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一走进湖北省当阳市陈场中学就让人耳目一新:教室窗明几净,校园清洁爽目,橱窗内作品异彩纷呈,师生个个精神饱满、文质彬彬。如此优雅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校风是学校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尤其得益于他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首,和谐育人,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突出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地位。该校在建立德育保障机制、开展德育活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德育科学研究诸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2.
一、新时期学校德育面临的困境 1.重智轻德现象依然存在 在各级文件和会议上,都强调学校务必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但在实践中,德育首要地位被大大弱化。德育已不再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归宿,而是学校诸多工作中的一项工作,德育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微弱,甚至只能成为学校教育这个百花同中的点缀。“学校质量”就是“考学成绩”,这才是学校的生命。  相似文献   

3.
当前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及德育方法单一的现象依然存在。表现在学校缺乏与素质教育相配套的综合评价体系,考试分数仍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德育内容脱离社会生活,学科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时有脱节,工作创新跟不上时代步伐,不能抓住学生的聚焦点,引不起学生共鸣,使学生难以信服,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德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与现代德育文化环境是一脉相承的,古代德育文化环境的优秀成分能为现代德育文化环境提供一定借鉴和启示。古代德育教育重视家庭、学校、社会共育的文化环境、以礼乐教化人、将人视为根本等,而且营造了一种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现代德育教育的文化环境是开放的,受媒体影响较大,重点在学校教育,并受个体选择和理性主义的文化环境影响。在现代德育文化环境背景下应对古代德育文化环境有选择地进行继承和创新,继承古代家庭、学校和社会共育的思想,营造积极健康的传媒环境,营造情感熏陶和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与现代德育文化环境是一脉相承的,古代德育文化环境的优秀成分能为现代德育文化环境提供一定借鉴和启示。古代德育教育重视家庭、学校、社会共育的文化环境、以礼乐教化人、将人视为根本等,而且营造了一种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现代德育教育的文化环境是开放的,受媒体影响较大,重点在学校教育,并受个体选择和理性主义的文化环境影响。在现代德育文化环境背景下应对古代德育文化环境有选择地进行继承和创新,继承古代家庭、学校和社会共育的思想,营造积极健康的传媒环境,营造情感熏陶和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高校德育环境日益复杂.作为高校德育对象的大学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给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德育人人有责,而提高教师素质则是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关键。一、教师在高校德育中的地位及其意义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它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性质和办学方向.对学校其他教育起着定向、驱动和保障的作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形成品德,道德目的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大学阶段正值青年学生思想、知识、心理等方面日趋成熟,对人际关系的感受力日益增强的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  相似文献   

7.
德育是学校的首要工作,以德育人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白云路小学以“细节德育”研究为突破口,以讲求“三性”(针对性、差异性、实效性)为原则,从“谋划细节、实施细节、反思细节”三方面开展德育工作,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呈现生机勃勃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8.
余峰 《新湘评论》2004,(3):54-54
要加强德育的实效性、导向性和穿透力,各级各类学校要突出德育的核心地位,注重“三性”。  相似文献   

9.
如今,青少年学生各类问题不断出现,暴力犯罪案例也不时见诸新闻媒体,德育面临严重的挑战。学校德育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度以来,德育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迷失了方向,失去了重心。立德树人是中小学重要的教育任务,抓好学校德育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作为承担培育人才重任的学校要在德育大舞台上充当主角,找回迷惘的德育。  相似文献   

10.
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说营造环境氛围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前提,那么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则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因为学科教学始终是中学特别是高中阶段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学科德育在中学德育新格局中的应有作用,坚定学生的理想与信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姜堰市三水学校是一所地处城郊结合部、由多个学校合并组建而成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合并之初,教职工因育人价值追求、教育方式方法上存在差异.导致学校德育工作存在“少数人干、多数人看、个别人暗地里捣蛋”的状况。面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乱相”,我们将“全员德育”工作模式作为打造学校德育特色的主攻方向,形成了“人人参与德育、处处进行教育、事事渗透德育”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2.
捧着本刊今年第一期杂志,许多读者立即向我们来电来信,称赞《小学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像“及时雨”,犹如“雪中送炭”,解决了学校及教师在推进德育课程改革中的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困惑。令他们爱不释手,有的学校立即组织教师学习讨论。有的学校向我们求购这期杂志发给教师作为培训资料。其实,我们只是“抛砖引玉”,能够收到这样的效果,在我们受到极大鼓舞的同时,也引起了许多反思。当前,新课改正在全面铺开,在理论和实践中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我们在苦苦地思索应当如何为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当好向导,解惑答疑,提供优质服务,在此,恳请广大读者为我们出谋划策。这里,我们选择了几篇讨论《小学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课题的文章,以便更深入地研究和实施小学德育课程的改革。[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建立德育教育的规范化体系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于1995年9月组成《贵州商专德育工作实施方案》课题组。课题组在总结学校多年来德育工作成绩的基础上,遵循大专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拟定了《贵州商专德育工作实施方案》,并经党委批准实施,使德育工作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同时根据方案要求,学校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各系、部党总支书记,学生处、德育教研室、业余党校负责人为成员的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拓宽德育主渠道,寻找德育新载体贵…  相似文献   

14.
德育一贯以来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大学教授金开诚博导说,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规律之一就是德智兼修.即德育和智育必须要一块儿修,一块儿提高。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所长王殿卿教授指出,没有德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德育的本质是由学校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因此.每一类教育都是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肩负着育人的特定功能。正是各类教育在本质上的不同质的规定性,决定着德育也应各具特色、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5.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长期工作。对任何学校来说,要扎扎实实地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固步自封,一成不变地奉行一个僵化的德育模式是不现实的,必须走出校门,学习、借鉴国内外同行们的成功经验。但我们发现不少学校在移植非本地德育经验时,缺乏系统全面的思考,来者不拒,生搬硬套,盲目接受,造成了德育工作的实效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在:在德育认知上,对德育新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刻,缺乏时代性及地域性的认识;在德育实施中,对本地、本校德育资源认识和开发利用不到位,学校德育工作简单化、程式化。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青海大学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个方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学校各项事业得到了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7.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抓好德育,既是全社会的任务,更是学校开创学校工作新局面,创造新成果,进行优质高效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正是鉴于以上认识,汉川二中克难奋进,在构建和谐校园、唱好主旋律上真抓实干,注重实效,不断创新,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相似文献   

18.
谈谈德育接受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校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中,有一种主导成分的教育,这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德育。德育是完整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教育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重要方面。德育是一个教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受教育者将社会思想品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品德意识(志)和外化为自身的品德行为(习惯),实现知行合一的客观结果就是德育接受。德育接受客观上反映了德育工作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德育工作的实质内容,因而它在德育工作实践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德育接受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德育接受的过程性学生良…  相似文献   

19.
学校的德育管理,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校育人的独特功能,有效地保证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更好地发挥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向作用。任何事都有自身的规律,学校德育管理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新特点,在实践中总结新经验,归纳新思路,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合本校发展规律的德育管理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新的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担负着更为艰巨的历史使命。如何使德育教学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摆在我们德育工作者面前的突出问题。笔者根据这几年来的德育教学经验,以及与大学生的普遍接触和深入了解,发现大学德育教学与学生发展存在着“反差”;开放的社会环境与学校德育相对封闭性存在着“反差”;学校的正面教育与社会的负面影响存在着“反差”;改革的社会现实与学校传统的德育内容及方法存在着“反差”;学校全面发展的目标与家长的单一要求也存在着“反差”等。针对这些困惑和反差,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