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刻理解当代中国发展的理论内涵和价值定位,是正确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理念及其生成逻辑的首要问题和基本前提。当代中国发展问题,不仅仅是一个解决国家贫穷落后、改变被动挨打局面的富裕富强问题,而且更是一个人和社会的现代化问题。当代中国发展的理论内涵,是中国人和社会走向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其价值定位,则在于追求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时代的时代精神。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历史过程所展现的实践精神,又是当代中国人超越现实、面向未来的理想精神,同时也是反映和体现中华民族追梦之旅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2.
《探索》2016,(1)
当代中国价值观是中国人民立足时代要求、实践需求和自身诉求,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西方现代文化价值的诸多精华于一体所形成的价值体系。当代中国价值观汇聚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共识,融合了多元价值,汲取了传统滋养,继承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价值传统,是当代中国人民价值观的时代表达。当代中国价值观扎根于"市民社会"和"现实的人",来源于实践与生活,又对实践与生活具有导向作用,是当代中国人民现实生活的生动诠释。当代中国价值观为追梦圆梦凝心聚力,为公平正义强基固本,为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保驾护航,是中国人民憧憬未来的价值标尺。  相似文献   

3.
《探索》2016,(2)
当代中国价值观展现的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与价值取向,是多元社会主体在交往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价值共识的集中表达,是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与价值认同。其意义与功能体现为引领中国社会的价值选择与价值诉求,丰富社会关系,塑造价值共同体,形成"社会共识"。从理论与实践的内在本性而言,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影响力、感召力与凝聚力有助于增强价值的选择、整合与规范能力,推动价值共识与价值自觉。从未来价值取向而言,需要以当代中国价值观为基点,强化多元社会主体的共同价值信仰,整合与引导多元社会思想发展,规范不同社会群体利益关系,增强社会主体的价值自觉与自信,进而凝聚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相对封闭的社会向全面开放的社会、从同质的单一型社会向异质的多样型社会的深刻转变中。这种转型的突出表现就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与闪亮崛起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面临着重重挑战:精神生活的物化趋势加剧,信仰陷入虚无主义困境;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滋生与泛滥。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现状在客观上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利用资本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还要注意"节制资本"以防其异化为控制人、奴役人的异己力量;树立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信仰;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重建当代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探索》2016,(2)
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生成蕴含着本质、历史与现实三个维度。从本质维度来看,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生成是实践自发性与主观自觉性的有机统一,其内在趋势和规律是从自发性走向自觉性;从历史维度来看,当代中国价值观既是对中国传统价值观与资本主义价值观合理成分的继承与发展,又反映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根本属性与内在特征,彰显了其发展趋向;从现实维度来看,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生成的现实根基。当代中国价值观从中国现实生活出发,以现实世界作为其归宿,具有鲜明的现实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中国道路是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中形成的,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重的维度,而当代中国价值观是其价值内涵的集中体现。当代中国价值观不仅是人民群众价值需要与发展的集中表达,也是中国道路的价值表达。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生成根源于中国道路,其发展也服务于中国道路。因此,中国道路的发展催生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构建也必须立足于中国道路。我们既要在坚持中国道路中构建当代中国价值观,又要以当代中国价值观为纽带,为中国道路的发展广泛凝聚价值共识,推进价值自信与道路自信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 《党建》2014,(10):1-1
正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道家、墨家、农家、兵家等各个思想流派相互切磋、相互激荡,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大观,丰富了当时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虽然后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长期取得了主导地位,但中国思想文化依然是多向多元发展的。这些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的乡村治理,在承继传统治理模式的基础上出现了向现代治理模式的创造性转换。在治理主体上,传统士绅向现代乡村精英转变;在治理制度上,乡规民约向村民自治章程转变;在治理观念上,儒家思想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转变。这种转化既是当代中国社会治理进步的必然要求,又反映着传统治理模式内在合理价值的跨时空存在。  相似文献   

9.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积淀的产物,对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决定作用.随着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当代大学生在新的信息时代下,价值观形成中存在价值判断标准模糊、诚信缺失、道德行为失范等现象.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构建当代大学生国家责任意识,正确诚信观、金钱现、进取精神、正确交往观念等,是目前道德教育的重要意蕴.  相似文献   

10.
《求实》2016,(4)
欲望的主宰与感性至上原则成为现代性问题的深层维度。在现代性问题域中审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困境及其重建之路等中国问题,既基于内在精神结构的欲求、情感、认知、评价、意志、超验等维度概括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现代转型的具体内容,也从优化制度结构、整合文化生态、归位精神结构、发挥内在精神的传承性、整体性和能动性、倡导理想信念等方面探讨了重建当代中国人精神秩序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1.
《探索》2015,(3)
传统意义的道德与人性之间始终存在着张力和冲突,人类的道德价值始终在这种张力和冲突之间,按照历史逻辑特有的规律演进。当代中国正处于"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重构、文化的转型,特别是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诸如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生物工程等所谓的技术革命,更使得既有的道德价值面临激烈的挑战和冲突,从而使道德价值陷入诸如认知和抉择以及实践困难的尴尬境地。集中表现为"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冲突""一元价值观和多元道德价值观的冲突""传统道德价值观和现代道德价值观的冲突"等三大冲突、"道德价值抉择的困境""道德价值导向的困境""道德价值虚化的困境""道德价值物化的困境"四大困境以及"自利和利他的矛盾""德福一致和德福背离的矛盾""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矛盾""经济发展和道德滑坡的矛盾""德性伦理和制度伦理的矛盾"五大矛盾。由于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的断裂、道德价值的教育缺位、道德和经济的"二律背反"等原因,当代中国人正面临道德信仰缺失以及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上的道德价值困境。要走出道德价值困境,需要从德性伦理、制度伦理、道德因果律等方面对当代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2.
黄聘 《求实》2013,(1):40-44
当代中国个人品德建设是在传统与现代性的双重历史语境中展开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中,个人品德建设遭遇着"传统-现代性"这一结构转换的时代困境和由于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分化带来的现实难题。对此,当代中国个人品德建设的回应方式和出场路径必然包含两重维度:重释传统和重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和谐精神,是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的,以"和而不同"为核心,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以推进人的和谐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国与国之间的和谐为基本着眼点的价值理念、社会理想、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中国当代和谐精神具有价值引领、经济发展、社会整合、人才培养等功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价值共识、物质基础、社会氛围和人才支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  相似文献   

14.
尹轶 《世纪桥》2009,(15):36-37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先导。我们国家的每一个发展时期都由不同的价值观来整合人们各异的思想文化,从而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民族心态、内在精神,进而取得了各个历史时期的胜利。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入手来探讨当代中国价值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实现了中国社会由内而外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模式,即当代"中华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包含内在的文化精神和外在的文化形态,它是由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决定的。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近现代西方文化、中国革命建设中的优良传统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的文化基因。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需要不断激活有利于实现现代化的文化基因,抑制不利于实现现代化的文化基因,把当代"中华文化"模式熔铸为世界上的一种新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6.
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也是几千年来维系中国社会和文化绵延发展至今的内在动力。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结合自身情况,对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民本思想、重德精神、忧患意识、刚健自强和反省内求等精华部分进行了创造性的转换,并纳入自己的价值观体系,成为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求实》2014,(5)
马克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和人与社会的历史发展逻辑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思通过分析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运动,彻底解蔽笼罩在商品、货币和资本外表的物象,直达背后人与社会关系的价值层面,并且在批判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之上,逐渐生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当下中国人与社会的关系之上,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对当下中国人与社会关系的发展起到牵引和驾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价值观的目标定位陈治桃人才价值观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上人才价值观都反映着当时社会历史的内容。在现阶段,人才价值观正经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一方面,传统的人才价值观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正在...  相似文献   

19.
文章紧扣张岱年先生对中国哲学价值观的分析层层展开,从价值概念的外延,深入到价值的内在意义,又分析比较儒墨两家价值观的不同,最后概括了中国哲学整体价值观的特点.文章认为,中国哲学肯定人具有独特优异的内在价值,弘扬人的精神价值,重视以道德自觉为核心的"中国实践理性",这些研究性的判断和结论,是张岱年先生对中国哲学价值观研究的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公共意识是存在于国民个体意识结构中的以社会共同利益为价值取向的公共文化精神。立足当代生活世界变迁,是考察中国公共意识生成及其价值的时代依据与现实前提。文章认为,公共意识是一定社会结构中经济政治生活的观念形态;公共意识的生成,既从根本上依赖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又贯穿着主体文化自觉与理性建构逻辑;公共意识作为植根于社会结构中的文化因素,具有显著的社会形态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共意识的健康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厚的社会生活基础和历史必然性。当代中国公共意识的生成、建构与发展,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民族复兴、追赶时代、改善民生、推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多重价值和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