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指骨骨折的法医学鉴定特点,探讨如何综合运用临床病历、影像学及法医检查资料对指骨骨折进行法医学鉴定。方法收集2009—2011年进行法医学鉴定的50例指骨骨折,对伤者一般情况、骨折部位分布、骨折形态、致伤物及鉴定结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指骨骨折以男性中青年居多,骨折部位以食指和远节指骨为多见,左、右手指骨骨折数无差异。致伤物以刀械类、棍棒类为多见,其次为砖石类。结论致伤物及致伤方式与骨折形态、部位分布及损伤程度均有一定关系,综合分析对指骨骨折的法医学鉴定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眼眶骨折的法医学鉴定研究(附5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眼眶骨折的法医学特点。方法 从 3 653例损伤程度的法医学鉴定中筛选出涉及眼眶骨折的案例 ,分成 3组 :Ⅰ组 :爆裂性骨折 ,眼眶骨折而眶缘无骨折 ;Ⅱ组 :直接骨折 ,合并眶缘骨折 ;Ⅲ组 :复合骨折 ,上述两种骨折兼而有之。结果 涉及眶骨骨折 50例。Ⅰ组 2 6例 ,占 52 % ;Ⅱ组 1 9例 ,占 3 8% ;Ⅲ组 5例 ,占 1 0 %。爆裂性骨折以内、下壁多见 ,占 96% ,致伤物以拳脚多见 ,占 78% ,视力和眼球结构损伤较轻。直接骨折以外壁多见 ,占 56% ,致伤物以钝性工具多见占 63 % ,视力和眼球结构损伤较重。复合骨折各壁均可发生。结论 爆裂骨折损伤程度轻于直接骨折和复合骨折 ,容易引起误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眼眶骨折的法医特点。方法 从3653例损伤程度的法医学鉴定中筛选出涉及眼眶骨折的案例,分成3组:Ⅰ组:爆裂性骨折,眼眶骨折而眶缘无骨折;Ⅱ组:直接骨折,合并眶缘骨折;Ⅲ组:复合骨折,上述两种骨折兼而有之。结果 涉及眶骨骨折50例。Ⅰ组26例,占52%;Ⅱ组19例,占38%;Ⅲ组5例,占10%。爆裂性骨折以内、下壁多见,占96%,致伤物以钝性工具多见占63%,视力和眼球结构损伤较重。复合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法医学角度对29例引起法律纠纷的儿童眼外伤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眼外伤主要见于4—15岁儿童,4岁以下的少见;2)4—12岁的儿童,受伤时的致伤物可多种多样,没有明显的集中趋势;12—15岁的儿童,致伤物以拳脚为多见;3)4—12岁的儿童,以伤及晶体或其前结构为多见;12—15岁的儿童,主要伤及眼睑、结合膜或眼底;4)损伤类型与加害者有关。成人造成的损伤多为钝挫伤,儿童造成的多为穿通伤;5)与成人眼外伤相比,儿童眼外伤的诊疗次数、诉讼请求额显著偏高。本文还讨论了儿童眼外伤的其他法医学问题。  相似文献   

5.
功能障碍眼损伤鉴定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祝杰  曹杰 《法医学杂志》2004,20(4):225-225,227
在伤害案件中,眼是极易受攻击的部位。单纯眼损伤的法医学鉴定并不复杂,但原有功能障碍的眼球遭受损伤后的伤情鉴定则是法医学鉴定的难点。本文收集了2000~2003年我处鉴定的34例类似案件,并选出较为典型的四例进行分析,探讨有关功能障碍眼损伤的伤情鉴定问题。1资料1.1一般资料在收集的34例功能障碍眼损伤案例中,男性被鉴定人24例,女性10例,男女比例为2.4∶1。年龄12~65岁不等,其中,10~20岁5例,20~30岁10例,30~40岁11例,40~50岁7例,50岁以上1例。眼别:左眼损伤18例,右眼损伤16例。致伤方式:拳击伤25例,锐器伤4例,钝器伤(不含拳击)5例…  相似文献   

6.
在纠纷案件中,大多数案例常常涉及损伤与疾病的关系问题。能否妥善处理,法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从本县1989年~1997年的尸检案例中选出23例该类案件,就伤与病的法医学鉴定进行浅析,供同行们参考。1一般资料性别与年龄:男19例,女4例;年龄16岁~79岁,平均年龄45.9岁,中老年占67%。纠纷原因、致伤物、死亡时间和死亡原因见表1~4。有疾病可查19例(82.6%),无疾病可查4例(17.4%);有斗殴史22例(95.6%),无斗殴史1例(4.4%);有体表损伤18例(78.3%),无体表…  相似文献   

7.
面部损伤的特点及其法医学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面部损伤的特点及法医学鉴定要点。方法 对 1 997年 1~ 6月期间活体损伤鉴定例中有关面部损伤的案例进行分析 ,并按年龄段分为 3组 :Ⅰ组 (未成年组 ) <1 8岁 ;Ⅱ组 (青壮年组 ) 1 8~5 9岁 ;Ⅲ组 (老年组 )≥ 6 0岁。结果 半年期间所有活体检验案例中 ,面部损伤占总数的 4 3 4 0 % ( 1 2 3例 ) ,其中未成年组 1 5例 ,青壮年组 1 0 0例 ,老年组 8例。各组研究结果显示 :( 1 )未成年组多因意外事故致伤 ( 6 6 6 7% ) ,发生地点以学校和住家附近为主 ( 6 6 6 7% ) ,主要被认识的人致伤 ( 73 33% ) ,未发现亲属致伤 ;老年组 ( 8例 )损伤较轻 ,多为软组织损伤 ( 5 7 1 4% ) ,因家庭纠纷引起多见 ( 5 0 0 0 % ) ,发生在住家及其附近为主 ( 75 0 0 % ) ,大多数被亲属及熟人所伤 ( 75 0 0 % ) ;青壮年组 ( 1 0 0例 )的起因、发生地点及损伤情况广泛及多样。结论 面部损伤是法医学鉴定中常见损伤之一 ,面部损伤的特点与不同年龄组别有密切关联。但由于损伤的部位特殊 ,有些问题需要在法医学鉴定中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8.
1资料分析 1.1资料来源   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和宁波市人民检察院 1999年以来在眼损伤的法医学鉴定中应用" B"型超声检查的案例共 35例。 1.2资料分析 1.2.1性别   男 21人 ,占 60% ;女 14人 ,占 40%。 1.2.2年龄   35岁以下 11人 ,占 31.4% ;35~ 60岁 19人 ,占 54.3% ;60岁以上 5人 ,占 14.3%。 1.2.3致伤方式   钝器伤 28人 ,占 80% ;锐器伤 2人 ,占 5.7% ;爆炸伤 5人 ,占 14.3%。 1.2.4伤后视力   0.05以下 25人 ,占 71.5% ;0.05~ 0.5者 7人 ,占 20% ;0.5以上 2人 ,占 5.7% ;不合作 1人 ,占 2.8%。 1…  相似文献   

9.
<正> 收集本室自1990年~2001年对眼损伤程度进行法医学鉴定的62例整理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分析1.1 一般资料年龄分布:4岁~66岁,18岁以下5例,18岁~60岁55例,60岁以上2例;性别:男41例,女21例;眼别:双眼6例,右眼16例,左眼40例;致伤类型:直接眼损伤54例,间接眼损伤8例;依案件性质故意伤害案40例,非故意伤害案22例(其  相似文献   

10.
李战成  惠娜 《法医学杂志》2009,25(5):368-369
目的探讨眼外伤的特点及其损伤程度法医学鉴定要点。方法对60例眼外伤的法医学鉴定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案例按照性别、年龄、职业、致伤物及损伤类型进行分类研究。结果眼外伤中农民、工人占61.7%,钝性损伤达85.0%,且大多属单纯挫伤,占63.3%。结论眼外伤大多属钝性外力所致,眼底病变是影响视力的重要原因,对外力与视力受损关系的评价要充分考虑致伤物种类、打击部位及伤前眼病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对冲性眶壁骨折的法医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对冲性眶壁骨折在眼眶骨折中的分类及其发生机制以及法医学鉴定要点。方法 对42例对冲性眶壁骨折的法医学鉴定案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全部资料有明确的致伤原因,均进行临床常规检查及双眼影像学检查。结果 对冲性眶壁骨折在眶壁骨折中占6.2%,致伤同侧42眼均表现为眼球钝挫伤,其中视网膜震荡18眼,重影症15眼,CT扫描显示眶壁无骨折。对侧42眼均无眼球钝挫伤及视网膜震荡表现,其中重影症10眼,CT扫描显示均为眶内壁骨折。双侧84眼全部出现视物模糊及视力下降。结论 致伤同侧眼表现为眼球钝挫伤以及对侧眼CT扫描显示眶内壁骨折为诊断对冲性眶壁骨折的主要指标,损伤程度评定为轻伤。  相似文献   

12.
23例上肢神经损伤的法医学鉴定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广州市公安局芳村区分局在2002年1月-2005年6月期间所鉴定的上肢(除手外)神经损伤的案例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在刑事案件中上肢神经损伤的特点以及伤情鉴定要点。1案例资料本组23例伤者中,男性18例(占72%),女性5例(占28%);年龄16岁至58岁,平均年龄27岁;案件性质:伤害案19例(占82.6%),抢劫案4例(占17.4%)。1.1致伤物及损伤情况见表1。1.2神经损伤程度及伴发损伤见表2。1.3鉴定时间及结果见表3。2讨论2.123例上肢神经损伤的特点致伤物以刀类锐器为主由表1可见,除1例系被人推倒,肘部着地,引起肱骨中段骨折导致正中神经挫裂伤及3例由于棍…  相似文献   

13.
致伤方式、致伤工具的法医学复核鉴定分析1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致伤物的推断及其所致损伤的致伤方式分析是法医学鉴定的一个难题,它不仅能为侦查提供线索,为审判提供证据,而且当多人作案,一人采用多种致伤物及致伤方式或群体斗殴中使用多种致伤物,致多人受伤或死亡;或者当被害人遭受多种损伤而死亡时,可以从伤者或死者身上的损伤对致伤物、致伤方式进行分析,以确定犯罪嫌疑人,达到直接认定犯罪分子的目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会对致伤物推断及其致伤方式分析产生一定的失误,笔者收集12例对致伤工具及致伤方式进行复核鉴定的案例(由本省市公检法及院校法医所组成的法医技术…  相似文献   

14.
162例掌指骨骨折的法医学鉴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际法医鉴定工作中,掌指骨骨折的问题十分常见,占同期鉴定总数的11.3%,目前这方面文献报道较少,本文就此进行法医学分析。资料162例均从本法医室及所属6县近年来全部鉴定案件中筛选出来的,且全经互片证实或当时的手术记录证实确有骨折。检查时间是伤后1天一3个月。一般情况:162例中男87,女75。年龄最大72岁,最,J\6岁,平均16.8岁。致伤原因见表1,致伤工具见表2麦1.162用激伤四团致伤部位与损伤结果:左手80处,右手82处,指骨损伤91例,见表3,掌骨损伤44例,见表4,掌指骨同时骨折27例,其中重伤4例,轻伤9例,评残的20…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家庭暴力损伤的特点及其有关的法医学鉴定问题。方法 对1998年4月~1999年12月间来诊的159例家庭暴力损伤鉴定案件进行回顾研究。结果 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绝大多数为妇女(占93.1%),主要发生在配偶间(85.5%),其次为虐儿(5%)。家庭暴力一般发生在家中,以晚上为发生高峰。致伤方式以拳脚为主,其次为随手可得的钝器或锐器。损伤多为软组织损伤;有40%的受害人投诉前未去医院就诊;损伤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法医临床学鉴定与放射学的关系,本文对400例活体鉴定就放射学检查的有关问题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266例进行了放射学检查(占66.5%),其中X线176例(66.2%),CT43例(16.1%),两者均有的47例(17.7%)。放射学检查部位中,X线以四肢为多,CT以颅脑为多。误诊率为9.02%,放射学检查与致伤原因之间有一定关系,轻微伤中不必要的CT检查多见。并就放射学误诊的法律后果及不必要的放射学检查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从法医临床学的角度对放射学进行了评价,指出在活体鉴定中可以应用放射学知识协助证明损伤、推断损伤形成机制、个人识别及研究损伤时间。因此法医学鉴定人必须有放射学理论和技术方面的知识。作者还试图提出法医临床放射学。  相似文献   

17.
咬伤在法医学鉴定中属于徒手伤的一种,系不使用其他致伤物以牙齿的咬合作用,在对方身体上形成的一种损伤.笔者在近十余年的法医检验鉴定中,共遇到20例咬伤的法医学鉴定.在徒手伤中,咬伤是反映致伤物特征性最好的一种损伤,具有独特的特征性,不仅能够明显的反映出致伤牙齿的种类特征,在大多数情况下还能反映出个人特征,能为个人识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手部损伤伤及肌腱很常见,现统计本院3年来(1995年~1997年)28例手部肌腱损伤的案例,对手部肌腱损伤法医学鉴定中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统计资料 1.性别男性20例(占71.43%),女性8例(占28.57%)。 2.年龄 18岁至30岁的14例(占50%),30岁至40岁的9例(占32.14%),40岁至55岁的5例(占17.86%)。 3.致伤方式锐器切砍创20例,致伤物分别属刀类14例(占50%),铁锹类4例(占17.86%),玻璃类2例(占7.14%),暴力扭伤2例(占7.14%),压砸撕脱伤6例(占17.86%)。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国暴力性伤害损伤特征. 方法调查四川省8个市县1990~1997年公安局登记在案且经过法医学鉴定的所有暴力性伤害案件2 855 例,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伤者及侵害者均以青年男性为主, 20~39岁多见.文化程度在伤者以中专及中学多见,侵害者则以小学文化水平为主.致伤方式最常见的为钝器伤,其中拳打、脚踢最为多见(57.2%).损伤部位以头面部最为多见(37.3%).损伤类型多为挫裂创及刺、砍、切创(40.3%).损伤程度以轻伤多见(42.4%). 结论[ HT 根据暴力性伤害特征制定相应预防措施,对我国社会治安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2 855例暴力性伤害案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国暴力性伤害损伤特征. 方法调查四川省8个市县1990~1997年公安局登记在案且经过法医学鉴定的所有暴力性伤害案件2 855 例,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伤者及侵害者均以青年男性为主, 20~39岁多见.文化程度在伤者以中专及中学多见,侵害者则以小学文化水平为主.致伤方式最常见的为钝器伤,其中拳打、脚踢最为多见(57.2%).损伤部位以头面部最为多见(37.3%).损伤类型多为挫裂创及刺、砍、切创(40.3%).损伤程度以轻伤多见(42.4%). 结论[ HT 根据暴力性伤害特征制定相应预防措施,对我国社会治安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