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越南难民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了特殊群体,但在历史、政治和利益因素的影响下,越南难民一直徘徊在难民身份认同、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其诉求得不到实现、身份得不到认可,使他们至今难以融入当地社会。以云南河口县岔河难民村为研究对象,分析越南难民的跨国流动经历及其身份认同的建构,并从难民身份认同、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三个层面来剖析其身份认同的多重性与困惑性。越南难民只有在淡忘其想象的难民身份,消除有意识筑建的"无形的"族群边界,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才能更顺利地融入当地社会,消除身份认同的困惑。  相似文献   

2.
社会成员的身份认同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族群是基本的、也是重要的社会分类,族群认同是一种社会性的心理与文化反应,也是一个客观的社会事实。本文试图从文化分析的维度,分析族群认同的社会特性以及在社会互动与民族-国家建构工程中的作用,并通过对两种民族主义(公民民族主义与族群民族主义)的分析,探讨如何在承认族群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协调社会成员多重身份认同中的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3.
在泰国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泰华族群的文化身份认同也在发生嬗变和更替。他们在中华文化族群认同和泰国政治社会身份认同的钟摆间游走,于积极的自我调适中寻求寄望和归宿。在跨文化视域下,所在国的主导性文化与祖籍国的非主导性文化间早已摒弃博弈、争夺、胶着的竞争态势,狭隘单向的文化认同将得到扬弃。对于泰华族群身份认同度这一历史命题的探究,也应在跨文化语境中寻找相应的立足点和准确的角色定位,并从文化交融产生的双向、互补的基石中去理解、接纳,寻求多元文化视角下的交流和共存,以期衍生出对国家、族群复杂架构下的崭新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4.
族群认同之于客籍学者是一种义不容辞的学术责任,也是历史和现实赋予的必然要求。从客家研究肇端,学者身份与客家族群认同就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客家族群的建立和认同依赖客籍学者,客家族群认同的书写演绎和领域拓展,巩固和提升了客家学学者的学术地位。客籍身份的功利应该超越地方记忆和族群认同的契约,才能呈现出非契约性的一面。剥除客家村落聚居的村落单位机制和族群认同的学术藩篱,客家研究方能出现崭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5.
中越边境地区中国一侧,存在着大量中越跨国民族婚姻.这类婚姻直接导致了越南入境女性及其子女两类特殊群体的产生.他们在融入当地社会的过程中,由于中国法律制度以及当地社会文化环境的排斥,越南入境女性及其子女在国家归属、自我身份认同等方面,表现出复杂的认同焦虑.他们在现实社会中遇到的认同困境,直接导致了这一特殊社会群体成员模糊身份和模糊意识的生成甚至蔓延,这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族群文化的移植:"旅游者凝视"视角下的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和地方性的互动进程中,穿梭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旅游者凝视"无处不在且影响深远.在旅游者凝视作用下,民俗村中的族群文化被彻底符号化与商品化."旅游者凝视"作为一种隐形力量,支配着特殊旅游场域的建构,改变了族群文化的存续原则,割裂了民族演员的族群认同,生产着有别于原生态文化的各种"奇风异俗",造成族群文化的移植.民族演员面临着对自身不断重新界定并形成新的族群认同.民俗村内文化的移植对族群原生地的民族文化传承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1970年代,印支三国的动乱致使大量华裔沦为难民逃亡世界各地。法国作为其原宗主国,接收了6万多华裔难民,并给予大力救援。如今,这些印支华裔已在法国取得不平常成就,不仅经济地位得到改善,在参政议政方面也有新的突破。同时,他们仍传承中华文化,开展华文教育,关注中国发展,加强与祖(籍)国的交流与联系。此外,印支华裔保持政治上和文化上的双重认同。  相似文献   

8.
张颖 《岭南学刊》2012,(3):37-40
多族群关系的融合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可是在现实中,少数族群却陷入身份认同的困境。用文化认同的理念解析多族群的国家民族认同观,通过唤醒、消弭、构建达到民族融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在政治身份认同上,柬埔寨华人既认同所在国社会,同时也高度认可其华人身份。在族群和文化认同上,华族与柬埔寨高棉族的族群关系较为融洽,他们重视华人文化和语言传统,普遍认可华文学习的高度重要性,仍保留着较强的华人特性,认同柬埔寨文化的同时也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在对华认知上,柬埔寨华裔新生代对中国有着较为浓烈的兴趣,他们认为中国的国家形象正面积极,认可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相比东南亚的其他国家的华人,比如菲律宾、印尼、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柬埔寨华人对中国的态度和认知更为积极和正面。  相似文献   

10.
研究选取206名彝族为调查对象,探索凉山彝族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本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增强各族群国家认同提供现实依据。结果表明:凉山彝族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总体态势良好,国家认同略高于族群认同,没有出现两者相冲突的情况;年龄、家庭所在地区、父母族别等客观变量对彝族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有一定影响,但不显著;而文化程度、职业分布、收入、汉语水平、要好朋友的族别等社会性变量的影响显著且稳定。  相似文献   

11.
印度支那三国的外逃难民,经过1975年和1978年的两次大高潮后,余波至今仍未停息,有人估计外逃难民葬身鱼腹或惨遭海盗杀害的人约占外逃难民总数的1/4。据联合国难民事务署的统计,1986年,仅越南外逃的难民有19579人。另据统计,1987年1~4月,越南难民2745人进入泰国,比1976年同期增加了1300人。2月份,海上风浪少,越南难民大批外逃,  相似文献   

12.
传统社会中,族群认同主要体现为本族与邻近族群互动过程中排斥与接纳的边界建构结果;而在现代背景下,传统的控制日益变得薄弱,日常生活不但受到来自地方性的影响,同时受到全球性浪潮影响。国家民族识别对族群的重构、交通和通讯设施的改善,都使族群面临着多样性的生活方式的选择,族群意识和族群认同也体现出新的特征,以帕西傣作为研究对象来对这些新的特征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族群关系敏感与族群政治盛行的马来西亚,华人一直是受到歧视和打压的对象。华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是影响马华族群关系发展和马来西亚族群政治整合的关键因素。与马来西亚独立前华人的认同相对比,致使华人在独立后的身份认同发生转变的最重要因素是马来西亚的族群政治。族群政治的曲折走向使华人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呈现出从冲突对抗到缓和调谐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温和的族群政治整合方式建构了华人多重认同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14.
10年来印支难民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问题,曾经引起国际社会的严重关注。时至今日,此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一则大量接收印支难民的国家,其印支难民问题已构成该国的一个社会问题;二则越南地区霸权主义的野心,依然如故,印支难民仍在继续外流。 本文所述印支难民问题,不涉及越南血统的难民,而主要就印支难民中的越南华裔、华人、华侨难民问题作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李晓明 《前沿》2010,(22):148-151
"族群"概念是西方人类学研究社会实体的一种范畴分类法.任何族群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族群共生和繁衍历史,并且都离不开建立在共同文化基础之上的族群认同和文化传承.族群认同是族群意识的基本构成,也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族群归属的认知和情感依附.族群认同在族群内外的和谐关系构建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分析和研究"族群认同"的表现形式,对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徐杰舜 《思想战线》2001,27(1):77-81
华南地区少数民族族群来源复杂,结构多样.早在远古时代就有许多原始族群活跃在华南,族群之间不断互动、涵化,到清朝基本定型为三个层次.华南族群中既包括少数民族族群,也包括汉族族群.各族群的认同基本上都是从族源认同和语言认同两个方面来概定,其中,语言认同方面汉族族群的方言比少数民族族群的方言种类更多,内容更丰富.  相似文献   

17.
自从本世纪70年代以来,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的难民源源不断地从海陆两路外逃,据统计,至1985年2月止,已定居世界各国及暂住东南亚国家等待移居第三国的印支难民总数多达153万人(在出逃过程中还有数以万计的难民葬身海底)。1986年12月至1987年6月,东盟各国难民营的印支难民增加近万人。1987年头3月,有2500名以上越南船民抵亚洲国家海岸。同时,根据《有秩序离境方案》离开越南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1980年为4706人,至  相似文献   

18.
越南难民艰难跨入香港门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前,香港特区政府决定批准1408名仍然滞留香港的越南难民在香港定居,并在今年5月份关闭香港最后一个难民营地,困扰香港25年的越南难民问题终于就此划上句号。越南难民问题始自20世纪70年代。1975年4月,南越政府垮台,大批难民逃离当时的南越,相当一部分人乘船逃往周边国家和地区。1975年5月,首批3743名难民乘长春号货轮抵达香港。此后抵港的难民逐年增加,1979年的统计显示,当年抵港的难民人数为68695人,达到最高峰。香港政府从1975年到1979年,陆续建起了4个越南难民收容中心,实行封…  相似文献   

19.
<正>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刚走出10年"文化大革命"的噩梦,工作重心正向经济建设转移,西南边陲突然涌进28万印支难民。所谓"印支难民",是指印度支那三国,即越南、柬埔寨和老挝产生的难民。中国政府和人民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接收了他们,并创造出中国特色的难民安置模式,使他们在民政部门的管理下生活到今天。  相似文献   

20.
略论宗教的族群认同和族际排斥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红霞 《前沿》2005,(9):242-244
宗教在民族形成、民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宗教本身所具有的认同性和排他性,使之在民族层面表现为特殊的族群认同和族际排斥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