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积极互惠行为是个体亲社会性的一种重要表现,关于留守幼儿亲社会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关系一直都是研究者的关注热点。道德情绪被认为能够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道德情绪能否促进留守幼儿积极互惠行为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研究采用情境实验法对比60名4岁(M=48.23,SD=2.56)留守幼儿在道德情绪培养前后积极互惠行为的差异,探讨道德情绪培养对留守幼儿积极互惠行为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 4岁留守幼儿积极互惠行为较少。(2)道德情绪培养实验效果显著,能够有效促进4岁留守幼儿积极互惠行为。由此可知,道德情绪训练是能够作为促进幼儿积极互惠行为的一种有效途径,家长和学前儿童教育者应注重培养留守幼儿的道德情绪,从而促进其亲社会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呈现多样化趋势,他们的道德社会化过程在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上出现了诸多偏盖。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全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对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具有时代标杆的作用,来规范和加快大学生道德社全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后科尔伯格时代的道德心理学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并且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情绪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和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当前的道德心理学研究在理论基础、方法论和德育实践等方面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的道德心理学研究应强化理论思维,坚持系统论原则,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德育实践。  相似文献   

4.
“情绪是人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不愉快的情感。”在心理学上,“情绪是指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机体对事物的有倾向性和动力性的反应”,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反映”,并“以某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台湾有心理学学者认为“情绪是个体受到某种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激动状态;此种状态虽为个体自我意识所经验,但不为其所控制,因之对个体行为具有干扰或促动作用,并导致其生理上与行为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一、现状调查:法官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法官职业道德现状方面的问题1.职业道德认知与实践行为上存在落差。从伦理学的角度讲,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在原有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对道德范例的刺激效应感应,经过同化、顺应的加工,而获得道德新知的心理活动过程。职业道德认知是一种特定的道德认知形式,亦属于伦理学的范畴,它是从职业道德刺激到职业道德新知的形成过程。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所有法官均谴责执业过程中违背法官  相似文献   

6.
道德意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意识在道德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包含着道德主体创造力发挥的内在需求,是形成道德活动动机的内驱力。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见很多道德失范与冷漠的现象,都是由于人们没有把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结果。本文认为道德主体的认知水平与认知结构,群体的无意识等因素是影响道德意识转化的障碍,我们应该发挥良心的作用,注重道德信仰的建构,道德人格的完善等方面来建构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7.
现代大学道德教育的一个主要的误区是对认知性道德教育的过分强调,而忽视情感在个体道德形成及道德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本文在对现行大学生道德教育缺失的分析基础上,主张在大学道德教育的目标上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以及道德教育手段的情感化,其目的也在于呼唤一种合乎道德本性的学校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8.
赵运锋  宋远升 《政法学刊》2007,24(2):115-119
刑法和道德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两者都是调整人类行为的社会规范,如果能在两者之间划出一条清晰的界限作为调整犯罪行为或道德行为的标准,显然非常重要。应从刑法理论、司法实践及几种道德分类等方面去剖析道德和刑法的界限问题。  相似文献   

9.
赵东伟 《法制与社会》2012,(14):268-269
道德判断中的情绪因素在近阶段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议题,研究早期,传统的理性主义模型占有主导地位,该理论认为道德判断是一系列理性模型的结果,道德判断需要一系列的推理,而道德推理者的表现就像是一个科学家,通过形成和检验假设来获得推理结论,但随着人们对认知双重过程论的逐渐认可,传统的道德判断理论受到了挑战,相关.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道德判断的情绪模型,认为道德判断是由快速的道德直觉,情绪所导致和产生的,进入21世纪,西方道德心理学在社会直觉模型的基础上,Haidt等人结合进化心理学的视角,提出了道德的五基准理论这一新概念、为道德情绪与道德判断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黄文香 《法制与社会》2011,(35):210-210
管理伦理学旨在探讨面对管理中的诸多关涉价值的难题或两难情境时,如何构建在道德层面上指导管理行为的法则体系,即“面对如此情景怎样做才是公正的”。本文旨在讲述企业道德体系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并试着探究怎样才能使企业道德的力量得到最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提出德商(Moral Quotient,MQ)的定义、计算公式和测评步骤。德商概念的引入以及由此推出的品德标尺理论旨在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道德阈限与道德教育的禁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彩平 《金陵法律评论》2002,31(6):27-31,37
传统观念认为:一个人“越道德越好”。事实并非如此,当道德行为超过一定的界限,会由于对他人理性自由的侵害而走向自己的反面,因而道德也有一定的阈限。道德教育,出于对人社会性需要的关怀,在现代已经不能仅由意图的“道德”而实现其初衷,所以,道德教育也有禁忌。道德教育的禁忌在不同的时代有所不同:传统表现为“自由”,现代则表现为“过多的干预”。  相似文献   

13.
道德差序圈是指个体对自己与其他实体进行道德考量的心理结构。它具有两个维度,即范围与差序。前者指的是究竟有多少道德实体让个体感到应对其负道德义务,并进入个体的道德考量中;而后者指的是究竟不同的道德圈层之间个体对其道德义务感与道德考量程度上有多大区别。道德差序圈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并结合西方科学范式产生的概念,对于西方道德圈研究而言,这种结合能够巧妙地弥补其对差序维度的研究缺陷,使其在差序维度得以蓬勃生长的文化土壤中得到更为充分的阐明;而对于我国差序格局研究而言,道德圈概念的融入不仅能够为其注入实证科学的新鲜血液,也为其被西方学者所理解打开了大门。因此,道德差序圈是一座能够联结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通过两种最能触及中西文化本质的道德概念之融合,我们期望能够在解释中国人的道德判断与行为时做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要求大力加强德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变德制落后的现象才能实现十六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的和谐局面。应制定“道德总纲领”;处理好与德制有关的基本关系;以诚信制度为杠杆;建立道德工作系统;建立德制运行系统;建立道德评新制度;建设德制人才队伍;加大经费投入。  相似文献   

15.
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人是道德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人的主体性在道德活动中的具体化,构成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包括为“我”性、求善性、内在超越性、自由意志性、自我约束性。道德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是教育和受教育通过以道德化为中介的交往而实现的受教育德性自我建构的活动。主体道德教育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它以教育和受教育主体性的发挥为前提,以民主、平等的教育关系为保证,关注个体的需要,以培养生活中的道德主体为根本。  相似文献   

16.
17.
18.
道德律是人们道德地生活的基本法则,唯有道德律才能提供一种道德生活,也才能使道德生活成为可能.我们的时代缺乏对我们生活的准则是否合乎道德法则的检视,康德的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道德律给我们提供了可资思考的维度.康德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指出了一种道德地生活的可能性.道德是人之为人应有的生活方式,只有严格的道德规范,只有过一种严格的道德生活才是国民当下的道德选择,而伦理研究者的责任则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