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李克 《新东方》2010,(1):1-5
人类为谋取生存资料进行的物质生产和人类为繁衍后代进行的自身生产,都是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由粗到精、由单面到全面的永无止境的螺旋式的上升运动过程。人类生存欲望、对于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也是无止境、永不满足的,而这正是人类社会进化发展的动力。为不断满足人类生存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人类就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交流思想、创造发明,进而提升为科学、技术并转化为生产手段,从而生产更加丰富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资料,把人类从后天的人为的在“物和人”双重奴役下解放出来,真正获得全面、自由、平等、  相似文献   

2.
不论“文化”一词有多少种解释,但归根结底都是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人类自身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考察人类远古的文化也应作如是观。而追溯人类初始文化的标志形态恐怕莫若于神话与史诗了。古代西亚的神话式叙事诗《吉尔伽美什与阿伽》①无疑就是一部苏美尔民族的文化结晶,是苏美尔人的文化心态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苏美尔人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一种英雄崇拜情结的反映,迄今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吉尔伽美什的传说来源于“毕尔伽———梅斯”,意为祖辈英雄的故事,历史上实有其人。吉尔伽美什为一…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需要的文化精神华东师大副教授李宏图博士近代以来,酉方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精神,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把它称为“资本主义精神”。它的核心为“理性与规范”,即在经济活动中,在谋取利润。赚取金钱时,要遵循一定的规范,使自己的...  相似文献   

4.
张进 《思想战线》2019,45(4):140
“丝路审美文化”广义上是指与丝路相关联、缘丝路而生发、因丝路而熔铸的,体现于物质、图像、文学、行为(活态)、创意等领域的现象和产品中的文化。在“丝绸之路”这个广袤深邃的历史地理空间中,审美文化的流通,构成了一个复杂宏大的“多元系统”,穿梭渗透于人类文化的各个分支,正会通集聚为知识生产和资本分配的新场域,以其“歧感共通性”“活态空间性”“熔铸生成性”“历史物质性”“事件流动性”和“融通生产性”等属性特征,在民心相通、人文化成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过程中发挥基础功能与枢纽作用。“丝路审美文化”是美学研究对象,也是涵摄了世界观、思想理论、方法手段和价值准则的,能对对象进行重构和系统“深描”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5.
所谓生产力,是指人类在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把自然物改造成为适合人类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力量,亦称社会生产力。如果说,一般生产力主要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并以物质生产力为主,那么,在现代生产力中,物质生产力主要体现为科学力,精神生产力则主要体现为文化力。科学力与文化力作为现代生产力的两大主要构成,成为推动现代社会向前发展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6.
文化史研究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它要从总体上来把握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就要涉及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在精神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它要在各门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更高的、宏观的角度,概括、抽象出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这就决定了文化史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与各门社会科学以至自然科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经济社会中,美术应不断地将自身命运指向与其同步的精神和物质空间。介入时代———成为当今艺术的一个重要命题。艺术应该更多地反映、体现、创造“与时俱进”的面貌,融入人的精神和社会的物质形态之中,发挥自己积极的审美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8.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吕元礼在来稿中说 :所谓现代化 ,是指包含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总体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整个过程。马克思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 ,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 ,可以称作人不断解放自身的过程!”因此 ,从这一意义说 ,中国现代化的走向 ,就是向着自由的迈进。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就是要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富强是物质文化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也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基础。因为人们只在通过物质文化的生产实现了维持人…  相似文献   

9.
塑造“打工文化”,就是要大力培育打工青年的“主人翁精神”、创新精神,抑制“打工文化”的落后面,增强“打工文化”的现代性。共青团组织在塑造先进“打工文化”的过程中,其价值得到充分地体现。  相似文献   

10.
“文化安全”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飞速发展 ,国际交往的日益深化和泛化 ,国家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安全”观念的着眼点通常被放在诸如政治、经济、国防、外交、科技等等有形事物上 ,对于“文化”这样一种看似“无形”的要素则往往虽有警觉 ,具体到怎么抓 ,却又总有些模糊 ,有时不免有些理不出头绪。因此 ,我们有必要明确提出“文化安全”的概念。“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 ,是指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 ,则是特指上层建筑中思想、道德、艺术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因素。我们主要是从狭义的角度来谈文化安全问题 ,换句话说 ,就是要应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冲击与渗透 ,高扬主旋律 ,维护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当前 ,“全球一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交流 ,这是符合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潮流的。既然是“交流” ,就总是相互的 ,总要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墨守陈规 ,固步自封没有前途。在交流过程中我们原有的文化受到些冲击 ,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文化发生交融是正常的 ,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没有这种交融...  相似文献   

11.
文化生产力特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生产力既具有一般生产力的共性特征:客观物质性、主体人本性、社会制约性、历史过程性、价值性、创新性、开放性,同时文化生产力又具有自身特有的个性特征:意识形态性、民族性、产品效益的双重性、产品内容的非物质性、产品评价标准的多元性、产品价值的永久性。从物质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两者的辩证关系看,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在于强调满足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的需求,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在于强调满足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需求,两者都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2.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的精神支撑。“志存高远,澎湃驰翔”的“大东精神”的塑造和培育标志着“大东人”对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自发的追求走向了理性的自觉,走向了文化的自觉。“大东人”的文化自觉体现在“大东人”在发展路径的选择上,以“大东精神”统领和支撑大东经济、社会的发展,以文化力提升经济力,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市民族工业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体现在“大东精神”塑造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系.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就是以其文化特征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印记的。我理解文化有大文化与小文化的概念之分。小文化的概念应与知识同义,概念再放大一些是指精神文化的内容,包括科学理论、教育、文艺、道德、宗教等人类总体精神生活领域。大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应该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等。从这个意义理解,就等于与人类有关的一切都可以划人文化的范畴。人类从野蛮进入文明的过程中,文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贯穿始终,所有问题都可以归为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韩亚光 《前沿》2013,(19):8-13,28
人类基于自身形成和提出实践问题,实践包括“精神—物质”型实践、异体式“精神—精神”型实践、同体式“精神—精神”型实践.在世界范围内异体式“精神—精神”型实践、同体式“精神—精神”型实践不断凸显,它们同“精神—物质”型实践的相互结合与渗透逐步强化,而中国曾经厚此薄彼甚至顾此失彼.实践的价值和目的,在于认识和改造世界,承接过去、维系现在、开辟未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要.  相似文献   

15.
何国英 《今日浙江》2006,(20):54-55
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近年来,嵊州市在和谐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提高社会管理的文化效应,增强和谐文化的渗透力和谐文化是一项提升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工程,也是造福于人类的工程,但文化建设有其自身规律和特点,要走出“一抓就死,一放就乱”这个文化怪圈,更新路径,变单一的行政化管理为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多样化渠道“,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嵊州市通过改变大而广之的粗放作风,开发和改进“社会政策”“、社会技术”来丰富领导艺术,…  相似文献   

16.
文化自信,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心理根基,成为当代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对文化的自我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个层面的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构成了文化认知的基本对象。"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扬弃陈旧的全球化秩序,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的新发展,为更深层次的跨文化交往提供了契机。在这种文化交往中,中国作为西方世界的"他者"出场,通过对"现代性"内涵的丰富与拓展,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心理,明晰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并以此建构了坚实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心理建构包含在交往中理解差异、在交往中理解自我和在交往中树立正确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于自身文化才能实现真正的认同,这也正是文化自信的根基。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认为邓小平深刻认识到社会的发展必需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推动力 ,他认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精神动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信念、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三者构成一个统一的、缺一不可的精神动力系统。基于此 ,在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 ,必须“两手都要硬” ,才能发挥中国的优势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上都超越资本主义。文章还结合“讲政治”、“三个代表”、国际交流的实际来谈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动力系统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王虎 《前沿》2013,(4):4-5
人类的每一次自我再发现,都使人类对自己有了更深的认识,进而推动了人类向更高的文明形态前进。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文明经历了长期的物质积累,在精神层面上从人文主义思潮、现代主义思潮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思想启迪,在自身文明中加入了自我更新、自我突破的基因,使人类从自发的时代,逐步走向了自觉的时代。中华文明也应突破自身文明的惰性,不断进行文化的自我创新,实现中华文明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9.
论精神接受     
1 精神接受是与精神生产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马克思在论述人类物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时指出:“生产媒介着消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但是消费也媒介着生产,因为正是消费替产品创造了主体,产品对这个主体才是产品。”这个观点对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接受也是适用的,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一样,也是一种社会的行为,没有一个精神生产者是为他个人生产精神产品的,他的产品只有在接受过程中才成为现  相似文献   

20.
甲:现代化作为特殊的社会变迁过程,不仅使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发生巨变,而且人也将实现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这一场触及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各个领域、方方面面的变迁过程,必然制约和影响着青年社会化与发展,使其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我们开展这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