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法律传统是否有法治之因素,法治如何生成,是进行法律移植,还是利用本土资源或寻找第三条道路。本文认为,处于后发的中国法治进程,不能简单地移植西方现代的先进、成熟的法治,而是要立足于本土,构筑中国特色的现代法治的深层的、内在的根基。中国法治的生成在于法学理论、法律制度及其与人的结合和法的价值观的转变等层面的演进。  相似文献   

2.
王彦芳 《各界》2009,18(11)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应该是在继承古代厚重的传统社会历史文化基础上,移植现代西方法律精髓,改革法制,走充满自身特点的道路.本文立足文化史角度,从先秦社会法治历史文化入手,探索中国先秦时期法治特点,进而与现代法治理念相对照,以便更好地实施法律继承、移植、创新,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法治建设最根本的依据是国家宪法和党章,其基本原则是借鉴内生型法治和外生型法治的优点,实现自然演化与理性建构相结合;其具体途径是培养有利于实现国家法治文明与政党法治文明的法律文化、确立党员的法权人格、实现政党权力运行的法治化、实现政党民主的法治化、加强法治文化资源的整合。  相似文献   

4.
科建构中国的法治社会需要先进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法学理论与法治理念为指导,但一个国家的法治文化是与它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的。尽管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伦理道德、宗法规则为精髓,但也并不缺乏传统自然法之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律体系建设及其制度设计基本上因袭的是现代西方法律体系中的制度规范,而如何在移植西方法律技术的同时,研究那些看起来合理并且在其母体社会也行之有效的制度的背景因素,研究特定制度得以发生特定功效的社会和文化环境,特别是研究我们的“本土资源”与外来事物间以怎样的途径加以融合,才是实现中国法治路径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必须借鉴包括制度文明在内的一切资本主义优秀文明成果。资本主义法治文明是资本主义创造的先进制度文明,它是由“内核”、“中心”、“重心”、“基础”———即:“崇尚法律的社会意识和民族心理”、“依法治理的国家和社会治理方式”、“动态的法制”和“静态的法律”四个层面构成的有机统一体。社会主义要借鉴资本主义法治文明,就必须从“基础”、“重心”、“中心”、“内核”四个方面着眼,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在立法、制度建设、依法治理国家和社会、培养法律意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法治文明一旦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党领导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以及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就将克服资本主义法治的种种阶级和历史局限性,获得新的生命,实现超越与升华。  相似文献   

6.
边疆法治文化认同指作为一种文明形态的法治文化在陆地边疆地区得到尊重、认同、拥护和支持的最大化过程。基于复杂的地理、人文、宗教和民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云南边疆法治文化认同现状仍然不容乐观,面临许多迫切需要加以克服的制约法治文化认同普遍化的阻碍因素。不断提高法治文化认同比例,是加快推进云南边疆法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因此,必须采取有效路径切实提高云南边疆法治文化认同的普遍化程度,实现形式认同到实质认同、外部接受到内心认可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从有史以来的法律文明类型看,人类已经经历过农业社会的混合型法律文化、工业社会的法治型文化、科技时代的分析型法律文化的洗礼。但是,社会危机尤其是道德危机对所有的法律文明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一种否定的力量。西方世界和东方社会都有这样一种共识:人类必须致力于建设整体的、综合的、系统的现代化法律文化和法治机制,以适应“人的社会”的健康发展。今天,不管你对中国法律中的固有道德因素或者说传统因素持何看法,有一点却是极有可能的:中国法律中的道德要素会成为优秀的、适用于现代和将来的法律文明的一份营养。正是基于这种…  相似文献   

8.
对“亚里士多德法治公式”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法治理论。传统的解释框架认为亚里士多德论述了法治的内涵、实施法治的根据与法治的具体操作,提出了法治理论完整而系统的体系,成为西方法治思想的源头。然而,这是对亚里士多德法治理论的片面性解释。必须从制度与价值观念两个层面来阐述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6,(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聚焦法治,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重大战略部署,这无疑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事业上新的里程碑。然而法治建设任重而道远,或需经几代人的努力探求。从我国社会实际出发,引申出国家法治建设离不开法律的信仰。通过对我国与西方法律文化比较的历史考察,来论证当前应当尽快培养民众规则意识和法律信仰的必要性,又通过对道德和法律间天然的联系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在我国培育法律信仰的应然路径。  相似文献   

10.
李金 《学理论》2012,(17):115-116
法治这一极具西方特色的话语,在现代中国语境中逐渐获得合法地位,法治的自由价值也逐渐得到认可,而中国传统文化以群体本位的经验性伦理文化为核心,缺乏个体独立意识,个性自由不发达,法治因素严重缺乏.中国法治发展应当建立在对我国法律传统的深入理解基础之上.因此,将我国的自由主义法传统以及西方自由主义法思想加以总结概括,并对两者差异的产生根源加以比较,可以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是中国梦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从而也是当今政治哲学研究必须予以深度关注的重大课题。法治建设无疑是一项十分现实的实践任务,但又由于这一任务涉及到法治国家这样一个根本性的政治法律哲学问题,就不可避免地包含有超越于经验层面的东西,亦即超验之维,因而需要从经验与超验双重视角及其关联来加以考察。由于文章只拟从哲学层面对法治之经验与超验这双重视角及其关联加以讨论,而不及于较为具体的法学内容,故只是一种关于"法治国家"的"思辨"。  相似文献   

12.
法律思维、法治思维与法理思维是三个相互关联但又有所区别的重要概念。其中,法理思维是一种普遍性思维、一种理论思维、一种价值思维、一种理想思维、一种求真思维、一种辩证思维、一种综合思维。法理思维既是法律思维、法治思维的原理和基础,又是法律思维、法治思维的指导和引领。法理思维的特性决定了从法律思维、法治思维到法理思维的必要性,这是一个逐步递进和不断升华的过程,我们迫切需要促进这种递进和升华。  相似文献   

13.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 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城市的 兴起和成长,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城市精神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的文化形态及与城市有关的精神现象的总和,是城市市民综合素质、文明程度、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在文化形态上的反映,是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在精神领域的集中体现。公民意识作为法治下的一种现代民众意识,正日趋对城市精神的塑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城市精神的塑造需要什么样的公民意识城市精神的塑造所需要的公民意识可分为三个层面:公民道德层面、法律层面,以及政治参与层面。从个人作为城市的最小组成因…  相似文献   

14.
陈仲 《行政论坛》2012,(2):12-15
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伟大成果,民主更多地体现着人类社会的正向价值。作为植根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理性文化和社会文明的法治,是近代以来各个国家的法律实践过程和追求目标。以民主的内在属性以及法治的内在需求为视域,民主蕴涵着极大的法治功能,主要表现为法治建立的"奠基"功能、法律至上的"定位"功能、法治立法的"良法"功能、法治实现的"宪政"功能、法治司法的"公正"功能和法治认同的"守法"功能等。  相似文献   

15.
将法治中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建设,是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强国的必然选择。在价值基础层面,法治中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政治基础、发展理念和社会价值方面具有通约性,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理论上的互通基础。在耦合机理层面,围绕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三位一体架构,具体展开法治中国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耦合对接,实现内容体系上的相互涵养与功能互补。在实践路径层面,从主体规范和社会培育两个角度,探讨法治中国建设如何吸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夯实其文化根基与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16.
法治因子缺失、法律工具主义色彩浓厚、民间习俗影响深远是陕西法治文化建设的主要障碍。据此,陕西法治文化建设急需从确立法治文化共识、约束公权、严格依程序办事等方面入手,寻找法治文化建设的最佳路径,即政府推进与民间自觉的双向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7.
军队法治文化是法律制度、法治精神在一支军队实施的程度和官兵对法律信仰水平的总和。随着军队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使命任务的全面拓展、文化建设的大力推进,加强我军法治文化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迫切。一、充分认清我军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强我军法治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先进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4,(34)
城市精神是一种深层次的社会意识,是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在精神领域的集中体现。城市精神的内涵既概括了科学、文明、诚信、创新、仁爱等内容,也包含着深厚的法律品格。城市精神的法律品格应包含善治政府、社会法治和主体权利意识,城市精神的法律品格可以为城市精神的塑造提供动力支持、各种援助,以及法律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7,(6)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进法治建设,在制度建设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法治文化的认同还有待提高。目前,阻碍法治文化认同的主要因素有:传统文化、各地文化水平的差异、法治精神文化的忽视。所以要实现法治文化的认同,就需要从主客体方面进行。在主体上,培养法治文化认同的小团体,共分为法律职业群体、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知识分子、其他人四个小团体;在客体上,从行政、司法、法治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三个方面来完善我国的法治文化,以期增强法治文化的认同度。此外,再借助法治宣传教育这一手段促进法治文化的普遍认同。  相似文献   

20.
当下,对成为社会热议和理论研究关键词的"法治思维",人们各有不同的界定。而法治思维是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治国方略为前提,顺应我国法治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现状提出的,其主体应是针对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的;法治思维应以人民主权以及与之相关的权力保障与权力限制、法律至上等核心概念为基础;法治思维的形成,有赖于法律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