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军事干涉仍然是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特色。冷战结束后 ,美国开始重新界定其国家利益 ,美国军事干涉的出发点就是为了维护和实现其所谓的国家利益 ,美国实施的所谓人道主义军事干涉也是以其本国的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  相似文献   

2.
民族主义既是一种思潮 ,也是一场运动 ,冷战结束后 ,此起彼伏的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席卷全球 ,成为影响当今国际形势安全与稳定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围绕着有关民族主义的几个焦点问题 ,从新的视角进行了分析。这些问题包括民族主义的定义 ,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兴起的原因 ,特别是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对国际政治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兴起根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主义既是一种思潮,也是一场运动。冷战结束后,此起彼伏的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席卷全球,成为影响当今国际形势安全与稳定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兴起的原因,从国际体系层次来看,是冷战格局的解体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体系的负面影响;从国家层次来看,是有关国家民族政策的失误、历史遗留问题的后遗症和外部势力介入造成的不良后果;个人层次的原因是以个人认同为基础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发生了不利于国家稳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美国克林顿政府外交政策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适应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美国对其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克林顿政府(1993年-2000年)所推行的“参与和扩展战略”是这一调整的集中体现,其主要内容是一个目标--全球独霸;两洋战略-欧亚并重;三大支柱--经济安全、军事优势和“全球民主化”,以及“塑造-反应-准备”三位一体的战略构想等.认真剖析克林顿政府的对外政策,对于展望21世纪初布什新政府的外交政策走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受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和我国民族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各种问题的影响,我国民族关系在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本文拟通过简要介绍冷战结束前后的世界民族主义浪潮,分析我国民族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后,"软实力"在各国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并逐步成为21世纪国家实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我国发展软实力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是:各国都在打造软实力,我国软实力发展现状相对薄弱,特别是面临美国软霸权的挑战。为此应该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创新,塑造具有世界意义的民族价值观,以使我国真正成为一个有实力的大国。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西方情报机构迅速调整其战略和目标,强调信息技术的运用在情报和反情报上的价值,并借此完成情报功能和手段的转型.美国凭借其科技和信息优势,在全球范围内主导情报冷战的部署和实施.冷战时代,中国一直是西方情报机构预警的对象,目前又成为西方挑起的这场新冷战的重要目标之一.可以预见,中国在新世纪面临的信息和情报安全环境不容乐观,中国信息和情报系统将担负全线防守和出击的双重重任.  相似文献   

8.
吕建文 《工会论坛》2008,14(1):144-145
冷战后,世界民族主义再度高涨并表现出新的特点,成为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冷战后的民族主义呈现出内容上的全面性、层次上的多样性、范围上的全球性以及发展趋势的复杂性等新特点。研究这些特点,对深刻认识冷战后的世界民族主义乃至国际政治的新变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国会日益成为掌握美国对外政策的"锚"和"舵",是影响中国台湾问题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研究美国国会,有助于深入理解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开展国会外交,有助于促进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冷战思维”与冷战后美国的对华政策李寿源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发展总体趋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其原因之一是:在国际关系中,坚持冷战思维,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倾向不仅没有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失,相反还有所发展,增加了国际局势的动荡和不稳定因素。这是...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战略和对外政策受其战略文化的指引,它同中国的安全关系受其民族文化和外交哲学的影响。俄罗斯在其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的选择上,常常受到大西洋主义、欧亚主义和斯拉夫主义等思潮的影响,这些思潮成为指导俄罗斯对外战略选择的重要哲学理念。冷战结束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摇摆和波动之后,相对折中的欧亚主义在俄罗斯政府的对外战略指导思想中占据优势地位,俄政府开始把中国作为一个对俄罗斯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对待,强调同中国的安全合作,这对俄中双方带来了共同的安全利益。  相似文献   

12.
杨闯 《外交评论》2004,(4):22-29
本文主要论述外交决策理论的内涵、冷战后亟待解决的国际秩序论和中国应该选择和平发展安全合作的外交战略。文章认为,外交决策理论应回答世界格局、世界主要矛盾、国家定位与国家核心利益等问题。冷战后世界向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冷战后世界两大主题没有变,但和平与发展的内容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南北关系问题。中国的周边环境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中国的国家定位应为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台湾问题都属中国的核心利益。当前应建设中国关于国际秩序的理论和中国外交战略理论。中国的外交战略宜提出“和平、安全、发展、合作”为好。  相似文献   

13.
冷战后蒙古基于国家利益考虑,确立了多元、平衡的外交政策。其中,与俄中两国的关系、与"第三邻国"的关系以及与多边国际机制的关系构成了蒙古外交格局的三个不同层次,即与俄中两大邻国保持"等距离"关系是其外交格局的基础;与"第三邻国"发展双边关系,确立外交格局的"多支点";参与各层次的国际机制,谋求安全和经济利益的"再保障"。蒙古的多元、平衡外交对地区格局的影响较为复杂,这是中国周边外交需要加以考虑的。  相似文献   

14.
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外交思想及政策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和强烈的进攻性。冷战后,新保守主义者仍然固守冷战思维,鼓吹“中国威胁论”,主张对华奉行强硬的“遏制政策”。他们通过参与政治实践;操纵媒体、引导舆论;控制国会、影响立法等手段影响政府的对华政策,使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具有明显的新保守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5.
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虽然美国赢得了最初的军事上的胜利,但是四年过去了,布什政府在伊拉克问题上陷入一种"撤不得、留不得、打不赢"的尴尬境地。美国之所以在伊拉克陷入困境,主要是由于布什政府在国家安全战略和对伊拉克占领政策的制定、执行方面出现了偏差。为了应付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双层压力,在过去几年中,布什政府不得不不断调整其对伊拉克和中东地区的政策,改组其外交决策团队,排除新保守主义分子,逐渐向现实主义回归,但却始终未能稳定伊拉克的局势。伊拉克战争已经并将继续对美国、中东格局和世界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根据上海公共租界职员郭泰纳夫的两部代表作,利用中华民族对立面的观察角度,对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和演变作了初步的追溯,认为从19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上海租界制度的扩展,首先在中国官员、绅商中萌发出了公开的不满情绪,并不可阻遏的日益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政府向巴黎和会提出的《希望条件说帖》,第一次锋芒直指外人在华特权,得到了普遍的拥护;此后,国共两党均成为民族主义的热情鼓动者,并迅速获得了最广泛的民意支持;1925年的五卅运动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自信。中国共产党的反帝纲领,道出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心声。  相似文献   

17.
里根政府的对外政策具有浓厚的保守主义色彩,其第三世界政策是新、老保守主义共同作用的产物。在保守主义内部,围绕“里根主义”和人权外交,传统保守主义与新保守主义既有共识,也有分歧。在里根的主导下,两股保守主义政策形成某种整合。虽然时过境迁,小布什政府的保守主义对外政策不是对里根时代的简单复制,但里根政府却为冷战后的美国留下了一笔外交遗产,这笔遗产对后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政策已经产生,并可能继续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冷战时代虽然以美苏为首的北约和华约形成一种全面对抗的态势,但从研究国际关系的角度看,世界却是相对稳定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世界进入后冷战时代,在这样一个大战不犯,小战不断的时代背景下,全球冲突主要集中在三大高危地带,即苏联解体后产生的破碎地带、伊斯兰弧带以及南亚次大陆热点群。国际安全新的冲突源的形成,国际安全格局的变动分化,使中国在外交和安全上面临复杂挑战。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世界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日趋明显,但美国单边主义对多极世界的发展形成挑战。伊拉克战争后,由于受自身力量的限制和国际反恐合作的需要,美国外交政策发生变化。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两个大国对国际社会的稳定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