制、一支队伍和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17.
今年的3月5日,是开展学习雷锋活动50周年.50年来,雷锋精神已成为新中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引领着中国社会的道德文明建设. 实际上,雷锋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就是其精神的主要内涵之一.这一精神也是我们这个时代道德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的思想动力. 前不久,笔者发了一条"学雷锋不仅要学习其‘助人为乐’精神,也要学习其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精神"的微博.于是,有网友问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一说到勤俭节约,很多人会用‘促进消费’来反驳.您怎么看呢?"  相似文献   

18.
于丹 《工会博览》2013,(6):47-47
今天我们文化传承面对的是怎样的下一代?不要以为现在的书本教育结束了,他们创业时候就是一个成熟的社会人.某种意义上,我们的创业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一次补充,甚至我们在完成很多补课.大家都知道中国传统儒家的人格成长,叫做"人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受众,亲于仁,余力学文".这三段也是弟子规整个脉络,第一段叫"入则孝、出则悌",用今天话来讲这是家庭教育,进门孝顺父母,出门友善兄弟;第二段,"谨而言,泛受众,而亲仁",与社会大众能够融合,亲近仁义道德,这应该是社会教育、公民教育;第三段,行有余力则有学问,完成了家庭伦理教育、社会公民教育,如果还有余力才可以进学校接受书本教育.  相似文献   

19.
毛凌云 《南风窗》2011,(13):66-68
社会结构的变化,我们还未准备好面对,如何加强社会管理工作,以应对高发的社会矛盾,是转型时代的新课题,我们需要对政府的管理逻辑重新审视。5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门会议,研讨社会管理问题,坦承"我国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鼓励各方力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其中提及对社会特殊人群的管理,使用了"服务"一词,不但是加强管  相似文献   

20.
张芳 《法制博览》2015,(8):37-38
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性文本在表述上显示出了从"监管"到"治理"的理念转变,这是在治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了我国社会力量的发展状况,对食品安全监督困境的一个回应,但是,还需要通过《食品安全法》修订过程中对举报奖励、食品安全信息汇报与发布、责任追究等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推动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的良好合作,才能在实践中真正确立食品安全社会治理理念,达致善治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