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3 毫秒
1.
见义勇为既是道德问题,也是法律问题。进行见义勇为立法的社会呼声很大,而见义勇为立法涉及到道德的法律化问题,见义勇为立法发挥道德和法律的互动作用。本文从道德的法律化问题对见义勇为立法进行了法理探讨。  相似文献   

2.
见义勇为作为道德标准倍受推崇,将其法律化呼声日高;见义勇为立法具有重要的社会安全价值和权利保障价值,本文所述试从见义勇为概念辨识;见义勇为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及无因管理的异同;现有见义勇为法律规范的得失等方面进行研讨,强调统一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期解决见义勇为的法律机制问题,更好的实现见义勇为的社会保障价值,并有效保障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刑事法律与道德的一般关系出发,阐述了刑事司法中法律评价与道德评价的关系,认为道德评价对司法人员的法律评价存在着一定的影响;文章分析了刑事司法中的法律评价与道德评价冲突的原因和方式,认为刑事法律评价与道德评价的冲突实质上是法律文化与道德文化的冲突,这种冲突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有三种不同的表现方式;文章同时分析了司法实践中对于刑事法律评价与道德评价冲突的二种不同的协调方式及其利弊。  相似文献   

4.
见义勇为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属于道德范围。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见义勇为这一行为开始与法律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不仅仅是在道德范畴探讨。见义勇为在本质上是道德问题,然而我们应该对见义勇为的行为进行一定的奖励和补偿。  相似文献   

5.
见义勇为行为是道德行为,见义勇为应当是道德调整的范畴。将见义勇为加以法律规制,使道德行为法律化,也就是通过法律来确认、保障见义勇为的行为,使见义勇为者的付出得到应有的补偿和奖励,消除见义勇为者的后顾之忧,从而促使见义勇为行为的推广。在此,有必要对见义勇为的行为性质及对应的补救措施进行一番探讨。本文将见义勇为行为性质界定为行政法意义上的见义勇为行为和民法意义上的见义勇为行为,并对其各自的概念、权限及行为后果补救措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见义勇为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属于道德范围。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见义勇为这一行为开始与法律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不仅仅是在道德范畴探讨。见义勇为在本质上是道德问题,然而我们应该对见义勇为的行为进行一定的奖励和补偿。  相似文献   

7.
时至今日,在我国还没有正式成立一部完整的关于见义勇为的法律。而地方性法律中多数也没能从见义勇为"涉及人"的角度对施救人从协助、救助、确认、赔偿等方面成立义务和责任的相关规定。我国法律上有必要通过立法来确认"见义勇为"事件中涉及人应有的法律义务,以更好地保障见义勇为行为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8.
虽然在国家立法层面并无鼓励奖赏见义勇为人的相关规定,但是见义勇为作为一种善行,一直广受推崇,地方性法规对于见义勇为的保护力度也远高出国家立法。本文从见义勇为行为的法律评价、见危不救单独入罪造成法律中间形态的空缺等方面进行论述,阐述了从几个方面对见危不救入罪的严格限制。  相似文献   

9.
"见义勇为"现象在当今社会频繁发生,见义勇为者的精神也广为人们所传颂。然而,见义勇为者维护他人利益的同时,却常常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见义勇为者的利益应该由谁来保护,如何保护?本文从见义勇为行为的概念、法律性质以及法律适用等方面进行分析,从民法层面探究有效保护见义勇为者利益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见义勇为自古就为道德和法律所倡导,但如今,这一传统美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见义不为现象的发生有其原因。见义不为是否入法也值得商榷。见义勇为行为在民法上虽然具有无因管理的属性,但仅用无因管理制度规制见义勇为是不完全恰当的。本文在对道德和法律存在的灰色地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行政法、民法以及道德和法律的互补,提出对见义不为相应的解决方法,希望可以为今后的相关立法与司法解释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王奥 《法制与社会》2011,(34):271-271
见义勇为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为见义勇为立法是将道德问题法律化,符合法律的价值取向,同时又要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问题区别对待,为见义勇为的立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论市场经济下道德评价与法律评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法律评价与道德评价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对于促使社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将发挥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见义勇为是人类社会的高尚义举,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赞赏,见义勇为者理应受到社会的保护。但是,现实生活中“英雄流血又流泪”的尴尬局面却屡见不鲜,见义勇为者或受伤无钱医,或家庭生活困难没人管,或因受益者不作证,不仅见义勇为行为得不到认定,还受到刑事处罚和民事赔偿的困扰,自身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对于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保障,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完善相应的机制问题,往往忽略了现行法律的明确规定。一、正确理解见义勇为的法律概念是救济见义勇为者的前提什么是见义勇为?我国现行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  相似文献   

14.
审理见义勇为案件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见义勇为行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在称道英雄勇斗歹徒、抢险救灾的同时,对英雄事后的悲凉却又感到无奈和迷惘,他们保护了他人的利益,自己受到的伤害却得不到应有的补偿。鉴于我国法律目前无十分明确的解决办法,笔者试从见义勇为的界定,审理见义勇为案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在审判实践中对见义勇为的救济原则等方面加以探讨,以对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予以合理保护。一、见义勇为的界定目前社会上对见义勇为的界定。见义勇为,《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是,看到合乎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我国法律目前对见义勇为尚无明文规定。为适应…  相似文献   

15.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至今一直都有关于见义勇为行为的记载和理论论述.我国现有法律体系主要是地方性法规、规章对见义勇为者的权益保障做出了一些有效性规定,但尚无全国性统一立法.参照我国各地有关见义勇为者法律救济制度的规定,借鉴美国相关制度立法的经验,本文对我国见义勇为法律救济制度体系的完善提出了建议.另外,本文又论及了在保护见义勇为者合法权益的过程中见义勇为人所应为的义务以及笔者联想到的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过程中德与法相护相融共促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6.
见义勇为在司法实践中,一般都以适用无因管理的规定作为普遍的处理方式。然这种处理方式已经带来了诸多问题,甚至造成道德滑坡的消极影响。本文将从《家有儿女》中的一个故事出发探究见义勇为者的赔偿责任认定问题,力求在道德要求和法律原则的价值权衡中找一个合适的支点。  相似文献   

17.
刘灿婷 《法制与社会》2013,(18):194-195
随着公民道德建设程度的不断加深,涌现出大批存在于我们身边的道德模范。从我国道德现状入手,分析当前道德模范常态化建设的必要性,通过人们道德境界的提升,鼓励更多的人们"见义勇为",实现道德模范常态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法律与生活:"小悦悦事件"带给社会的道德冲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10月23日,广东省总工会在佛山举行全省职工"倡导见义勇为弘扬传统美德"论坛暨承诺行动启动仪式,提出将为见义勇为职工提供免费法律援助。  相似文献   

19.
李克杰 《法治研究》2013,(6):90-100
公民救助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法律概念。它与见义勇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无因管理、志愿服务等现有法律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有明显的差别。厘定公民救助的内涵,明确其基本构成要素,准确理解和把握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有助于统一认识,形成共识,为进一步健全完善公民救助法律保护提供理论支撑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0.
见义勇为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人们呼吁进行立法以保护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见义勇为立法属道德法律化范畴,符合法的价值追求,同时又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和无因管理制度有相互交叉又有显著区别,因此,为见义勇为立法势在必行。从见义勇为的性质看,将见义勇为纳入社会优抚法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