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资源型城市是指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迅速崛起,又随着资源的渐趋枯竭而走向衰落的城市.为避免资源型城市走向衰竭和衰退,需要寻求和探索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和成功之路.从国内外经验来看,解决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关键在于坚持科学发展观,用循环经济这一全新理念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2002年以来,辽宁省阜新市结合城市经济转型,一直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龙子午 《中国发展》2013,13(2):9-12
该文分析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资源定价偏低、产业布局不合理和发展理念不科学等,建议借鉴德国鲁尔地区的成功转型,以经济转型为核心,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指出,推动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应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的政策。  相似文献   

3.
陈利兵  葛孜 《人民论坛》2014,(11):209-211
资源枯竭型城市缺乏创新能力,其在市场分工中往往只涉及到初级产品的生产,却强化了对资源的路径依赖,从而导致其产业结构不断低级化恶性循环.资源枯竭型城市影响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如何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加快城市经济转型,重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摆在资源枯竭型城市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关于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指出,中国一些资源型城市目前面临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衰退和环境破坏严重、可持续发展发展问题突出等严峻形势.为此,该文结合国内与国外转型发展较好的城市案例,建议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应该依靠科技创新,因时、因地制宜,不同发展周期、不同资源类型的城市转型应选择不同转型路径,同时注意发挥企业在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5.
张云龙 《中国发展》2013,13(3):80-83
产业转型是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该文认为,铜陵市作为中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应准确把握国家政策机遇,针对产业转型的突出问题,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探索产业转型发展的实现途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进  袁泉  倪海青 《中国发展》2012,12(6):29-33
该文通过总结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内涵和转型规律,分析了金融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和主要障碍,借鉴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提出了促进中国金融业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模式和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马骏  童中贤  杨盛海 《求索》2016,(4):128-133
县域新型城镇化是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是未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实现优化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从县域城镇化推进过程的特殊性出发,选择适合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推进模式,对破解当前我国县域城镇化(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县域城镇化)动力不足、机制不活、效益不优等一系列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国新型城镇化推进的重点以县城扩权扩容提质为突破口,推进中心镇向现代新型小城市转型,推进县(市)城向中等城市转型,推动一批有条件的县(市)城发展成为大城市,从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应通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特色产业产城融合、新区新城引导拓展、旧城改造紧凑发展、城市群组整体联动、城乡统筹互促共进等推进模式,加快我国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共白银市委书记袁占亭:经过50多年的开采,白银已探明的铜资源濒临枯竭,成为典型的资源枯竭城市。近年来,白银市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把加快转型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遵循经济规律和科学规律,全面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  相似文献   

9.
陈卫民 《江西政报》2009,(10):41-44
2008年,萍乡被列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城市之后,以城市转型为主战略,以产业转型为重点,推进全方位、多层面的城市转型,矢志走出一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立足萍乡市情,具有萍乡特色,能够不断增强萍乡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的产业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10.
孙艳霜 《长白学刊》2013,(2):118-121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增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也是我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难点,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吉林省辽源市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试点城市,面对煤炭资源枯竭带来的一系列矛盾和困难,辽源市把经济转型的重点放在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上。而在路径的选择上,又把绝处逢生改变命运的主攻方向放在构造新的接续产业上,通过经济转型实现振兴。  相似文献   

11.
黄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世茂 《政策》2009,(9):8-11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今年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两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重申“促进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为掌握金融危机背景下我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情况,近期,我们省人大借在黄石召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立法和扩内需、保增长、应对金融危机座谈会之机,对该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进行了专题调查。  相似文献   

12.
张旭光 《前进》2011,(7):25-26
孝义市从本世纪初开始探索实践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并于2008年在全省率先启动资源型经济转型战略。特别是2009年被列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后,放胆先行先试,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了初步成效,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民论坛》2012,(4):64-65
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作为我国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辽宁葫芦岛市杨家杖子经济开发区近年来抢抓国家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机遇,以培育和发展新兴接续替代产业为核心  相似文献   

14.
资源枯竭型城市缺乏创新能力,其在市场分工中往往只涉及到初级产品的生产,却强化了对资源的路径依赖,从而导致其产业结构不断低级化恶性循环。资源枯竭型城市影响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如何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加快城市经济转型,重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摆在资源枯竭型城市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沈晓英  丁瑜 《中国发展》2012,12(5):87-89
2012年9月17日-18日,中国发展论坛·2012——可持续发展20年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在湖北黄石胜利召开。本届论坛由致公党中央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由黄石市人民政府、致公党中央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致公党湖北省委员会和中国发展杂志社承办,中共黄石市委统战部和致公党黄石市委会协办,旨在研讨可持续发展在中国20年的理论与实践,围绕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思路、目标、定位、途径等重大问题开展学术交流和讨论,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建言立论。  相似文献   

16.
如何突破资源瓶颈,实现可持续又好又快发展,是推进湖北"十二五"跨越式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黄石、潜江、大冶、钟祥四市抢抓被国家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的机遇,积极推进经济、社会、生态全方位转型,实现了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跨越。借鉴四个试点城市的转型经验,促进全省其他地区突破资源瓶颈,及早预见谋划,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湖北发展的又一次"弯道超越",是湖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内涵和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土地复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资源枯竭型城市在产业转型的同时也面临着空间转型和生态恢复的艰巨任务,土地复垦是统筹生产建设活动和土地资源保护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该文详细介绍了当前废弃工矿土地复垦的现状,并阐述了当前资源枯竭型城市土地复垦存在的主要问题,解读了全国土地整治规划中土地复垦的布局重点,最后提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土地复垦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8.
大同市是山西以煤炭资源为主的典型资源型城市,是我罔最大的动力煤基地,享有“煤都”之称。经过多年开采,优质煤炭资源已接近枯竭,城市“转型”迫在眉睫。近年来,该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总体要求,按照构建“一三六”十大产业格局的思路,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力求在转型跨越崛起中实现“奋力赶超、重振雄风”的战略目标,全市经济保持了稳定健康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9.
南川区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资源枯竭转型城市。促进南川区转型发展,是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战略举措,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是体现主体功能区导向、提速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科学实践,是提升渝南地区综合实力、实现绿色发展的必要途径。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及党的十八大和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结合南川区实际,市政府提出促进南川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意见。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着力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接续替代产业,着力增加就业和消除贫困,着力恢复生态和保护环境,着力提升城市综合功能,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把南川区建设成为渝南区域中心城市,全市铝镁新材料及页岩气新能源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转型目标。到2017年,南川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显著成效。以铝镁、旅游及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为支柱的"2+3"转型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生态环境有效保护、生态功能明显恢复。渝南区域中心城市框架基本形成。人均GDP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到2020年,南川区实现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基本建成。城镇化率达到70%,城市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20.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推进辽宁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客观需要。阜新是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经济转型是阜新的突出特色。如何加快阜新县域经济发展,实现"突破阜新"战略,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