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所有权限制应是所有权本质之重要组成部分,所有权限制内含于所有权概念之中。宪法既规定了所有权受限制,又规定了所有权受保障。所有权宪法保障包括保障条款、制约条款和征收补偿条款。保障条款包括制度性保障和个别性保障。  相似文献   

2.
追溯与梳理近代民法产生之前古罗马时代的各种所有权类型,以更加宽泛的视角考察财产归属的具体形式,可以发现,"双重所有权"概念的提出或许是现代人对于罗马法的误解,或者说罗马时代就不曾出现过近代私法意义上的浑然一体的所有权概念。双重所有权争议是由现代学者"以今释古"的思维定势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中世纪的财产权伴随着直接的政治权利(力),但近代财产权只是一种纯粹的对物的支配权和间接的政治权力。不受限制的财产权缺乏财产源泉的合法性证明、支持社会领域的剥削、破坏整体的公共秩序和损坏健全的个体人格。但财产权对保持个体相对于政治权威的独立性至关重要,而且有助于刺激个体奋发有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对宪政秩序和整个社会的健康运行不可或缺。现代宪法在制度上保障私有财产权,但在具体的情形中允许对私有财产权进行限制。  相似文献   

4.
所有权是基于法律关系而产生的束权利的集合。传统所有权概念把所有权当成是人对物的支配关系这样一种事实 ,而未揭示其法律权利特征。本文基于所有权本质及其客体特殊性来重构所有权概念。  相似文献   

5.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近现代民法上一项重要制度,法国早在16世纪初的地方习惯法上即产生了该项制度.1804年法国民法典第664条正式明文规定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完成了这一制度的立法化.此后,至20世纪30年代,为了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对区分所有权制度的需要,法国于1938年6月28日制定了《有关区分各阶层不动产共有之法律》;至1965年7月10日,又制定了《住宅分层所有权法》, 1967年3月17日又以一纸行政命令对该法予以补充完善.法国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发展史表明,对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的规定,最初可以简单一些,但到往后则是应当将其详尽规定,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不断推出新的规定,最终形成完善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体系.这一点对中国当下的物权法规定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是有启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西方列强铁船火炮的侵略和大量商品及资本的涌入,近代西方思想文化也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和渗透。建立于日益发达的商品经济基础上的近代西方文化与建立于长期宗法氏族社会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激烈碰撞。这使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空前的挑战。与之同时,中国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了艰难的转型与更新。面对近代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挑战,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的争论。中国传统文化应坚持还是抛弃?如何对待西方文化?中国文化的出路何在?对上述问题的不同态度,形成了此时期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其中,关于法律文…  相似文献   

7.
我国学术界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研究经历了从民法人格权到网络隐私权保护再到宪法基本人权保护的定位,隐私权概念的界定不断深化,但学术界关于隐私权概念的界定还存在诸多不足。从宪法保护的个人自由权的角度对隐私权概念进行重构是宪法人权保障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建筑物依土地之承载得其成就,人类因建筑物之依归而创建文明。因此,建筑物之于人类发展,占非常重要地位。建筑物之所有权及利用权,更是物权法规则的核心之一。而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之渊源,由来久远,于古老之埃及、巴比伦及希腊之律法即有迹可寻。19世纪初,区分所有权的形式即已为各国地区之民事立法所采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更发展为各国地区不动产所有权法律上之重要制度。我国为因应城市公有化、福利型住房制度转入商品化住房制度的社会客观性需求,暨顺应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并为取得多层或高层住宅之城市居民提供立体物权的规范依据,于《物权法》第六章专章规定了“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但检视《物权法》关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的规定,仍存有不足以规范区分所有权法律关系之处。为此,本文试图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理论分析角度入手,检视《物权法》第六章的立法取向及其基本内容,并提出其存在的相关问题与解决对策,俾作为日后最高人民法院为司法解释或法院判决之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所有权神圣理念是私权神圣理念的基本内容之一。所有权神圣理念的历史演变典型地反映出私权神圣理念的历史演变过程。所有权神圣理念经历了古代的萌芽、近代的兴起和现代的变迁。  相似文献   

10.
德国自19世纪下半叶实现了国家统一,并进行了大规模的统一法制建设,到20世纪初已建立了近代法的完整体系,成为大陆法系的典型国家。①德国法近代的发展及其现代化是建筑于中世纪法的基础之上的,受到中世纪法的强烈影响,②因此,研究中世纪德国法的法源,有助于理解形式意义上的近现代德国法及蕴藏于现代德国法律体系之中一脉相承的德国法律传统。 法源,即法律渊源,在法学上虽说有诸多含义,但本文所论仅限于法理学上通常所讲的形式意义上的法源,指的是根据法的效力来源的不同对法所作的一种基本分类,即法的创制方式和外部表现…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现实生活中,用人单位为防范求职者的诚信风险而要求其签定劳动合同保证的现象已大量存在,而劳动合同保证制度在法律上尚无明确的规定。在司法实务中,法官之间对劳动合同保证的性质及效力的认识存在巨大分歧,形成了不同的司法裁判意见,导致劳动合同保证纠纷裁判思路与适用法律混乱,已危及司法裁判权威、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和严肃性。劳动合同保证其实就是一种特殊保证担保,我国的立法应当承认该类合同的效力,但应同时对其加以限制。  相似文献   

12.
保证保险合同性质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出现大量的保证保险合同 ,而我国《保险法》未对此作出具体规定 ,学术界和司法界对保证保险合同的性质存在较大争议 ,从而导致司法实践中处理保证保险纠纷时的混乱局面。笔者将保证合同与保证保险合同相比较进行分析并抛砖引玉 ,以期能够正确界定保证保险合同的法律性质。  相似文献   

13.
让与担保制度的法律构成,有所有权构成说、担保权构成说与介于两者之间的折衷说。从物权的公示公信原则出发,将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分为形式上的权利与实质上的权利。在对外效力上,形式上的权利只要有充分的公示,第三人就可主张优于实质上的权利,而在对内效力上,形式上的权利则不得对抗实质上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刍议对信用担保业的法律调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用担保业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但目前尚无单行法规对此领域进行调整 ,影响了该行业的迅速发展。由于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具有突出的国家政策性工具的作用 ,对它的调整应与对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的法律调整在不同的单行法规中体现  相似文献   

15.
侵占罪在司法实务中虽较为常见,但其认定却往往存在着分歧,主要体现在与盗窃、诈骗等相关犯罪的区分问题上。其中争论的核心主要集中在侵占行为财产关系变动的本质,具体而言就是对侵占行为实施的前提和"非法所有"行为的界定。由于侵占罪财产关系变动的方式与其他犯罪有很大差别,所以只要对其财产关系变动的本质加以明确,就能更好地界定各个侵财型犯罪。  相似文献   

16.
保证期间是保证人能够“容忍”债权人不积极行使权利的最长时间,其性质是区别于除斥期间和诉讼时效的一种特殊的责任免除期间.保证期间与保证债务诉讼时效是一种相互衔接的关系,就一般保证而言,在保证期间内债权人向主债务人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的,保证期间中断,债权人在重新计算的保证期间内向保证人主张权利的,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开始计算...  相似文献   

17.
源自于法国的“分时度假“作为一种新型旅游消费方式近年来在我国出现,并逐渐区分出两种类型:购买所有权类型和购买使用权类型.所有权型分时度假作为一种特殊的所有权形式,其性质应为时限所有权或期限所有权;所有权型分时度假的法律特征表现为削弱的绝对性、有限的排他性、期限性、一体性、时段登记的技术性和权利主体身份多重性;所有权型分时度假的出现是对传统所有权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公有制作为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特定历史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必须有相应的法权保证和政治机制 ,这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社会主义民主制是公有制的法权保证和政治形式 ,社会主义法制是民主制的具体化与公有制的内在机制。改革和发展公有制必须以强化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为前提。 2 0世纪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最大的缺憾莫过于对马克思公有制和无产阶级学说的误读。澄清这个问题 ,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改革乃至整个社会主义运动能否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9.
保证和抵押的双重担保是指对同一债权的全部或者一部的共同担保。债权人首先实现哪种但保方式 ,应当区分担保的方式 ,由债权人做出选择。抵押是“物的担保” ,保证是“人的担保” ,这决定了在债权人实现抵押权的情况下 ,抵押人不享有代位权 ,保证人自然免除保证责任。相反 ,在债权人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情况下 ,保证人享有代位权 ,抵押权不能自然消灭。因此 ,债权人放弃抵押权的 ,保证人相应地免除保证责任 ;债权人免除保证人的保证责任 ,抵押人则不能以之抗辩。  相似文献   

20.
自建国以来,我国对公有制和私有制的问题就一直处在不断的摸索中。改革开放以来,私有制经济在我国发展得轰轰烈烈,大有超过公有经济的势头。在21世纪的新中国我们更要合理科学利用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