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尚英 《求索》2014,(1):168-174
经过梳理20世纪疑古派关于《春秋》经性质,三传真伪、作者与成书时代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可见其击中了很多传统说法的漏洞、总结了《春秋》辨伪史,但对《春秋》经传多方面的价值认识不足、对传统《春秋》学没有做出全面正确的分析评价,可谓得失相参。在此基础上,揭示了疑古派的研究对20世纪《春秋》学的巨大影响,即内容上使《春秋》性质,三传作者、成书时代等问题成了热点问题,开创了《春秋》学史以及关于《春秋》经传历史文化、文学、思想、语言文字等多方面的研究;思维方式上一方面终结今古文之争,破除了迷信与权威,另一方面则形成了轻疑的学术风气。  相似文献   

2.
张尚英  ;舒大刚 《求索》2007,(7):199-203
宋代《春秋》学文献数量众多反映了宋代《春秋》学的繁荣及其在整个《春秋》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种类分布则展现了宋代《春秋》学讲求会通,注重义理、疑古惑经以及开拓创新的时代特色;时间分布、地域分布则分别展示了宋代《春秋》学发展的阶段性、地域不平衡性,共同揭示了其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四库全书》所收浙江鲍士恭家藏本《豫章文集》卷十六《附录下》载有《答罗仲素书》一文,此乃胡安国佚信。罗从彦致信应在靖康元年,胡安国回信则在绍兴二年至绍兴五年之间。罗从彦于绍兴二年以特科授博罗县主簿,卒于绍兴五年殆无可疑,毛念恃疑罗从彦"享非六十四也",甚非。此佚信不仅是证实胡安国与罗从彦存在着学术交往的唯一文献材料,而且佚信内容颇可与《胡氏春秋传》相印证,对研究胡安国其人其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佚信所举"圣笔诛乱臣讨贼子"系列事例,《胡氏春秋传》皆有详细论说。  相似文献   

4.
郭友亮 《求索》2007,(12):223-225
北宋庆历以来的疑古惑经思潮,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场巨大的思想变革运动,它突破了传统经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和束缚,敢于对传统经典进行大胆怀疑和抨击。在宋儒疑古惑经过程中,《春秋》学受到了高度重视,他们把宋代的时代命运同《春秋》本身所具有的政治社会功能历史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春秋》的经世作用,使其成为宋代的一门显学。  相似文献   

5.
杨树达先生曾推尊皮锡瑞云:"乡先辈善化皮鹿门先生,博闻强记,经学湛深,为吾湘二百年来所仅见",其今文《尚书》学为晚清学术之瑰宝,皮氏融合各种辑本,全面疏证《尚书大传》,明定条例,还原汉代《书》经。清代今文《尚书》学之研究,至皮氏达峰顶,为后人讨论两汉经学、思想发展,奠定了详审健全的资料库。然因晚清今文经学之主流在于阐发《春秋公羊》,皮氏于《书》又未能再发新义,加之其时学术出现新方法新材料,皮氏未能逮之,故其今文《书》学日渐式微,后继乏人。  相似文献   

6.
1909年8月,白鸟库吉提出"尧舜抹杀论";1921年3月至1922年2月间,内藤湖南响应白鸟而提出"加上原则".1923年5月,顾颉刚发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古史辨运动鸣锣开场.两国疑古史学有何关联?古史辩运动中是否有日本元素?有关此事的争鸣直至目前尚未定论.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我们拟对这一时期的中日两国疑古史学的内在关联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7.
艾智科 《求索》2010,(3):229-229
勃兴于宋代的经典辨疑思潮,是“经学变古”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这个问题不仅是研究宋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对于研究明清乃至当代学术思想也极具意义。近年来,陆续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问世,如叶国良《宋人疑经改经考》、杨新勋《宋代疑经研究》等。这些著作虽然均具相当的学术价值,但以学术思想发展演变视阈进行研究的着墨不多。  相似文献   

8.
文廷海 《求索》2015,(2):144-148
柯劭忞致力于《春秋谷梁传》的注解,既有以经学救世的需要,也有对晚清公羊学兴盛局面的批评及对前人《春秋谷梁传》注释的超越等原因。其提出应重视汉代刘向及郑玄的谷梁学成果、以"九旨"为《春秋谷梁传》的纲领、《春秋》有笔削大义、注解《春秋谷梁传》要会通三传等主张。在注解《春秋谷梁传》中,形成训传语之据、证文字之讹、证说解之讹、通传文之义例、以史实说经和反对尚谶纬异说等特色。因此,柯劭忞的《春秋谷梁传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9.
赵良宇 《求索》2010,(2):207-209
明代学者受宋元以来的疑古辨伪之风的影响,疑古辨伪的学术研究在方法和理论上颇有创见。明代学者在总结前人疑古辨伪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应从作伪者的生活环境、所处时代、学术思想的脉络、同时或前后的时代状况及其在书中遗留的痕迹、文字、文体的变化等多视角来辨识伪书,系统地归纳和总结了辨伪学理论与方法,促使辨伪学走向成熟。在疑古辨伪实践上,明代学者宋濂、胡应麟、梅蔫等通考群书真伪、综合性地辨识古籍,或专著一书辨一部伪书,成绩都较为显著。他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辨别古书真伪的宝贵经验并对当时的疑古辨伪之风超过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理论和实践上为清代及近代疑古辨伪学术研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芳 《传承》2009,(8):120-121
桂林《元佑党籍》磨崖为各代所重,"人争拓之"。历八百春秋,仍高悬崖壁,字迹清晰,书韵别具。《元佑党籍》碑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为后人研究宋史尤其是宋代党争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材料。  相似文献   

11.
唐代刘知幾的《史通》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专著。《史通》辨明史学源流,援经入史,阐明经史之异趣,史学最终从经学中挣脱出来成为一门与经学并立的学科。然而到了宋代,随着经学独大的学术格局再次确立,《史通》"援经入史"、"疑古惑经"等壮大史学谱系的努力受到宋人的普遍诟病,《史通》一书也遭到宋人的普遍排斥,一度归于沉寂。《史通》在宋代的沉寂与宋代经史之间的博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文廷海  丁光泮 《求索》2008,(7):226-229
苏辙在集解《春秋》时,从思想史的角度对《春秋》的思想进行解读。政治思想,首先从“尊王命”、“正周班”、“尊王官”、“尊王人”、“王者无敌”、“天子无出”、“天子不会”第一次对《春秋》“尊王”之义进行全面的解说,这是苏辙《春秋集解》的重要贡献。此外,夷夏之防、“轻刑慎杀”等政治思想,也阐发新的见解。伦理思想,以“隆君父”为说,强调《春秋》的政治教化意义和“诛心”的作用。史学思想,说经以《左传》史实为本,标举《春秋》“书实”的思想,对春秋时代作“通变”性的历史考察,灌注了自觉的史学意识。苏辙《春秋集解》阐发思想内容丰富,对当时“以意说经”的《春秋》学风有所矫正。  相似文献   

13.
文廷海  谭锐 《求索》2012,(4):97-100
原始史书《鲁春秋》为孔子的改造提供了思想基础和体例基础。孔子对《春秋》的改造,赋予《春秋》思想诠释的多义和开放性,造就《春秋》性质的不同。在经学家的视野中,因《春秋》对政治的影响,以及文本的义理诠释传统,因而属于经学;而在史学家的视野中,《春秋》是一种史学体裁的起源,甚至成为一种史料。历代多数学者主张《春秋》包含经学与史学属性,二者不可截然分梳,故《春秋》具有"义经而体史"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五经     
<正>《五经》是儒家五部经典著作,即《诗》、《书》、《礼》、《易》、《春秋》的合成。《诗》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为孔子编定,但后人认为不可信。《书》即《书经》(又称《尚书》),  相似文献   

15.
近读张国光同志《湖北通山李自成墓非伪托辨》(载《求索》一九八二年第一期)之后,有如下意见,提出与张同志商榷。 一、李自成死于九宫山说不可信。李自成死于九宫山说是无法验证的传闻,所谓李自成“兵尽力穷,走死九宫山”仅仅是明清双方当事者图功谎报之词。清阿济格奏报为摄政王多尔衮所斥;南明何腾蛟奏报为御史郭维经、唐王朱聿键所疑。他们后  相似文献   

16.
文廷海  谭锐 《求索》2010,(3):217-219
东汉《春秋》三传传授方式各异,《公羊传》的颜、严二家通过博士官学、家族私授和独立研修等方式;《左传》通过家族私授、独立研习;《穀梁传》则无专家之学,传业讲习者少。为争取统治者的重用,《春秋》三传间爆发了光武帝云台《左传》立博士之争、汉章帝白虎观会议经今古文学之争、汉灵帝何休与郑玄《春秋》三传长短之争。因此,东汉《春秋》学体现出《春秋》三传的兴衰与官方的重视相联系、《春秋》学受时代学术影响而谶纬化明显、《春秋》学章句逐渐趋于简省、《春秋》学对后世影响大等四个特点。  相似文献   

17.
李娜 《传承》2008,(11):37-39
西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美人,居"四大美人"之首,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沾西施的光,就连西施的同乡丑女也同样出了名。《庄子·天运篇》:"西施病心而颦,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这就是"东施效颦"的故事。关于西施的身世,至战国后期的"地方志始祖"《越绝书》一书才开始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春秋末年,她是越地苎萝江畔(浙江诸暨南)一个纯洁、天真的浣纱女子,因为天生丽质,越王勾  相似文献   

18.
《春秋》褒善贬恶的发生,源于周人道德理性的觉醒。周公制礼作乐,继承并突破了殷人对天命鬼神的迷信,将"敬德"观念融入宗教性的礼乐之中,开启了礼乐的人文化、道德化发展路向。到了春秋时期,诸子百家纵横驰骋自我的主体意识与理性思维,孔子修《春秋》而褒善贬恶正是此理性精神的产物。《春秋》褒善贬恶所依据的礼乐伦常上承天道、下治人情,一方面将西周时期与王朝"天命"相联系的集体和外在的"德",转化为与天地万物内在秩序(天道)相联系的个人和内在的"德"(人道),更加彻底地祛除了礼乐之中的宗教性因素;另一方面以个人的自主思想"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确立了中国史学褒善贬恶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9.
《尚书》,是我国传统历史文化最主要的经典和源头。尚,上也,书,史书也,是指上古史官书于竹帛简册的政事记载,故《尚书》即上古之史书。秦汉以前只称《书》,汉文帝刘恒以后尊称为《尚书》。其内容是自上古原始氏族社会的唐尧虞舜时期,下至春秋时的秦穆公时期,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流传到今天的《尚书》,是以西汉大儒伏生所传《今文尚  相似文献   

20.
<正> 一、“黄陂古属黄国”辨由刘昌绪修、徐瀛纂的《〔同治〕黄陂县志》(十六卷附图一张,清同治十年〔1871〕刻本):“〔黄陂〕春秋隶黄国”,柯昌泗《今县释名》、张群《湖北县改概况》,《考察黄陂县各种概况及整理意见书》(县长丁铮域,1934年2月)等等,都有类似的说法。此之前的明嘉靖《黄陂县志》(十五卷,清杨延蕴纂修),没有去翻捡(嘉靖志湖北省图书馆有抄本、康熙志黄陂县志办公室已买回胶卷)。黄陂县志办公室的编纂者,坚持以同治志为准,今特辨于下。古黄国,即周封之封国。《春秋》桓公八年(前704)《左传》云:“八年……夏,楚子〔楚武王熊通)合诸侯于沈鹿〔今钟祥县东六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