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越南难民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了特殊群体,但在历史、政治和利益因素的影响下,越南难民一直徘徊在难民身份认同、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其诉求得不到实现、身份得不到认可,使他们至今难以融入当地社会。以云南河口县岔河难民村为研究对象,分析越南难民的跨国流动经历及其身份认同的建构,并从难民身份认同、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三个层面来剖析其身份认同的多重性与困惑性。越南难民只有在淡忘其想象的难民身份,消除有意识筑建的"无形的"族群边界,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才能更顺利地融入当地社会,消除身份认同的困惑。  相似文献   

2.
蒋德翠 《人民论坛》2012,(20):120-121
中越边界的跨国通婚十分普遍,然而,这些跨国婚姻大多都是非法的,这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诸多不良的影响,如影响家庭的稳定和发展,不利于嫁入中国的越南妇女的权益保障,不利于边境社会管理等。因此,有必要对中越边界的跨国婚姻进行深入调查分析,探究解决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甘开鹏  牟军 《思想战线》2015,41(2):75-80
作为一个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特殊社会群体,越南难民一直面临着身份认同、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等多重认同的困惑,其民族认同心理也在“我群”与“他群”之间不断冲突与抗争。为了缓解身份认同的内在矛盾,这些难民往往通过重拾历史记忆的形式来重构身份认同,强化或弱化在特殊历史环境下产生的族群边界。然而,从文化适应策略视角而言,越南难民的多重认同也隐含着诸多的现实利益诉求,并由此塑造了一种特殊的权利意识和社会抗争方式。  相似文献   

4.
黄雪燕 《传承》2014,(4):106-107
桂西南的那坡县百南乡与越南毗邻,由于我方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于内地,当地姑娘多"内嫁",部分家庭经济拮据的认为娶越南女人"很划算"。而越方边境条件相对较差,很多女子愿意嫁到中国,故两国民间多通婚。但非法跨国婚姻往往导致嫁入的越南妇女本身及其子权利得不到保障,影响边境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5.
我国长期存在具有两种身份的华侨特殊群体,他们长期生活在国外,具有很强的回国(入境)和定居(落户)的意愿,新冠疫情下表现尤为明显.他们在入境和回国落户过程中碰到一些障碍,如无法入境、入境后受到处罚或入境后无法落户.通过采取合理性措施限制入境权、尊重华侨解释说明权、区分不同情形按照对应的身份信息进行落户、尊重华侨落户选择权...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移民工程已经进入到后期扶持阶段,早期移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日益成为移民研究的重点.本文基于实地调查的经验感受,从社会性别的视角,运用社会认同理论,分析农村妇女移民这一特殊群体的身份认同.文章认为,农村妇女移民在搬迁地的身份关系及其背后的规则认同已经多元化,农村妇女身份认同的显著性程度与经济利益、网络结构、家庭出身等因素相关,这决定了她们是采取参与还是依赖策略去寻求自己的生存点,筹划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战秀双 《友声》2011,(2):4-6
【正】"越南-中国,山连山、水连水",这是在2010中越人民大联欢期间最常听到的歌曲。为庆祝中越建交60周年,中国对外友协与越南友好组织联合会、越中友协于2010年12月在河内举办了  相似文献   

8.
杨保乐 《传承》2012,(24):92-93
留学生教育在中越两国的历史上曾有一段特殊的经历。留学生在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都将产生一些影响。留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在对外传播中具备一定的影响力。对越南留学生档案的真实记录,将为学者研究中越关系、开展中越历史名人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
女性主体性是改变女性地位的关键,一直为社会学者所关注。本文以女书之乡—江永县的女性和女书传人作为典型个案,通过分析认为,自然女书传人通过创造和使用女书这一特殊性别文字来反叛男权、否定男性,女书传人对母亲身份和女性身份的认同是女性主体性的启蒙。但女书作为一种独特的女性话语,在国家和女性自身话语的双重建构下,女书传人仅作为一种表象的在场者,其主体性仍然缺席。后现代女书传人借助政府主流话语女性利益代言人力量,通过女性自身的主体活动来寻求和建构女性的自我认同,形成健全的女性主体性,继而寻求并赢得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0.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越南具有较为理想的投资营商环境,正受到越来越多我国投资者的青睐。中国对越南直接投资规模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这不仅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发展,同时也符合中越两国实际国情的需要,更是中越两国双边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和中越两国稳定的国际政治关系共同促进的结果。在越南设立企业是开展对越直接投资的主要途径之一,文章结合2014年新修订实施的越南《企业法》(法律编号:68/2014/QH13)对越南可设立的企业类型、受理申请机构、基本设立程序进行介绍,分析我国投资者赴越南设立企业的风险(尤其是法律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范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传统观念认为女性不适合、也不善于学习自然科学;但是,一些女性主义研究者认为,正是传统的性别观念导致了女性与男性对自己的性别身份认同的偏差,而女性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与学习自然科学所要求的身份的差距,成为女性学习自然科学的障碍之一.在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物理学教学为例分析传统的与物理学相关的身份认同对女性学习物理学产生的消极影响,提出改变这种身份认同的方法,由此,在性别的视角下对自然科学的基础与性别之间的关系做出一个不同于传统观念的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徐芳亚 《求索》2013,(8):60-62
越南是中国的南邻。中越区域间发展的巨大差异.使移民现象自然而然的就发生了。中国古代移民移居越南次数频繁。原因多种多样。中国移民来到越南后,他们和越南各族人民友好相处,用勤劳的双手,艰苦的劳动,共同开发了越南,为越南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黄庐进 《求索》2012,(12):188-190
"自我概念"引入心理学后,"身份"这一概念便逐渐成为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词,它与类别、角色等概念相联系,揭示了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有关身份的理论研究主要有身份认同研究、社会认同理论等。本文试图通过社会认同过程阐述了社会身份的形成,揭示自我概念中的不同身份在不同群体中展示的心理学原理,据此对基于自我概念与消费者决策关系的女性消费者5F模型加以解析,分析社会身份在该模型中的作用机制,从而提出在具体情境中激发和引导消费者特定的社会身份将成为企业营销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赵秀荣 《人民论坛》2011,(7):108-109
从社会性别理论视野审视我国《婚姻法》和司法解释关于事实婚姻的法律规定及其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实行婚姻登记与结婚仪式双轨制,在强调结婚登记的同时,根据我国实际承认仪式婚的法律效力;改变非婚子女的称呼,把非婚生子女和婚生子女都改为子女。以期寻求处于弱势地位女性利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的合作婚姻(又名形式婚姻)是两个非异性恋者(男同志和女同志)协商的异性婚姻.自2005年以来,合作婚姻的流行吸引了大众的关注和热烈讨论,但仍缺乏深入的实证研究.本研究使用质性研究方法,访谈20位已进入合作婚姻的男女同志,跨越中国南北五个城市,目的在于了解他们进入合作婚姻的动机和生活经验,以及他们是如何实践家庭和性别的.本文将运用孝道与亲密关系、同志研究的理论,分析男女同志是如何面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和法律的忽视和制约,理解他们的身份角色和实现他们的社会与个人欲望;以及合作婚姻的流行对于进一步理解性与性别、家庭与婚姻,和中国以至于东亚的性少数群体的生存策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农业转移人口①子女为研究对象,运用拉波夫(Labov)的言语社区理论诠释农业转移人口子女社区的特点,强调社团实践是动态构建语言身份的重要途径,可弥补言语社区理论静态解释力的不足;通过考察言语社区中的农业转移人口及其子女的相互关系和构成特征,以及社团对语言的选择和语言身份构建的影响度,动态地阐释文化心理和语言身份(认同)是言语社区该特殊群体彼此交融的两个方面,将深刻地影响此群体的融城过程。  相似文献   

17.
徐芳亚 《前沿》2010,(6):112-114
越南是中国的南邻。中越区域间发展的巨大差异,使移民现象自然而然地发生了。秦汉时期,中原人士移居越南次数频繁,原因多种多样。中原人士来到越南后,他们和越南各族人民友好相处,用勤劳的双手,艰苦的劳动,共同开发了越南,为越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壮族与越南人民的革命情谊江虹,黄林毅在长达1300多公里的中越边线上,中方一侧的居民大多为壮族,他们和越南的许多边民有着共同的语言、风俗习惯和密切的经济往来。在中越两党领导两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中,壮族人民和越南人民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政治伦理的视角,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从村民对有关政治身份一些重要概念、常用名词、常见说法的认识和评价,考查了他们的政治身份和角色意识;从他们对自己与政府及其官员的现实关系、应有关系的认识和评价,考查了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自信心;从他们理想中的公民身份考查了他们对自己的政治期望,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西北村民的政治身份认同处于由臣民向公民转化的阶段,他们对公民身份有积极的评价和较强的认同,但有关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相应的政治道德素质也不够健全。  相似文献   

20.
《传承》2016,(2)
受缅甸国内环境的影响,有经商传统的缅甸穆斯林男性进入中国开拓市场,随着他们的进入,婚姻成为他们考虑的重要问题。在华婚姻网络的建立为在华缅甸穆斯林融入当地提供资本。在华缅甸穆斯林男性积极构建在华的婚姻网络,但由于生活、文化和实际经济利益等问题,他们与中国女性通婚而构建起的婚姻网络存在解体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