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是当前党和政府工作的基本目标。本文把“诗意地栖居”的哲学命题引入人居环境建设的最新理念,提出了诗意、和谐的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内容、目标、方法及措施。在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与诗意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和谐社会诗意的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模式为“艺术+科学”、“生态+文态”的模式。将人居环境的生态性、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美观性、人文情怀等内容,作为衡量诗意人居环境的主要指标,从而构建出一个充满诗意与和谐的人居环境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2.
现代技术与“诗意地栖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意地栖居”是人类的一种理想生存状态,在追逐该理想的过程中,人类经常困惑于现代技术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有人甚至认为正是现代技术的无所不入使人类远离“诗意地栖居”。“诗意栖居”的实现需要人类走出对象性思维,有节制地利用现代技术,把审美维度纳入到人类的建造活动中,即不要对自然促逼太紧,而是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相似文献   

3.
朱力 《求索》2008,(6):96-98
当代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绝非简单地是一个物质技术层面的问题,解决当下的环境危机还应包括社会文化的深层内容,需要从伦理观、美学趋向、实用价值和消费时尚等方面进行转换。而中国传统人居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将对于当代居住环境的设计,以及可持续伦理观的建构等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诗意地栖居”是人生存的一种理想状态,不仅反映了人对于安全和归属的本能愿望,更反映了人对于美、对于爱、对于和谐自由的一种精神渴求。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班集体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诗意栖居的环境,让他们接受健全的教育——知情意行统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几年来,我校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努力让班级成为可以诗意栖居的乐园,让学校成为学生理想风帆启航的港湾。  相似文献   

5.
《人大建设》2012,(6):49-49
著名的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的人生理想是读万誊书、行万里路、拜万人师、谋万家居。吴老说:“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他以这样的情怀安身立命、辛勤工作、行事为人。  相似文献   

6.
赵雪梅 《前沿》2008,(7):163-166
老子的“大巧若拙”一方面强调的是朴素自然的美,另一方面提倡生命原初的自在澄明,祛除机心和伪饰。同时,它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涉及到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人工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老子是斥人工而尚自然的。这种“拙”的生存哲学,影响了中国关于生命颐养的思考,在文明高度技术化、经济化的今天,建立在生态伦理基础之上的生态美学的愈演愈热之势,从追求天人合一和诗意栖居的目的论角度证明了它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7.
刘卫平 《前沿》2008,(9):78-81
苏州古典园林精妙绝伦,将建筑、山水、花木高度融合,化自然与人和谐统一,借助诗文绘画进行审美点化,创造出融多种意象群的“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既是诗意栖居的地方,又是隐逸文化的中心。本文试从造园立意的文字隐逸审美意象、建筑陈设隐逸文化审美意象、山水隐逸文化审美意象、植物隐逸文化审美意象分析入手阐述苏州古典园林中蕴涵的深厚的中国传统隐逸文化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8.
康庄 《求索》2010,(5):180-182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交叉衍生的学科,它以生态审美关系为出发点,讨论范及生态论存在观、四方游戏说、诗意地栖居、家园意识、场所意识以及生态批评等多个方面。生态美学不仅具备现代性特质,也与中国传统文化颇多暗合之处。本文以《庄子》文本为例,阐释其所韵发的场所意识、家园意识及人诗意地栖居等三方面的现代生态美学伦理。管中窥豹,望得一斑。《庄子》一书虽非生态学著作,但却以天道观人道,以自然论人事,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资源。其书充分关注自然界的生命性、秩序性、联系性等人类当下生存场所,力主回归人类最初的"至德之世"之本原,堪称生态人生之范本。  相似文献   

9.
诗意地栖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啬,到空气清闲,环境幽雅、品位不俗或独具特色的场所美食、购物、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日益成为时尚。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已不满足于外出“购买和享受”景观环境,开始注重营造生机盎然的居室院落或到那些依山傍水,有较高的绿化率、园林专家参与设计的住宅小区购房置业。由此,一道亮丽的都市风景线正渐渐“浮出水面”──“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10.
闽南沿海人居,特别是泉州城居,当汉末始置有“东安县”的建制以来,至中唐又迁置了“唐城”后,其城居东南面临海峡,便一直是其人居总体的最主要环境特性。而历史上的泉州人大多源自中原移民,中原传统的基本人居观是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入居泉州后基本沿袭这一人居传统观念思想。先是依“葵山”、傍“晋江”水的城居“东安县”(在现今南安丰州),后又依“泉山”(即清源山)、仍傍“晋江”水的再城居“唐城”(在现今泉州鲤城);而且,都是依北山、傍南水,在“北山”与“南水”之间择址营构城居,从而均得“坐北朝南”的传统人居的朝向要旨,只是东南面临台湾海峡,常年都有源于菲律宾群岛两侧而来的强“台风”的登陆侵袭,这在传统人居观看来,是应该有所考虑其所址的宜居性的。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与道家生态美学的契合与共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柏胜 《求索》2010,(1):180-182
道家生态美学是我国古典美学领域内的一个典型代表,它以老子的“道论”为基础,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竭力追求天、地、人所构成的整个宇宙系统的自然朴实与生态和谐。深受道家生态美学影响的沈从文,其审美观一直突出地表现为对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崇尚和追求。他的“皈依自然”和“供奉人性”的审美思想在其诸多作品中多有体现,特别是他的代表作《边城》以优美的人类生存图景给我们诗意言说了“道法自然”、“恒德不贷”、“上善若水”、“见素抱朴”等诸多道家生态美学理念,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未来美好生态图景的凝眸和憧憬,为我们解决当前世界生态危机、构建和谐社会勾勒了美好蓝图,提供了宝贵的生态启迪和拯救理路。  相似文献   

12.
“道说”———本质的语言乃是存在之家,体现了海德格尔语言观的最大特色,即从存在论和世界观的角度揭示语言与存在的本质联系,进而为确立人与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奠定了崭新的基础;海氏指出,生活在“思想贫乏”时代的当代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并通过“倾听”自然这个“神圣者”的“道说”而进入精神之家园。  相似文献   

13.
编者按     
《创造》2016,(6)
正诗意的栖居,自古以来是人类对于美好家园的梦想。在工业文明狂飙突进的现代社会,在13亿中国人义无反顾走向城镇化的当下,如何留住日益奢侈的诗意?如何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一个不得不面对、不得不破解的难题。当前我国已经有超过半数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加快改善人居环境,建设更加健康、宜居、公平的城市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4.
《时事资料手册》2005,(1):106-106
2004年12月27日.建设部公布了2004年“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名单。这两个奖项设立于2000年,“中国人居环境奖”综合反映城市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的总体成就,表彰对象是城市人民政府;“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反映获奖者在改善人居环境工作的某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一位诗人曾写道:人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大地。有一位哲学家注解:诗意地栖居,才是人类永久的企盼。  相似文献   

16.
郭京红 《求索》2014,(7):69-73
在探索艺术本质的过程中,海怨格尔的“现象学解释论”和斯潘诺斯的“新解释学”部试图还啄世界的“本真”,并借助诗与哲学诗论加以阐述。两者虽然对“本真”、“尺度”、“历史性”和“本体论”等慨念加以探讨,但其蕴含内容与实现方式却大为不同。通过对海怨格尔和斯潘诺斯诗学观的比较,可以进一步理解后现代主义时期从现象学解释理论到艺术本体论的文艺转化过程,从而实现由“诗意地栖居”到“永恒的共时”的诗歌意境。  相似文献   

17.
劳动,就是体能和脑能的付出,是人类伟大而且无与伦比的美善之举。因为劳动,人类才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成为名副其实的万物之灵。所以,一个世界性的节日,庄严地以“劳动”命名。  相似文献   

18.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任老走了!但是他留下的“丹心”,不仅将会载入“汗青”,而且将留传后世。任老是第一位真正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周密地、系统地、创造性地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学术大师。自古至今,研究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学者、文人、骚客成千上万,但是,符合上述五个“形容词”的大师级的学者,恐怕就只有任老。  相似文献   

19.
城市环境是一座城市非常重要的竞争力和生产力。近年来,为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湖北省黄石市在管理理念上由以“堵”为主向以“疏”为主转变,城市基础设施条件不断优化,市容环境卫生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市容面貌有了显著改善。黄石市在生态人居建设创新管理机制方面的有益探索与实践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吕云 《当代广西》2006,(1):40-41
南宁,广西的首府,总会给世界带来一份惊喜。无论是每年一度的中国一东盟博览会,还是2005年11月举行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南宁国际会议暨2005南宁国际人居展,美丽而富有壮乡气息的南宁总能吸引住八方宾客的目光。用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安娜博士的话来说,生活居住在南宁是一种幸福。如今在南宁,诗意般地栖居不再遥不可及。而在不久的将来,集中国绿城、美食天堂、购物中心和旅游胜地于一体的南宁将向人们展示更多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