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于未成年人刑事审判领域。我国也规定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但是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本文通过对未成年刑事案件社会调查一般理论的阐述和我国未成年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现状的分析,对完善未成年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提出几点建议,以期该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是专门针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构建的一种社会调查制度,旨在更好地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处置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把握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概念和应具有的特征,确立构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立论基础,有利于从观念层次提升对建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实践和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  相似文献   

3.
虽然我国相关司法解释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报告定性为参考性资料,但是我国学术界对此仍存在不同的认识。从实体法的角度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报告是未成年人刑事犯罪实体法立法的重要依据;从程序法的角度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报告是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执行机关作出裁决与实施矫正的依据;从证据法的角度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报告是人民法院给未成年被告人量刑的重要依据,属于量刑证据;从刑事一体化的角度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报告体现了诉讼程序的完整性,具备证据的属性。  相似文献   

4.
我国较早就开始进行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工作的实践探索,各地法院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出台制度规范、完善操作规程、加强协调配合,在工作实绩上取得一定成果。2012年修改刑事诉讼法吸收了既往法学理论成果及司法实务经验,在立法层面上设立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施行后,应当关注其在司法实践中的运行效果,进而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以有效促进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完善。在实务操作层面,立法只是对社会调查主体、社会调查程序、社会调查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原则性的规定,该制度设计并不能够完全解决开展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实践中制度运行仍面临制度适用率不高,调查主体缺乏中立性、专业性和权威性,调查方式主观性较强,调查制度适用不平等,社会调查报告法律地位不明确,调查报告存在弄虚作假的情况等问题。本文结合四川省全省法院开展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工作的情况,以案例统计分析、走访座谈等实证调研为基础,对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在实践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5.
2017年3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指引》在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等法律及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规定的基础上,结合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实际作了进一步规范,涵盖未成年人刑事检察目的与基本要求、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询问未成年被害人及证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查逮捕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查起诉等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最新司法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树华 《法学杂志》2006,27(3):22-24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是一项维护未成年人权利的重要举措,非常有利于各地法院在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统一适用法律,实现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扩,维护了法制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修改后刑诉法新增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第268条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作出了明确规定。本文从有关法律依据入手,结合司法实践,对新刑诉法语境下检察机关如何运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进行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8.
未成年人网络成癌导致的犯罪问题引起了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等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本文通过对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检察院办理的刑事案件进行数据分析,总结出因痴迷网络而引起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现状,并归纳出与网吧有关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高发的原因,旨在为有效防治青少年犯罪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周玥 《法制与社会》2013,(17):190+196
新刑事诉讼法专门设置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完善了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花都区检察院针对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的突出变化,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开展一系列工作。本文拟从花都区检察院近年来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办理情况,分析刑事诉讼法修改后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审判公开的限度——以未成年人刑事审判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利益,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不公开审判,这是审判公开原则的例外.其基本含义是审判过程不公开,其衍生规则包括:诉讼材料不公开、判决不公开、对其媒体报道要进行限制.但是,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不公开也是有限度的,必须在与正当程序、被告人利益、新闻自由等利益平衡后确定是否公开审判,以确保未成年人利益与公众知情权的合理平衡.  相似文献   

11.
修改后刑诉法对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作了专章规定,标志着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司法工作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但其中一些规定还比较原则和抽象,操作性不太强。为此,我们结合自身检察工作经验,对新形势下健全检察机关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工作机制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进行了思考。一、专门办理制度建议借鉴上海的经验,成立集审查批捕、提起公诉、预防犯罪为一体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办理机构,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进行指定管辖,即指定与  相似文献   

12.
现行刑事诉讼法专门增加一章规定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体现了刑事诉讼法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及健康成长的重视。检察机关目前已经对不批准逮捕和不予批准逮捕案件规定了释法说理要求,考虑到未成年人特殊的情况,有必要加强对批准逮捕未成年人的案件进行释法说理,为未成年人提供最大限度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李鑫 《法制与社会》2012,(24):53-54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越来越多,对于如何处理未成年犯罪,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我国的很多检察院还没有建立一个专门的未成年刑事案件专门处理的部门,即使一些设置了专门处理未成年刑事案件工作小组的检察院,对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也分散在各个部门中,执行的效率低,无法保证未成年人的保护.本文就在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检察公诉未成年人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我国检察院公诉处未成年人“捕、诉、监、防”一体化机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孟志刚 《政府法制》2014,(19):48-49
由于未成年人犯罪是一种特殊的犯罪类型,因此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在刑事立法上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犯罪与否方面都会根据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着眼于对未成年人教育、感化和挽救,并注意促使其改过自新,做出不同于成年人的带有保护性的规定,我国也不例外.除了刑法典及有关法律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范围和认定作了具体规定以外,2006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突破了刑法的有关规定,把未成年人初次实施的一些轻微犯罪行为不认为是犯罪,充分彰显了对未成年人犯罪宽容与关怀的刑法精神.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我国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制度日趋完善,特别是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的颁布施行,为进一步规范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但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审判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不少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未成年人是社会的特殊群体,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也具有不同于成年人犯罪诉讼程序的特点.本文旨在以基层检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工作实际为依托,对检察机关在适用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诉讼特别程序的实践中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是我国现有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司法政策,特别是2012年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增设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从立法角度保障了未成年人诉讼权利。未成年人社会阅历不足、法律知识欠缺导致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自身防范风险能力不强,因此,在刑事诉讼中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法定代理人作为诉讼参与人,其作用就是维护未成年人的诉讼权利和合法权益。修改后的刑诉法第二百七十条明确规定了未成年人法定代理到场制度,法定代理人到场成为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法定程序,该制度是贯彻未成年人"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的立法进步。  相似文献   

18.
一、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的现状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过程中,在一审判决宣告前,由有关机构或部门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专门调查,并形成书面社会调查报告,为司法机关正确处理和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重要依据的一项刑事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19.
2006年1月23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对于司法机关输新形势下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作出了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20.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与未成年人品格证据在内容和适用对象方面有重合之处,但二者的适用目的有差异,适用程序也有很大区别。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不是品格证据,只是司法机关处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的一种参考资料。检察机关应该在决定不起诉、暂缓起诉和教育未成年人等方面参考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