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前苗族地区使用的苗文,除云南省的部分地区使用稍加修改后的1905年英国传教士柏格理(S·pollard)和苗、汉两族有关人士为川黔滇方言的滇东北次方言区的苗族创制的一种文字外,其余地区使用的苗文均是1956年创制并经前中央民委批准试验推行的以拉丁字母为其字母,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在创制苗文时,考虑到苗语的方言差别很大,整个苗族不可能使用一种统一的拼音文字,因此才分别给说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  相似文献   

2.
近代滇黔川边循道公会教育体系,主要凭借当地各民族的力量,使滇黔川3省上万名青少年接受了规范的初等教育,使数万名当地群众完成了扫盲教育,为苗族、彝族培养出第一批高级知识分子.它的男女学生合校、双语教学、把学校办到山寨、大众扫盲教育、注重民族高等人才的培养,成就了我国近代教育的一个创举.  相似文献   

3.
五十年代,我们对苗族语言进行了大规模地全面调查,通过调查材料的比较研究,我们把苗语划分为三个方言: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同一方言内部,语音和词汇方面仍然有大小不等的差别,特别是川黔滇方言,由于该方言内部的差别较大,所以川黔滇方言内部又划分为七个次方言。方言或次方言之内,根据语音差别情况再划分为若干个土语。 苗语方言土语的划分,使我们对苗语内部分歧情况的了解心中有了个谱。但是,具体到某个词在某地是怎样读?代表同一概念的词,譬如说汉义是“水”这个苗语词吧!因方言  相似文献   

4.
《贵州民族研究》1989年第二期上刊登了龙致光同胞写的《苗语与世界语》一文,开头部分有一个不小的错误。文章简单介绍了苗族及苗语的基本情况后,写到:“正因为如此,1956年创制与改革的苗文就有四种(指国内),其中的中部、东部、西部、即黔东、湘西、川黔滇三种是创制的,北部(即滇东北)苗文是改革的。这些苗文至今仍然在推行着,而且川黔滇苗文早已传出国外,在老挝、法国、澳大利亚等国苗族地区正式列入了学校的课程  相似文献   

5.
西南边疆是文化教育落后的地区,同时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和经济最为落后的地区。鉴于这种状况,基督教会在这些地区大力推行和发展教会教育,以教育传播教义,发展教会势力。  相似文献   

6.
清朝末年基督教传入黔西北民族地区,对该地区少数民族尤其是苗族和彝族社会文化影响深刻。在此,分析探讨了基督教在该地区传播的族群性基础。  相似文献   

7.
苗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它不但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而且还保留着自己古老而丰富的语言。但就其文字来说,则是5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诞生的。经过多年的试验推行,实践证明,文字本身是科学的,群众也是欢迎的。但由于苗文是一个新生事物,加之西部方言(即川黔滇方言)地跨川、黔、滇、桂数省、区,土语分歧较大,因此在文字规范化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笔者在编译小学苗语文课本时的一点体会,对苗语西部方言标准语的自身完善和发展方面,略谈一下词汇丰富的方式问题。  相似文献   

8.
苗族分布很广,有三大支系。从语言上讲,有三大方言区,即湘西方言区,黔东方言区和滇川黔方言区。各支系都有自己丰富的反映民族历史的古歌。属黔东方言的黔东南地区,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区,保存许多古风古俗,流传着极其丰富的古歌。这里,只谈谈黔东南苗族古歌的几个问题。一、苗族古歌和苗族史诗的概念范围已公开出版的苗族古歌,有田兵选编的《苗族古歌》(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和马  相似文献   

9.
在苗族社会历史的研究中,“盘瓠”是一个颇有争论,尚待正确解决的重要课题。据我们所知,从汉晋以迄近代的许多著述。都有关于“盘瓠”传说的记载,而在今属于苗瑶语族的瑶,畲以及部分苗族(主要是操苗语东部方言,居住在今湘西和黔东北的部分)中,直至解放前后,确实还保留有崇拜“盘瓠”的习俗。其影响所及,以今川黔湘鄂交接一带为中心,几乎遍及于浙闽粵赣桂川黔湘鄂滇各省,甚至东南亚的某些地区,也有“盘瓠”传说的传布。  相似文献   

10.
黔东苗文经过近四十年的试验推行,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深受广大苗族群众的欢迎和拥护,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根据国务院国发(1991)32号文件“对五十年代创制和改进的民族文字,试行效果好,受多数群众欢迎的,按规定程序上报批准推行”的精神,国家民委和中国社科院将于今年秋季对其进行验收。为此,我们对该种文字的试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总结。现报告如下:一、黔东苗文试行的社会背景苗族有万。多万人口,主要分而在贵州、云南、湖南、广西、四川、海南等省区。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苗语分湘西、黔东、川黔滇等三个方言。黔东方言…  相似文献   

11.
苗语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其中川黔滇方言又分川黔滇、滇东北、贵阳、惠水、麻山、罗泊河、重安江等次方言。在苗语的方言次方言当中,通行最广的是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简称川黔滇苗语),其范围包括我国贵州的西部、四川南部、广西西部、云南全省和东南亚的越南、老挝、泰国、缅甸、菲律宾以及美国、法国、法属圭亚那、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川黔滇苗语的内部一般都比较一致,但是在不同的国家之间,由于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等环境不同,受不同语言等多种不同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今年《贵州民族研究》第二期刊登了李德芳同志《二十世纪初期滇东北苗语方言区的苗文》一文,文中谈到:“除了滇东北苗语方言区(主要指滇黔川三省边区一带)的苗民一度有过文字外,居住在其他广大地区的苗民(在苗族中部方言区的贵州凯里县一带,解放前帝国主义传教士,曾用汉文注音字母作基础,设计了一套苗文,并且印刷了‘圣经’。但文字缺点太多,未为当地苗民接受)都没有文字。”“滇东北苗语方言区的苗文,是一九○六——一九一三年之间,英国基督教传教士、牧师柏格理,为了在当地苗民中传播基督教义而创制的。”按其意思,苗族自己无文字。其他地方我不知道,但城步这个地方,苗族很早就  相似文献   

13.
以龙云、卢汉为首的民国彝族上层统治集团崛起后,在他们的家乡滇川黔边兴学、劝农、发展经济、建设地方,给本地区彝族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影响。本文爬梳史料,在详尽考察该集团上述事迹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分析了彝族社会的变迁。认为民国时期的滇川黔边彝族社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阶级出身的限制和统治者之间的利益争夺,这种由民族上层的个人行为带来的社会变化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4.
石门坎现象:对清末黔西北苗族地区基督教传播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芊 《贵州民族研究》2004,24(3):177-182
从 190 4年至 1914年间 ,以贵州威宁偏僻的少数民族山寨石门坎为中心 ,形成了一个幅射滇、川边 ,有 6万多居民信仰基督教的社区。究其原因 ,过去用“伴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侵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而获得发展”来解释 ,这没有错 ,但单纯从外部条件来认识外国宗教势力的侵入 ,显然难以说明石门坎现象。研究表明 ,石门坎现象除了上述外部条件外 ,其内生的社会环境构成了它生成的社会基础 ,它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偏远地区少数民族的苦难和贫困 ;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存在着的由于主体政治权威偏离产生的二元政治地理 ,并因此而导致出多元权力对立的耗散结构 ;少数民族宗教形态的原始性较基督教的弱势。  相似文献   

15.
川南苗族古史传说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宜宾地区是四川省苗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全区约有苗族9.7,930人,其中主要分布在叙永县39,706人,古蔺县24,200人,筠连县11,738人,珙县11,388人……(1978年统、计)川南地区的苗族与毗邻的黔西北,滇东北的苗族,同属于汉藏语系苗徭语族川滇黔方言区,他们在历史上彼此迁徙往来,联系较多,风俗习惯也多近似之处。因此,在考察他们的社会历史时必须看到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16.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地处贵州省西北部.境内苗族人口约有5000余人,石门坎是苗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本世纪初,威宁石门坎苗族教育“实系首屈一指”,成为“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威宁石门坎因此而被国外基督教报纸誉为“海外天国”.很明显,当时教会在此创办学校、兴办教育,主观上带有明显的文化侵略、同化动机,但在客观事实上却发展了这一地区的苗族教育,并使之成为苗族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迹.反思总结这个时期石门坎苗族教育,对我们今天发展苗族教育及其他少数民族教育,具有其正反方面的意义.一、石门坎苗族教育的历史概述石门坎属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七区,地处贵州和云南两省交界处.距威宁县城120公里,离云南昭通仅37公里.上世纪末,“这里居住着300余户人家,95%以上系苗族的一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收藏滇夷图册概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云南民族图册的出现远早于"黔苗图",具有独特的绘制风格,以"苗蛮图"、"苗图"指称云南少数民族图册是一种谬误,应当重新正名."滇夷图"是与"苗蛮图"并行的清代云南少数民族图册.<滇夷图说>、<滇省迤西迤南夷人图说>、<云南营制苗蛮图册>、<滇省夷人图说>是4部成书年代清楚、今仍存世的重要夷图,"滇夷图"独具特色,比之贵州的"苗蛮图",其历史民族学史料价值更胜一筹.清末来华西洋人留下的"西式滇夷图"也有特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宜宾市是一个以苗、彝、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杂散居地区,共有24种民族成份,总人口81249人,其中,苗族70379人,占全省苗族人口的60%,是四川最大的苗族聚居区。全市现有民族乡13个,85%左右的少数民族人口连片居住在偏远的高寒山区,由于社会历史和地理条件等方面原因,这些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至今相对落后。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了显著进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1984年民族乡建立以来,经过10多年的努力,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有了明显的改变。主要表现在:——农业经济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  相似文献   

19.
在贵州苗族西部区信奉基督教的苗胞中,至今仍保持着一种以老苗文字母为唱名的歌谱(可简称“苗谱”)。它已七、八十年的历史,与老苗文一样,是1905—1915年间,苗族知识分子和英国传教士伯格里等人创立的。先后多次在云南昭通及日本大量制版印刷,特别是1988年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和中国基督教协会,在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重印了大量苗文苗谱《LZC》(颂主圣歌)歌集。这种歌谱,在信教苗胞中,熟悉的人不少,本不想  相似文献   

20.
云南部分少数民族基督教信仰的社会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云南部分少数民族在宗教信仰向基督教转变后 ,基督教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教会在民族社会各领域中充当了多重社会管理者的角色。当今的基督教与云南部分少数民族联姻的社会现象和所引起的正、负社会效应 ,应引起政府的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