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女媭考     
屈原在他的代表作《离骚》中写道:“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女媭能以娇嗔之貌,反复的责备屈原,可谓不凡。此乃何许人也?史无记载,屈原亦未为其阐明身份。自王逸以降,一千八百余年,考证颇多,归纳起来可分为“人”、“巫”两大类。 先说以女媭为巫者,周拱辰在《离骚拾细》中据《汉书·广陵厉王胥传》中“胥迎女巫李女媭,使下神祝诅。”师古曰:“女媭者,巫之名也。”考证女媭为巫,乃灵氛、詹卜一类人物。此说有两点无法解释:一、李女媭比屈女媭后两百余年,怎么能说李女媭是巫,早她  相似文献   

2.
《九章》是《屈赋》中重要的篇章。由于时代久远,汉代人在整理《屈赋》时把它分割成九篇单独的文章,每篇文章(段)又加上一个小标题,使其变成了《九章》。其实,《九章》是《离骚》的续篇,是《离骚》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九篇文章的合撰。《惜诵》说:“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这个“重著”就是针对《离骚》而言的,“重著”的文章与《离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记述了屈原经过的楚国东迁后几个大的历史事件,是《离骚》抒情、叙事的继续和补充。  相似文献   

3.
释“彭咸”     
屈原在《离骚》中两次提到“彭咸”:“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王逸《楚辞章句》注:“彭咸,殷贤大夫,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死。”自王逸注后,历代学者多从王逸说,虽也有学者对此说表示怀疑,但多语焉不详。钱杲之《离骚集传》说:“彭咸未闻。”戴震《屈原赋注》称彭咸“书阙不可考矣”,“一说即《论语》所称老彭”。俞樾《俞楼杂纂》二四《读楚辞》认为“彭咸即彭铿,铿咸双声字。”闻一多《离骚解诂》补充道:“铿咸不只双声,元音亦同,惟韵尾略异耳。”姜亮夫《楚辞今绎讲  相似文献   

4.
屈原《离骚》中的“三求女”一章,注家聚讼纷纷,争论焦点是“无女”及下女宓妃、佚女、二姚这些美人究竟比什么,三求女的用意何在。归纳起来,大体上有四说。(1)女比忠贤、同志,求女比求贤、求同志说。汉人王逸以为“女以喻贤”,宓妃比“隐士”,佚女、二姚比“贤士”,三求女的动机是“视天下贤人,将持玉帛而聘遗,与之俱事君也”。(《楚辞章句》)其后,唐人《文选》五臣注,宋人洪兴祖《楚辞补注》钱杲之《离骚集传》等均依王说。  相似文献   

5.
《台声》1995,(6)
4月17日是《马关条约》签订100周年和台湾回归祖国50周年纪念日。是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座谈会,本期《以史为鉴 勿忘国耻》一文对此详加报道。关心这两大历史事件的读者或许能从中得到一些信息和启示。 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是这样记载的:台湾自古属于中国。100年前,清廷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了日本。这是全体中国人民的耻辱,当然更是台湾同胞的不幸。消息传出后,台湾同胞悲愤难抑,“哭声达于四野”,纷纷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却不愿拱手而让台”,并组成义军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占领。在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中,台湾同胞一直没有屈服。他们“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前赴后继,英勇抗敌,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抗日篇章,涌现了一大批抗日英雄。他们认定“台湾乃中国之台湾,民族乃中国之民族,土地乃中国之土地”,“以中国为祖国的心情难于拂拭”。从这些先烈先贤身上可以看到广大台胞崇高的爱国精神和凛然的民族气节。  相似文献   

6.
根据《天问》中“启棘宾商,九辩九歌”和《离骚》中的“启九辩与九歌兮”、“奏九歌而舞韶兮”等记载,可以说明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九歌》这首古乐远在屈原之前就早已在楚地流传许久了;二是,屈原在作《天问》写《离骚》之前就已经很重视《九歌》,甚至可能已经改写完《九歌》了。这就是《九歌》写作时代最有力的内证。 《天问》和《离骚》还说明《九歌》是夏人流传下来的一首夏歌。《山海经·大荒西经》也说:“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  相似文献   

7.
游仙诗是“三曹”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诗歌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三曹”游仙诗上承屈原《离骚》、《远游》之意 ,下开郭璞、李白游仙之旨 ,影响深远。然学界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和研究。从思想内容的角度 ,用比较的方法 ,对“三曹”游仙诗作归类分析和综合比较 ,可以更加准确把握“三曹”游仙诗的风貌神髓  相似文献   

8.
《离骚》是一部伟大的艺术悲剧,它具有惊人的艺术魅力,历代文人雅士推崇备至,评价极高。司马迁说它“虽与日月争光可也”;鲁迅赞它“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离骚》深刻地反映了屈原的生活真实和他所处的那个社会的真实。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使读者激愤,他高贵的品质使读者心灵受到美的陶冶而兴起“尽忠疾邪之意”,使人产生美德。为追求真理而殉身的悲剧是最广泛最深刻的悲剧,《离骚》所描写的是主义公为追求真理而同邪恶势力终生斗争的悲剧,因此,它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和极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离骚》的“骚”字,历来的解释有忧愁、牢骚、诉说三种。但都不能解通。因为:“骚体”是一种文体,但并不是这种文体的作品每篇都写了忧愁、牢骚、诉说。若解作“象《离骚》那样的文体”,又不符合客观实际。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说楚国“民间盛行巫风,祭祀鬼神必用巫歌.《九歌》就是巫师祭神的歌曲。又巫师行术,唱禁咒词,句尾用些(苏个切)字。民间歌唱,句尾带兮(音同侯字)字。屈原作《离骚》、《九歌》,弟子宋玉作《招魂》,都是用楚方音,修改民间流行的曲调,变成新创造”。可见作为骚体特征的句尾带“兮”、“些”的民歌体,早在屈原以前已在楚国民间流行了。那么,古代楚国方言是否将“歌曲”称为“骚”呢?确实是这样,并且这种读音还保留在现代苗  相似文献   

10.
从《帕萨坦》看西双版纳茫乃政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蛮书》卷四云:“茫蛮部落,并是开南杂种也。茫是其君之号,呼茫诏。”“茫乃道并黑齿等类十部落皆属焉。”宋蜀华同志著文考订,认为“茫诏”是“诏茫”、“诏勐”之倒误。“诏勐”,即“召勐”,意为“一个地方之主”,他据此提出“唐代傣族已经在西双版纳建立了茫乃政权。”  相似文献   

11.
知识漫谈     
古今中外灿若繁星的名人伟人中,有不少是身有残疾者、地位卑贱者、品行失足者、科场落第者、政治失意者。在中国历史上,“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逐放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在外国,塞万提斯一生坎坷,著成《堂·吉诃德》,道尔顿色盲,作出许多重大发现,歌德屡屡失恋,写成《少年维特之烦恼》;获得1093种发明专利权的爱迪生,从小就几乎是个十足的聋子……这些有缺陷者,经过自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的文化典籍中,有两颗璀璨的明珠。一颗是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一颗是与《史记》齐名青史的《资治通鉴》。前者是司马迁编纂,后者是司马光编著。司马迁与司马光,都崇尚名节,光明磊落,忍辱负重,忠君爱国,为丰富和充实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文化宝库,做出  相似文献   

13.
《史记·屈原列传》是关于屈原生平及创作的珍贵史料,但其中关于《离骚》作期的记述,却存在着矛盾。作者既于“王怒而疏屈平”之后继叙《离骚》的写作,并给以解释和评论,又在怀王入秦、顷襄继立之后写到屈原“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云云,再次谈论屈子赋《骚》。《离骚》的作期究系何时,从这里自会得出矛盾的答案,以致后世争论纷纷。 对于这一矛盾现象,有以为错简所致者,有以为后人窜乱者,笔者认为,这是由《屈传》的特殊结构决定的,同时与太史公的笔法有关。  相似文献   

14.
僰人考     
先秦时期在今川南一带的僰人已进入阶级社会,建有地方政权。《史记·西南夷列传正义》谓:“戎州,北临大江,古僰国”;《汉书·地理志》僰道条引应劭语曰:”故僰侯国也”;《通典·州郡》载:“南溪,故僰侯国也”;《括地志辑校》卷四说:“今益州南戎州,北临大江,古僰国”,《庆符县志·武功记》云:“秦时,僰道王据守横江,李冰破之,追北于汉阳山”,以上诸书皆已明载。“僰,犍为蛮夷,从人棘声”,“僰属犍为,音蒲北反”,《水经注·江水》引《地理风俗记》说,僰乃“夷中最仁,有人道,故从  相似文献   

15.
文章千古事     
屈原之离骚,李社之诗章,何以传世不衰?关键在于言为时事,文采奇丽,故能胜灸人口,妇孺皆知,千秋百代,永驻人心。可见文章之贵贱,自有时光来检验。传世之作,无论是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才会产生穿越时光的巨大效应,成为千古流传的不朽之作。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梅花扑鼻香。历览传世篇章之作者,无不是历经劫难后折,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尔后矢志成文,才得千古文章的。有的作者本身就是杰出的历史风云人物。“文王构而演周易,什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风有国语。引、…  相似文献   

16.
一曲太阳家族的悲歌——对《离骚》整体的新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先秦楚文化的高峰和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杰作《离骚》,古今中外学人研究,见仁见智,歧异有时几如南北极。过去,我对《离骚》也作过若干探索,但缺乏整体性的看法。年龄渐长,阅历稍富,故拟在以往研讨成果的基础上,深入一步,从《离骚》这一旷古长诗的丰富内涵着手,提出较系统的全面论述。着眼于宏观,同时顾及微观,力戒大而话之。寻求真谛,使之较接近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17.
屈原在《离骚》中描绘了许多超现实的现象,借助一些有关上古历史的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爱家之理想。其中"求女"在《离骚》下半部中表现突出,其意义为后世各家所争议,历来众说纷纭,有认为它指贤君、贤臣、贤士、贤后、理想、通君侧之人,有的则认为是实指郑袖等等。《离骚》中"求女"是借女来说自己理想中的人,而理想中的人在现实中指的应是楚王。  相似文献   

18.
心坚石穿     
“心坚石穿”一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典故。在《掌故大辞典》中记载着这一典故的来源。南朝梁陶弘景在《真诰》中云:“昔有傅先生者,其少好道,入焦山石室中,积七年,而太极老君诣之,与之木钻,使穿石盘,厚五尺许,云:‘穿此盘便当得道。’其人乃昼夜穿之,积四十七年,钻尽石穿,遂得神丹,乃升大清为南岳真人。”后人用“心坚石穿”这一成语来说明:只要意志坚定,石头也能穿透;只要下定决心,  相似文献   

19.
闲暇之余,喜读杂文。觉得《中国青年报》“求实篇”发表的两篇杂文值得玩味。一为奚川先生的《身轻身重》,一为文时夏先生的《“身轻身重”辩》,都写得文辞甚美,耐人寻味。古人称官吏为父母官,“明镜高悬、廉政为民”即是为官的高境界,此为为官之“重”;最耻者乃贪赃枉法、营营苟苟之辈,此为为官之“轻”。那么,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官”又应以何为“重”,以何为“轻”呢?《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共产党的“官”理应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重”,反之则“轻”。无“官”后何重何轻?…  相似文献   

20.
闺中既以深远兮,哲王又不寤。 ——《离骚》 在屈赋中,“闺中”仅此一见。纵观古今各家对“闺中”句的理解,明显地分为两派:一派以王逸为代表,释闺中为王宫,即楚王所居宫殿,《楚辞补注》以前都如此;另一派以朱熹为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