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7年,美国特朗普政府正式出台“印太战略构想”,不仅在官方文件中以印太取代亚太,更采取诸多措施推动实现其“印太梦”,彰显其地区政策出现重大调整。作为印度洋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国,印度被视为“印太战略构想”成功落地实施的关键。整体看来,印度当局和战略界积极支持印太从地理和学术概念升级为美国对外战略构想,认定印度可从中获得重大战略收益。在此情势下,印度当局将持续调整外交政策,积极配合乃至引导“印太战略构想”走向,服务于抗衡“一带一路”倡议、联手美国等国家平衡中国崛起等目标,最终实现印度大国崛起之梦。然而,“印太战略构想”尚未完全成形,现有内容也并非完全对印有利,加之印度对美国仍心存疑虑,未来印度将保持谨慎,留有回旋余地,在充分挖掘“印太战略构想”好处的同时避免与中国发生直接对抗。  相似文献   

2.
特朗普政府推出“印太战略构想”是为了应对世界大变局,替代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和保持有利于美国的地区战略平衡。其主要特点包括:在“有原则的现实主义”和“美国优先的国家安全战略”指导下,加强印太地区联盟和伙伴体系;构建“美日澳印四边形安全合作机制”;形成有利于美国的印太地区经济关系。特朗普政府“印太战略构想”将增加美国联盟体系的内在矛盾;美日澳印四边形安全机制面临印度弱角问题;“印太战略构想”目标与财政资源不相称;战略目标之间自相矛盾。特朗普政府“印太战略构想”将进一步增加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和竞争性;向美国的盟国和伙伴国发出错误信号;有利于日本加强自身军事实力和扩张海权势力范围。  相似文献   

3.
曾向红  张少文 《东北亚论坛》2023,(3):111-126+128
自特朗普提出并实施美国的“印太战略”以来,印度的战略地位得到空前提升。在此背景下,印度的“印太”构想经历了由模糊到清晰、由争论到共识的演进过程。当然,印度并非完全认同和配合美国的“印太战略”和对华政策。相反,莫迪政府推进“印太战略”有着自身的诉求与期待。本文以批判地缘政治学为理论视角,旨在考察印度参与“印太战略”的三大诉求,并尝试挖掘印度实施“印太战略”背后的认知与地缘政治想象,并与美国进行比较,以揭示两国差异行动的主要驱动和基本逻辑。通过考察发现,印美在国家角色定位、自我—他者关系和战略区域划分等主要方面存在较大的认知差异;印度政府和美国政府对于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想象分别类似于“W形行动圈”与“半嘴形包围圈”的战略图式;印度追求领导性大国、构建多维身份认知以及经略“印太”海域的战略诉求有悖美国在“印太”地区的中长期利益。印美两国对于“印太战略”的认知与想象差异将直接影响各自战略的走向和两国的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4.
巴基斯坦作为印太地区的节点国家,却难以在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中准确定位自身的角色,是一个在印太体系中缺乏存在感的国家。但巴基斯坦也有着对“印太战略”的独特看法和主张。一方面,巴基斯坦对美国将印度塑造为印太地区“净安全提供者”的行为感到极为不满,将印度的这一身份转变视为一种迫切的现实威胁;另一方面,巴基斯坦也希望在美国“印太战略”中寻求一定的角色担当,充当“调解人”身份以期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同时巴基斯坦也试图借美国的“印太战略”来提升其在印太地区的影响力,借此摆脱来自印度的战略孤立。面对美国借“印太战略”在印太地区持续的势力扩张,未来中国可在与巴基斯坦的双边关系基础上扩大区域多边关系的接触,同时借助双方现有的技术、地缘等资源优势以加强互补,化解对美依赖的风险。通过打造中巴更加完善的双边和区域治理安排,不断增强对地区安全与发展的形塑能力。  相似文献   

5.
2019年6月,美国和东盟相继发布了印太战略和印太展望文件,描绘了各自对印太地区秩序的构想、愿景及利益主张。表面上看,美国的印太战略和东盟的印太展望都提出了"东盟中心地位"问题,两者似乎在这一问题上存在共识。但进一步分析显示,两者的"东盟中心地位"大异其趣,在出发点、关注点和实现目标的手段等方面,美国和东盟存在根本性不同。尽管美国和东盟在海上安全、能源与基础设施建设及数字和网络安全等领域存在合作空间,但是随着中美在印太地区博弈加深和美国主导地区秩序走向的意图日益凸显,美国与东盟关系将面临新的更大挑战。  相似文献   

6.
“印太”是近年来美国战略学界率先提出的地缘政治概念,旨在以符合美国战略利益的方式,以海洋和海上通道整合西太平洋与印度洋所涉范围内的广阔地区。印度、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对这一构想作出呼应,并试图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毋庸置疑,这一构想的提出和推进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地区多边格局的走向,影响中国在亚太地区和印度洋的战略利益,以及中国对美国亚太战略、关印关系及其他相关盟友与伙伴关系的评估与反应。  相似文献   

7.
2021年9月15日,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建立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美英澳三国基于追求权力最大化、改变既有国际秩序的扩张性动机,构建进攻性联盟。美国企图巩固印太地区霸权;英国试图提升印太地区影响力,推动“全球英国”构想;澳大利亚希图扩张在印太地区的威慑力,强化南太平洋区域强国地位。AUKUS的威慑功能具有模糊性,主要体现在威慑对象及触发条件的模糊性。其模糊性威慑主要包括模糊性威慑的信号功能、震慑功能、作战功能、信息和情报共享功能、军工合作功能。AUKUS通过模糊性威慑功能实现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性扩张;威胁中国国家安全和阻挠中国统一进程;诱使印度深化与三国战略合作;引发东盟国家意见分歧;加速欧盟防务自主进程;削弱国际核不扩散机制,恶化地区安全形势,对全球及地区安全局势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世界战略重心东移,美国“重返亚太”,印度与印度洋战略重要性上升.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印太”作为一个新的地缘经济、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概念在澳大利亚、美国、印度等国的学界和政界被广泛使用.在“印太”语境下,中国的地区影响力遭遇人为淡化,中国的海洋活动受到格外关注,部分国家积极筹划针对中国的海上安全合作和小多边机制.但由于各自利益驱动,在“印太”框架下,有关国家在联手制衡中国的问题上尚未取得一致立场.  相似文献   

9.
徐国庆 《西亚非洲》2023,(4):134-155+160
印度将“印太战略”视为其“东向行动”政策的超越。虽然“东向行动”政策是印度介入印太事务的基石,但涉及非洲的“西联”与“南控”政策也很重要。换言之,非洲对印度“印太战略”的意义不仅在于呼应“东向行动”政策、助力其走向亚太并提高大国影响力,还在于实现印度深耕印度洋、拓展对非经贸合作和加强人文联系等方面的利益诉求。基于“印太战略”,莫迪政府将印非关系提升至战略层级,增加对非外交机构与资源投入,在战略议题设置上更加突出海上安全,以加强对非反恐与人道救援合作、践行支持非洲发展承诺、发挥在非海外印度人“桥梁”角色等方式,大力推动区域集体安全与经济一体化,在深化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互联互通、防务后勤保障等领域合作上展示出较大的开放性。印非关系的发展彰显印度在印太地区地缘与领域方面的独特优势,有利于提高印度在美日印澳“四方机制”涉非议题上的发言权,增强印度战略自信。未来,印度仍将视非洲为实现其大国目标的重要依靠力量。不过,受印度自身经济实力、印非间现实性问题及大国博弈加剧等因素的掣肘,印度对非政策将更趋务实与谨慎。  相似文献   

10.
印太战略是在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长、印度快速发展且潜力巨大的背景下,由美国主导推动,日本大力推介,澳大利亚和印度积极跟进的战略,主要目标是维护美国主导下的区域既有秩序,防范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增长所造成的冲击。印太战略具有的意识形态与对抗色彩对印度尼西亚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主导地位构成了一定的挑战。印度尼西亚作为东盟影响力最大的国家,主动应对区域形势变动,提出了自己的"印太政策",积极参与塑造地区格局。印度尼西亚"印太政策"与印太战略有相似之处,也有诸多不同,中国应关注"印太政策"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印太战略是日本安倍政府"积极的和平主义"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表现形式,"日美澳印"四国联盟是该战略的重要外交成果。随着印太战略的发展,东盟各国逐渐被纳入该战略之中,东盟各国对安倍政府倡导的印太战略的政策成为该战略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目前来看,在东盟国家中,越南、新加坡、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对该战略持欢迎支持立场;缅甸、马来西亚、老挝、菲律宾等国对该战略持观望态度;东盟组织对该战略采取谨慎渐进的政策措施。四国联盟的发展、官方开发援助(ODA)的实施、《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合作的持续、海洋领土争端为安倍政府印太战略在东南亚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与契机,该战略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将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地区强国分为地区最强国、地区次强国和非典型地区强国三种,尝试从战略配合方的地区强国和战略发起方的美国寻找自变量,搭建一个地区强国配合美国地缘战略构想的分析框架。本文发现,地区强国的地区主导地位焦虑和美国对待小多边主义的态度,对地区强国配合美国地缘战略构想造成影响。地区力量对比变化在国内认知的作用下,刺激地区强国产生地区主导地位焦虑,促使地区强国产生配合美国遏制共同“挑战国”的地缘战略构想的冲动;小多边主义作为美国拉拢地区强国的重要合作方式,对地区强国配合美国的地缘战略构想具有吸引力。当这两个因素兼具时,地区强国便会积极配合美国的地缘战略构想。本文选取地区最强国印度加入四国安全对话机制(QUAD)的进程,以及由非典型地区强国变为地区次强国的日本推进和参与QUAD的过程为检验案例,验证了本文解释框架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吴怀中 《现代国际关系》2018,(1):13-21,62-63
安倍政府印太战略的形成有一个逐步演进和明确化的过程,基本成型于安倍政府宣示的“自由与开放的印太”战略构想,背景是其“亚太战略”受挫、印度洋地缘板块抬升、中美战略态势更新等。其战略的主要目标有三:政治层面上维持西方主导的国际规则和地区秩序;经济上确保日本利益,对冲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安全上主要是保障海洋秩序和海上通道自由,制约中国的实力拓展。实施办法则是以日、美、澳、印间的双多边合作为平台,综合采取政治、经济及安全等各种举措。安倍政府通过深耕日印、引美入“群”、补齐多边、宣介推广来促进其印太战略,态度在相关四国中积极而突出。日本推动印太战略创新面临挑战与不确定性,中国对此应加大引领、趋利避害,塑造有利于中国新时代发展所需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4.
杨思灵 《东南亚》2011,(1):68-68
2011年1月18日,“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论坛第九次会议”在昆明举办。本次会议由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办,包括中国外交部、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参加。孟中印缅四国对此次会议高度重视。孟加拉国外交秘书默罕默德·米贾鲁尔、凯耶斯率团参加了会议。出席会议的印度代表团由埃里克·冈萨维兹大使任团长,成员包括印度驻广州总领事英德拉·玛尼·潘迪、锡金大学副校长普拉萨德·马罕德拉·拉玛、印度中国问题研究中心拉纳·奇山等。  相似文献   

15.
陈积敏 《和平与发展》2023,(5):26-51+179-182+173-174
美国推进“印太战略”具有四个方面的资源优势,即与“印太”地区的长期联系所奠定的历史基础、本国强大综合实力所提供的重要物质基础、“印太”地区复杂的地缘政治生态所创造的外部条件以及参与并赢得大国竞争经历所积累的丰富战略经验。美国“印太战略”在认知层面、政策层面以及战略层面取得了一定进展。首先,美国“印太战略”的提出与推进提升了国内两党对“印太”地区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还促进了其他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对“印太”地区的关注与政策跟进。其次,美国“印太战略”的总体政策架构已经形成并日益完善。再次,美国“印太战略”对被其视为主要竞争对手的中国构成了较大挑战。然而,该战略的推进也面临着六大制约因素。因而,“印太战略”的前景并不完全取决于美国的意志与行动,还取决于其他诸要素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印度东进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最初名称为“东向政策”,2014年升级为“东向行动政策”。25年来,印度的东进战略不断拓展,经历了从经济到安全、从双边到多边、从东盟到东亚再到亚太的复合演进与升级,体现了印度国力和地区影响的提升,也越来越成为印度对外战略的一根重要支柱。然而,印度传统东进的走向正受到新生“印太外交”的影响。印度的印太外交脱胎于东进,虽不止步于东进,但东进即“融入亚太”始终是其核心诉求,换言之东进战略是印度印太外交的重要支撑。印度印太外交对大国外交的倚重冲击东盟在其东进战略中的核心地位,印太外交的“制华”色彩也将冲淡东进战略中的对华合作面。  相似文献   

17.
梁甲瑞 《南亚研究季刊》2020,(1):94-100,35,I0004
印度洋地区的海上战略通道价值为世界所公认。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提出了相应的印太战略,印度洋地区的海上战略通道价值更为显著。在法国与印度的印太战略框架中,双方都把印度洋地区的海洋安全视为重点。基于印太战略,印度洋地区海上战略通道的安全成为法国与印度共同的战略关注。由于印度洋地区的海洋安全威胁日益复杂,合作是法国与印度维护海上战略通道安全的最好方式,符合双方共同的利益。面对印度洋地区复杂的海洋安全威胁,法国与印度意识到了海洋安全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初步建立了海洋安全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8.
2022年5月,美国总统拜登在日本东京宣布与印太地区的13个国家启动“印太经济框架”的谈判进程。“印太经济框架”作为美国开展印太区域经济合作新的制度体系,从本质上讲,是一份以美国利益优先的印太区域制度整合方案,是美国在印太地区开展对华竞争的行动纲领,其未来必将会对我国的海外市场、供应链稳定、区域数字经贸规则制定话语权以及区域各国制度整合等方面带来不确定性的影响。为应对“印太经济框架”的可能影响和挑战,我国应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整合“一带一路”倡议和RCEP,推出区域数字规则的“中国方案”,构建我国跨国企业主导的区域供应链,以RCEP为抓手,推动区域制度整合。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快速崛起的背景下,美国在特朗普政府时期正式以“印太”取代亚太,并制定了“印太战略”作为“印太”的地缘政治指导方略。“印太”和“印太战略”的出台,折射出世界权力转移过渡时期内,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地缘政治竞争日趋紧张。在“印太战略”中,美国试图通过重构亚太地区的盟友及伙伴关系,形成从欧亚大陆东南包围欧亚大陆的“C型战略弧”,制衡欧亚大陆边缘地带国家的崛起,以及边缘地带国家和枢纽地带国家的联合,继续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和全球范围内的地缘政治均势。在“印太”地区的地缘政治竞争中,至少蕴含着中美在“印太”地区内围绕着权力地位、国际制度及地区秩序等多重竞争,这些竞争共同构成了“印太”的地缘政治张力。从经典地缘政治理论的构建理路来看,“印太”是对经典地缘政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并且凸显了地缘政治竞争中海权国家和边缘地带国家联合制衡陆权国家和边缘地带国家的联合。  相似文献   

20.
原定5月16日在巴黎举行的四国政府首脑会議,还沒有正式开始,就被美国政府破坏了。美国在开会前夕派遣間諜飞机侵犯苏联领空,进行侵略和挑衅,并且公然声称这是美国的既定国策,并且随后又在英法政府首脑支持下,坚持这种帝国主义的赤裸裸的侵略政策和战爭政策,在四国首脑会議的預备会議上拒絕了苏联的严正抗議和合理要求,使会議不可能在平等基础上举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