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厉行德治是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我国是文明古国,历史悠久,素称“礼仪之邦”。我们的先民,不但曾以高度智慧的物质创造影响和推动着人类的历史进程,也曾以高尚纯粹的道德情操影响和推动着人类精神世界的建设。古代思想家子产曾说:“德者,国家之基”;“敬德必胜,失德必败”。德治的核心是官德,很多有识之士早就提出“官正民服,官直民从,官曲民忧,官败民怨”。“为政以德则治,不以德则乱”。这是长期以来国家治理经验的深刻总结,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们党继承了历史上优秀道德文化遗产,对干部道德建设历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精神文明导刊》2014,(11):50-50
【原文】 杜袭,字子绪,颍川人也。为侍中。将军许攸拥部曲,不附太祖而有谩言。太祖大怒,先欲讨之。群臣多谏:“可招怀攸,共讨强敌。”太祖横刀于膝,作色不听。袭人欲谏,太祖逆谓之曰:“吾计已定,卿勿复言之。”  相似文献   

3.
“天时、地利、人和”是军事上克敌制胜的三大要素。得天时、得地利、得人和者必胜;反之,则必败。  相似文献   

4.
唐朝“贞观之治”的空前盛世与唐太宗的用人思想是分不开的,那么唐太宗用人思想的高明之处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唐太宗非常重视用人,他把进用善人作为自己终身奉行不渝的三件大事之一。他说:“朕今勤行三事,……一则鉴前代成败事以为元龟;二则进用善人共成政道;三则自弃群小不听谗言。吾能守之,终不转也。”他认为只有依靠大批有才干的官吏,才能稳定、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也已明察到能否得才、用人乃李唐王朝的安危所系。因而,他反复强调:“为政之要,惟在得人,非用其人,必难致治”。唐太宗把“为官…  相似文献   

5.
学问何为     
一次,有人问扬雄:“当前人们尊崇儒家经典,别的书籍则无人问津。请问还可以去研究吗?”扬雄回答:“可。”那人一听,抑不住笑了:“可是,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谋取官职呀!”扬雄说:“君子做学问的目的是为了修身,小人求学的目的是为了谋利。您自问属于哪一种呢?”那人迂回地说:“如果种田、打猎得不到什么收获,那还去种田打猎吗?”扬雄回答:“只要能够按照种田之道去种田,打猎之德去打猎(即不杀幼小动物),那么,这已经就是收获了。我从未设有喜见边参、展两个星座同的相近并列的。因此,莫干责任修美,如能修善,不就是圣人的…  相似文献   

6.
成守勇 《求索》2007,(6):130-132
《庄子》“吾丧我”之说一方面意味着“吾”“我”有别,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需通过“丧我”才能臻于“吾”之生存。其内在思路表明:“吾”体道而行,与外在生存场域之间浑融无间,乃是庄子理想状态中人的生存状况;“我”是现实中机心造作的当下个人存在,与外在于己的生存场域难以浑冥同化。“吾”“我”之别的深层意蕴在于引发我们去思考生存场域与生存者之间如何才能达到一种良性互动、无对峙冲突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林更生 《前进论坛》2013,(12):37-39
由“福建事变”所产生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也称为福建人民政府),其《最低纲领十八条》中有一条是要“立行耕者有其田,实现计口授田”。“计口授田”实为农工党的主张。此政策的愿望极好,并且还设计了许多“计口授田”的细则、纪律和技术,想通过“计口授田”的恩赐办法,实现耕者有其田。然而,中国农村的封建势力雄厚,地主武装强大,用和平的办法进行土地改革不适合当时的中国国情,所以必败。  相似文献   

8.
陈玲玲 《今日浙江》2013,(23):38-39
衢州市围绕“一个中心、两大战役”,积极探索“实战选才”模式,做到以发展论英雄、看实绩用干部、比贡献定位次。近年来,以“实战选才”方式提拔使用干部98名,对31名不想战、不敢战、不能战的不适宜担任现职领导干部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9.
刘邦的人才管理历来为人所称颂,难能可贵的是,他不避讳手下的人比自己强。刘邦取得天下以后,一次问功臣、将相们:“我和项羽争夺天下,为什么最后天下是我的?”刘邦听完各人的回答后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三个人是当今天下的人杰,可是这三个人都能为我所用,所以我能够夺取天下。项羽呢?只有一个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他丢掉了天下。”  相似文献   

10.
于晨 《创造》2009,(6):47-48
清代,官不是做得很大却为后世执政者留下大量警策之言的郑板桥,有一首诗脍炙人口:“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由此,一枝一叶总关情,便成了从政者必须体察民情、体恤民困的格言。前不久到昆明市东川区铜都镇调研,真切感受到作为一级政府是如何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忧民之心去赢得广大群众的认同的。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人们头脑里有着一种牢不可破的观念:开国之君都是好的,一定是奋发有为、励精图治;亡国之君都是坏的,一定是骄奢淫逸、玩物丧志。在争当皇帝的时候,打了胜仗的人──如刘邦──就是成功者;打了败仗的人──如项羽──就是失败者。不以成败论英雄,那只是少数有识之士的想法,事实上一部二十五史从头到尾都是只凭成败论英雄,对成功者锦上添花,对失败者投井下石。 我们只要探讨一下皇帝词人李后主的历史。上述陈腐观念就会受到很大冲击,难以立足。 李后主是五代十国时南唐的国君虽不是江山一统的大皇帝,总不失为雄峙一方的…  相似文献   

12.
第1计:如何懂得“听人说话”是受别人欢迎的前提。 第2计:只有善于展示“真实的自己”,才能更加吸引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力。 第3计:初次交往的成败关键是适当的寒暄。 第4计:赢得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必须先做给别人看。 第5计:与人交往注意不要过于亲密,保持适当的距离,有助于友谊的持久。 第6计:微笑  相似文献   

13.
市场如战场,商战如兵战。“上兵伐谋”,现代商战越来越趋向于知识经济方面的角斗,这不仅是经营者之间智力的角斗,更是企业全体员工与竞争对手之间智力的斗争,因此说,人才应成为每个企业家最关注的因素我国历史上的刘邦、刘备堪称“求贤若渴”、“仁义之君”的典范。汉高祖刘邦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扶百姓,给馈晌,不断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后来的三国中,曹操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谓占了天时…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同志曾经精辟的指出:“领导者的责任,归纳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一切计划、决议、命令、指示等都属于出主意一类。使一切主意付诸实践,必须团结干部,推动他们去做,属于用干部一类”。这里讲的“出主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科学决策”。因此,  相似文献   

15.
古人是崇尚清廉为官的。历代忧国忧民者,不论“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都希望有清官廉吏治国理政,使得四海清晏.国泰民安。西安碑林中有一座官箴碑,官箴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碑文是明永乐年间理学大家曹瑞和天顺年间清官年富所作:碑是清道光四年时任陕西延绥道台颜伯焘倡议刻制的。  相似文献   

16.
第三计借刀杀人 “借刀杀人”是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即借别人之力,实现自己企图的一种谋略。此谋略在谍报战中的运用屡见不鲜,并可分为很多种情况。有的是在危急中为自保借刀杀人;有的是策反不成借刀杀之;有的是借故刀处置叛逃者;有的是为了本国的利益,设计谋借刀除去敌国贤能之士…… 凡实施“借刀杀人”之谋略者,其方法手段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第一,制造谣言。制造谣言是“借刀杀人”常用的手段之一。如刘邦通过设宴造谣离间项羽与谋臣范增的关系。项羽派间谍到刘邦那里,刘邦设宴招待,几句寒暄之后…  相似文献   

17.
夫子何贵     
近来读《论语》,有一段印象颇深。 太宰惊异于孔子的学问,就去问他的学生子贡:“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回答道:“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孔子听说后却不以为然。他回答说:“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贼,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相似文献   

18.
史继忠 《人大论坛》2010,(10):55-56
何腾蛟起用于明朝危难之时,历三朝,赤胆忠心,不屈不挠,鞠躬尽瘁,以社稷生民为重。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朝代分忠奸,他不愧为“南天一柱”,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永远是贵州人民的骄傲。  相似文献   

19.
小议讲真话     
某地政协日前召开议政会,以“听真话”为题,对当前少数干部弄虚作假的五种不良风气提出批评:一是眼睛向上,认为来自群众的真话对自己没有用而不愿听。二是喜欢高高在上,摆官架子,因脱离群众而听不到真话。三是主观片面,自以为是,根本听不进来自群众的真话。四是虚荣心太强,喜欢听阿谀奉承之言,不愿听来自群众的刺耳的真话。五是用“听真话”来装潢门面,“听真话”的调子喊得比谁都高,实际上言不由衷。人们对假冒伪劣商品深恶痛绝。其实,掩耳盗铃偏爱假话,欣欣然陶醉于自己或他人编造的虚幻“政绩”中,刚愎自用,我行我素,也…  相似文献   

20.
伸屈之间     
云溪子 《小康》2009,(10):76-77
有一支歌唱道:“卧是一张弓,站似一棵松。”此歌好像是什么功夫片的插曲,颇有气势。听这支歌,吾突发奇想:人若总直着像一棵松,或总屈着似一张弓,会怎么样呢?一次朋友聚会,吾将这个问题提了出来。一位老友遵从猿到人,进化了千万年,人方可直立行走。直立行走,人之所以为人也。倘若人总屈似一张弓,长此以往,还算人吗?与四足之物何异!然人直之时,无论立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