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张爱玲的作品充分体现女性的自觉意识,女性是一个被塑造、被言说的性别群体.在<花凋>中,女性相对于男性而言,是一个被塑造、被驯服的社会性别,拥有更为狭窄而封闭的生存空间,在她们身上体现着"歇斯底里"的生存焦虑;女性身体只是女性魅力的展台和男性欲望的载体.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大众传媒塑造的女性形象中,中年女性被塑造为"贤妻良母"的刻板形象。中年女性的刻板印象来源于传统和现实两个维度、年龄和性别的双重挤压,由女性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评价综合塑造而成,其根本在于女性的身份角色和行为规范。这种对女性形象单一化塑造的背后是性别不平等的符号贬抑,折射出社会系统中悄然渗透的性别权力关系。破除和改变中年女性的刻板印象需要多管齐下,从尊重女性价值、完善保障体系、重塑社会文化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剩女"是由男性建构的话语,它刻画了一个道德高度污名、物质利益至上、极度自我的大龄未婚女性群落.这种话语建构对未婚女性造成巨大的压力和精神困扰,使她们出现自我认知危机,表现为急嫁和抗拒两种心态."剩女"话语的实质是男性性别统治,是女性在经济、精神、行为方面日益独立和平等,男性感到压力,而有意建构的一种性别不平等.  相似文献   

4.
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之一,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题材及民俗功能一直备受民众关注与青睐。"仕女画"是年画重要的题材之一,其内容丰富、涉猎广泛,为探讨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及其生活提供了珍贵的视觉文本。不同文化载体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亦有不同,年画中的女性形象不仅是男权社会对女性规训后的艺术表现,同时也成为"男女授受不亲"的中国古代礼俗中男性观看女性的一种重要方式,"仕女画"成为男性视觉欲望消费的对象。因此,文章以木版年画作为文本,在呈现中国古代女性生活的同时也窥探其中所隐含的性别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社会性别的视角,通过对电影《新女性》及其相关传媒文本的文本分析,探讨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女性"的角色扮演与社会互动,从中揭示男性主体对女性的角色塑造和掌控。  相似文献   

6.
范婷婷 《前沿》2008,(3):183-185
史诗作为一种专门歌颂英雄的文学样式,其主人公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男性,女性在其中出现的很少,即使有,也是作为男性的私有财产和附庸。但是,亚美尼亚史诗《萨逊的大卫》在成功塑造萨逊族四代男性巨人英雄的同时,刻画了多住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这在史诗史上是非常少见的。本文试图通过对史诗中几住女性形象的分析,透过史诗表面对女性的正面书写,探索史诗深层意义链上男性对女性世界的想像和价值判断,及男性以性别面具的方式曲折地诉说着的对自我性别的确认、反思、期待。  相似文献   

7.
"苏珊娜与长老"是西方裸体画中被反复表现过的一个题材,本文通过分析其中几个基本元素:沐浴、裸女与偷窥,考察这些元素背后的男权文化意识.文章强调的是,观看传统中把妇女定位于被看者、置于男性凝视的主控操纵,强化了男性权力,剥夺了女性的主体性.而女性艺术家的另类表达,可以看作是对这个传统的抗争.反思视觉艺术的传统,挑战其权威,目的是使妇女的身体和性别在艺术中拥有一个新的位置,这不仅是一个艺术问题,而且是整个社会和文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推进社会性别平等的过程中,男性自身参与的愿望仍然非常不够.应该从制度和个人两方面鼓励男性参与.男性气概是多样的,支配性男性气概是可以被改造的,改造支配性男性气概将在个人层面上直接促成男性参与.笔者提出"男性觉悟"、"男性解放"、"男性觉悟二重性"等概念,主张应该唤起男性觉悟,认识到传统的支配性男性气概对男人和女人的共同伤害,使得男性积极主动地颠覆支配性男性气概,进而同女性携手推进性别平等.但这种觉悟与解放应该同时认识到父权文化和体制对女性的压迫比对男性的压迫更重,才能保证其对两性平等的推进.同时,作者以生殖健康领域为例,说明支配性男性气概的改变将如何影响到男性在生殖健康领域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9.
性别特质、身体实践与健康风险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风险行为是建构性别身份认同的重要方面,其中包含着不同性别特质的身体实践。在女性特质的实践中,女性的身体是被视为有缺陷并需要经过现代医疗技术的改造而与健康风险发生关联的;在男性特质的实践中,男性的身体是被视为优越于女性并需要不断以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展演其自身的优越性而与健康风险发生关联的。文章认为,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不仅女性的身体面临极大的风险,男性的身体同样也是这种性别秩序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0.
茅盾对于时代女性形象的塑造呈现出男性立场与女性立场的对话。一方面,作者从女性立场出发,对女性心理、女性情感、女性意识进行了成功开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在性别意识上颠覆封建男权文化、建设现代人性价值观念的启蒙追求。另一方面,作家与生俱来的性别立场和视角使他的创作还残存着男权文化的遗迹。  相似文献   

11.
<水浒传>在塑造了众多行侠仗义的男性英雄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分析,可以看出,女性的生活被男性所规范,体现了父权为基础的忠义英雄对女性的愿望与要求.  相似文献   

12.
随着物质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变迁,传统的性别秩序开始松动,男女之间出现了新变化.这些新变化远未改变男强女弱的性别关系,更未预示着男性遭遇危机,更多的是性别多样化的积极表现.在既有的性别秩序里,男性和女性一样也受到了社会规训,但最需要"拯救"的依然是女性.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内有关再现的研究在各个领域内方兴未艾,但在性别研究领域尚未获得广泛的关注。社会性别是一种再现,暗含着权力关系与等级制度。在这一再现系统内,女性不仅被男性再现为他者,也被自我再现为他者。社会性别再现系统通过将性别差异自然化、永恒化,确立女性的他者地位,并巩固男性的主体位置。只有与这一再现系统作斗争,女性才可能抵抗和颠覆有关女性的他者再现,建构女性的主体性身份。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琐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拉康的象征秩序中,男性是超验的能指,女性扮演的角色是男性主体的"他者"、客体,是从属于男性主体的边缘人物,而边缘的内涵就是被统治、被压抑和被排斥.在《琐事》中,格拉斯贝尔却解构了这种格局,她将女性从男性主体中剥离重建,从被男性中心的意识形态"异化"的状态中解救出来,让女性从一个被动客体转变成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从而颠覆了女性的绝对服从地位,也颠覆了男性的权威.本文拟从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出发,尝试分析《琐事》中的两性关系和同性关系,揭示格拉斯贝尔对男性神话的消解.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新自由主义背景下富士康工厂体制中基层管理人员男性气质的构建过程。富士康在打造准军事化工厂管理体制时,系统地塑造了基层管理者的军事化男性气质,其特点包括以生产为导向、能忍辱负重、具有高度的攻击性。富士康的等级制度、工作安排、性别文化为塑造管理者的军事化男性气质提供了重要的符号和制度基础。同时,基层管理人员通过日常的"挨屌"和"屌人"实践塑造和加强了他(她)们的军事化男性气质,并通过新自由主义话语合理化自身的性别实践。对富士康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下新自由主义背景下世界工厂中的规训体制和男性气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看与被看从来都不是一个均衡相向的关系,其间弥漫着权力的话语。在两性不平等的社会,男性观看和女性被观看也是一个形塑社会性别关系的过程。本文通过对金陵大学的男生与金陵女大的女生之间看与被看的故事,揭示在由男性定义的现代话语下,那些追求人格独立的女生是如何被他者化、非正常化的。作者指出中国知识女性在现代化过程中遭遇的挑战不仅来自传统的规范,同样还遭受现代性的压抑。  相似文献   

17.
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性意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余宁 《前沿》2010,(6):133-135
夏洛蒂.勃朗特是世界上伟大的女作家行列中的一个奇人,她的自传体小说《简.爱》经过150多年的考验,经久不衰,已经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她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刚强、独立、坚定、争取自由平等的新女性的榜样,是彻底的女权主义者。在对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夏洛蒂并不认同由男性社会规定的女性的淑女身份,更多地否定了社会性别观念,而强调女性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强调女性的独立人格和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从家务分工看私人空间的性别界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使用2000年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探讨在婚女性和男性家务分工的决定因素。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女性的家务劳动时间远远超过男性;家内劳动分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男性和女性各自的性别角色观念、时间可及性、结构性资源和家庭环境。因此,如果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男性和女性的绝对和相对资源进一步分化,那么,我们没有理由相信,家内劳动的性别差异会逐渐淡化。家务行为的分析结果表明,具有性别特征的宏观经济环境对私人空间行为具有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19.
西方学界对非传统职业男性气质的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文章基于文献梳理,介绍国外这一方面的研究状况和成果。由于"男做女工",非传统职业的男性遭受性别身份的质疑和挑战,这一男性群体需要不断地通过策略手段重建自身男性气质,因而其性别身份具有流动性。正因如此,传统的性别气质理论和性别角色理论无法对这一群体的性别气质进行解释,非传统职业男性气质研究的理论焦点在于解释男性/女性、男性气质/女性气质的差异性与同一性。这一领域的研究受到西方"男性运动"的影响,关注男性气质受到的"创伤"及其背后所涉及的社会性别分工制度。非传统职业男性气质的研究在与女性主义研究的冲突与合作中开创了性别研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周爱萍  刘金双 《思想战线》2013,39(1):143-144
广告中性别角色定型(gender stereotypes)是指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男性和女性在广告中有着固定而不同的角色要求。性别角色定型也即是性别刻板印象,具体地说包括性别气质和性别角色,性别气质是两性被社会所认可的表象、行为和性格等,它是性别刻板印象的基础。电视广告中性别角色定型的内容,把社会认可的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灌输给儿童,儿童在这一环节中再将社会的性别认同和个人的性别认同结合起来,最终形成自己的性别认识和认可。一、性别角色定型化:电视广告向儿童展示的内容(一)权威化抑或魅惑化:男性与女性的病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