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旧哲学所发生的变革,说明了马克思对物、对人、对人的直观能力的实践理解具有合理性、革命性。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否定唯物论,也没有否定自然这一唯物论的前提。而当前流行的实践本体论忽视了马克思所强调的自然及其规律对实践的先在性、前提性,忽视了实践本身所具有的“变革世界”的客观功能,从而滑入到唯心主义泥坑。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意来看,承认自然的先在性构成了实践唯物论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2.
能动的对象性是马克思主义主体概念的重要规定,也是马克思说义在理解主客体关系上,不同于旧哲学,特别是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点。一、旧哲学主体对象性的局限性包括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在内,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受动性方面理解主体,忽视了主体的实践本质,对象性仅是人作为自然实体的受动性。在它看来,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实践不是在主体一客体的结构中进行,而仅仅是在客体>主体的受动“关系”发生。主体的对象性仅是从客体的方面去理解,而没有从主体的能动性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主体与客体及主体自身作为一种实践关系来理解。因而,“主体…  相似文献   

3.
李达的“实践唯物论”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达在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将"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并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论"。最终形成了强调"实践的唯物论"而更重视作为认识论的实践的理论特色。李达的"实践的唯物论"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要坚持学理性与实践性的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4.
黄顺君 《求索》2012,(7):173-175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认为所谓的实践不是一种与人无关的实体活动,而是人自身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从感性对象性活动的角度来理解实践的本质,实践被理解为人的对象性本质的生成过程,即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生成过程。因而对实践的解读必须从感性对象性活动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  相似文献   

5.
有一种观点认为,列宁哲学并不是对马克思哲学的继承和发展而是一种倒退,即从辩证唯物主义倒退到机械唯物主义。持这种观点的人从各方面加以论证,其中一个论据就是马克思和列宁对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的实践观的评价是不同的。例如,马克思说,费尔巴哈“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  相似文献   

6.
刘丽 《前沿》2013,(20):59-6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两大重要了理论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实践唯物论是唯物论的核心,历史观则是完备彻底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论是历史观成立的基础,且贯穿于整个历史观两者是相互依存、渗透的.  相似文献   

7.
任何独立的哲学都有它的方法论,马克思对人类学哲学的构建,是从他的立足于人类学立场所形成一系列方法论开始的。这就是在人类学立场上所形成的人类学唯物论,从人类学出发理解世界的人类学世界观和从人类学视野、人类学价值立场把握人类世界的人类学方法论,这些共同构成了马克思的人类学哲学方法论,在这种方法论基础上,马克思构建了他的人类学哲学。这就是在人类学立场、人类学唯物论和人类学世界观基础上,运用人类学方法对人和人类世界进行深入研究的哲学,它是从人类学出发研究人和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实践及其历史发展和其对世界的总体把握的哲学。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以前旧自然观具有非实践性的特征。在马克思看来,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离开实践去理解是不能真正解决的。马克思感性自然观是实践的、社会历史的自然观。在马克思看来,自然与历史是辩证统一的,历史是“自然的历史”,历史先行地包含着自然的前提和内容;自然是“历史的自然”,而自然也必须是历史中介了的自然。历史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中介构成了人类的现实世界。马克思的感性自然观对自然界诉诸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理解时,它内在的同时也是在诉诸一种社会历史性的理解。换言之,实践历史性是马克思感性自然观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以前旧自然观具有非实践性的特征。在马克思看来,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离开实践去理解是不能真正解决的。马克思感性自然观是实践的、社会历史的自然观。在马克思看来,自然与历史是辩证统一的,历史是“自然的历史”,历史先行地包含着自然的前提和内容;自然是“历史的自然”,而自然也必须是历史中介了的自然。历史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中介构成了人类的现实世界。马克思的感性自然观对自然界诉诸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理解时,它内在的同时也是在诉诸一种社会历史性的理解。换言之,实践历史性是马克思感性自然观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曾说,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如何理解马克思这一从实践出发的真理观,目前在学界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本文试图把马克思这一实践真理观置于德国古典哲学背景中,展示马克思的实践真理观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与发展。德国古典哲学的真理观是知识论的真理观,把真理问题限制在意识范围之内,寻求普遍意识和对象性的意识的同一,置现实对象于真理之外,而真理是要求对现实对象加以把握的。本文就从对知识论突围的角度来阐释马克思实践真理观的内涵,认为马克思的真理观就是指实践过程中人对自己对象化产物的全面占有,人的感觉与人化自然的同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