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晓东 《传承》2012,(18):73-75
作为国际社会中"中国责任论"的主导者,美国将中国定位为"利益攸关方",表明其对华战略的新调整,意图在承认中国崛起的基础上将中国纳入美国主导下的国际体系,以维护其全球领导地位和国家利益。美国不断热炒的"中国责任论"是一把"双刃剑",将对中国和平发展产生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后,西方国际社会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又相继提出“中国崩溃论”,近期又大力推崇“中国责任论”。西方国家的“中国观”是否真正发生改变?中国强调“在国际社会要做负责任的大国”,这与“中国责任论”中的“责任”内涵是否相同?面对“中国责任论”,我们应如何辨析、应对?  相似文献   

3.
国外舆论围绕中国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势,提出了"中国责任论"、"G2论"、"中美国论"、"发达国家论"、"中国不确定论"、"中国时代论"、"国家资本主义论"等新论调。囿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国外舆论对中国国情缺乏实质性的了解,加之"西方中心主义"研究立场的固化,以致无法摆脱西方范式的窠臼,导致在认知上存在较大偏差。为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话语权,中国要把握当前国外舆论新动向,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全面审视,以正确的立场展开评析,善于宣传中国,消除"误读"或"误解",积极主动与国外舆论及其学者展开对话交流,扩大这一领域的话语权,正确引导国内外舆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责任论”是一把“双刃剑”,包涵着复杂的两重性内涵。中国在应对“中国责任论”时更要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和道义原则判断国际是非曲直和利害关系,决定自己的政策  相似文献   

5.
从历史来看,中国从来都有自己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观,经历了从"天下责任"观到"负责任大国"的转变。"负责任大国"的意识与目标,主要起源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情,国家实力的崛起、国家身份的转变、国家自身发展需求及国际社会的期待。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不断得到强化,中国对国际责任的态度经历了从犹豫到认同的过程,并且公开宣示将坚持积极而为,量力而行,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原则,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  相似文献   

6.
国际粮价飙涨形势下的我国应对之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国际粮价狂涨已持续多年。虽然我国和发展中大国家也是受害者,但是,国外出现一种所谓"发展大国责任论",把当前全球粮价上涨归咎于中国等几个发展中大国的发展。这种无助于解决当前国际粮价上涨问题的论调,是完全违背实际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快速发展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热议的话题。各国学者见仁见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机遇论"、"中国责任论"轮番出台,不一而足。中国的发展,到底是世界的机遇还是挑战?30多位来自中、美、俄、日、德、英等国的前政要、议员、专家学者展开了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8.
西方利用国际话语优势,抛出"中国渗透论",其危害极大,主要以贬低中国国际行为为主旨,试图削弱中国国际发展的合法性,损伤中国国际"软实力",阻碍中国通过正常的国际行为获得国际经济利益与战略利益,这是西方国家继续沿用的冷战思维。  相似文献   

9.
杜雁芸 《理论月刊》2012,(3):102-105
冷战至今,西方媒体通过引导或制造舆论来诉评中国的崛起及对外影响,对中国国家形象进行误读和丑化。本文通过对"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论调进行分析,剖析西方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进行误读和丑化的原因所在,在此基础上,提出重塑我国国家形象、提高我国新闻传媒职业水平的几点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国际秩序观经历了重大历史变迁。我国始终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紧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断丰富和拓展国际秩序观的内涵。在此嬗变过程中,对待国际秩序的态度从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转变为"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参与国际秩序的中国外交思维与实践从"争取自身发展"逐步向"肩负国际责任"转变;建立秩序的目标从以尊重差异性为前提、强调国家间合作的国际秩序向追求同一性为标的、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秩序发展。40年的历史变迁,表明中国参与国际秩序不是为了另起炉灶与推倒重来,而是对其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完善。  相似文献   

11.
实践唯物主义的"历史创造论"由马克思创立,列宁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将其中国化,邓小平则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提供了系统性的理论蓝本."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创造论"是马克思"历史创造论"的具体形态,是对它的总体性理论创新.我国学术界有可能也有责任将这一珍贵的理论创新梳理成为一个学理体系.本文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将其展开为人民主体论、自觉实践论、实践批判论、中介实在论、社会进步导向论、实践规律论、辩证发展论、相对规律论等逐次推进的九个哲学学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商人》2007年3月号刊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中国不能接受资本无道德论"一文。文中指出:中国企业正面临企业社会责任的挑战性考验。那种资本无道德,财富  相似文献   

13.
<正>长期以来,"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两种错误论调一直存在于国际舆论漩涡之中。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两种论调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近年来,部分西方人士炮制的所谓"中国渗透论"甚嚣尘上,就是"中国威胁论"的升级版。"中国渗透论"主要集中在西方某些政客、研究机构、新闻媒体三大群体之间,并且在渲染"中国渗透"问题上,各有侧重,甚至交相呼应。他们鼓吹"中国渗透论",其实质是时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在崛起进程中负有特殊的国际责任。但是,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中国在承担大国责任时必须非常谨慎,必须从中国的根本利益出发,同时要结合世界的共同利益。中国的大国责任应当更多地体现在贡献"软实力"上。承担大国责任不仅要关注世界共同利益,还要关注世界共同价值。加强同西方大国的协调,是中国承担好大国责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实际承运人责任性质是法定的合同责任,经其同意也可以承担缔约承运人约定的合同责任,事故或延误与其行为有关是实际承运人承担责任的条件。实际承运人在其运输区段内与缔约承运人承担连带责任。从立法论来讲,应当规定多式联运经营人与区段实际承运人连带责任来扩大运输责任主体,加大对货方的保障,完善多式联运制度,建设国际国内物流大通道来推动"一带一路"战略。  相似文献   

16.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著名经济学家、南洋理工大学亚洲研究所所长陈光炎最近撰文指出,中国的发展对世界不是威胁,而是机遇与贡献。此言一出,立即引起许多人士的关注。从“中国威胁论”到“中国责任论”,再到今天的“中国贡献论”,中国的定位一直就成为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之一。勿庸置疑,冷战结束以来,中国不仅为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而且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为世界和国际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国外舆论围绕中国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势,提出了“中国责任论”、“G2论”、“中美国论”、“发达国家论”、“中国不确定论”、“中国时代论”、“国家资本主义论”等新论调。囿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国外舆论对中国国情缺乏实质性的了解,加之“西方中心主义”研究立场的固化,以致无法摆脱西方范式的窠臼,导致在认知上存在较大偏差。为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话语权,中国要把握当前国外舆论新动向,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全面审视,以正确的立场展开评析,善于宣传中国,消除“误读”或“误解”,积极主动与国外舆论及其学者展开对话交流,扩大这一领域的话语权,正确引导国内外舆论。  相似文献   

18.
当前,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发展和世界贡献视而不见,将自身奉行的"逢强必霸"逻辑强加在中国身上,展现出强权思维和霸权心态。然而,霸权逻辑的产生与消亡有其历史必然性,"逢强必霸论"不能用来说明国际整体秩序,中国既没有可能更没有意愿谋求霸权,"逢强必霸论"注定没有市场。  相似文献   

19.
西方国家提出"锐实力"与"中国渗透论"等观点,其主要原因在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缓慢,自由主义衰落以及西方国家对国际安全格局的新动向产生了疑虑,究其根本是西方国家自身的衰弱和对中国崛起的不适应与焦虑。在应对"中国渗透论"的观点时,中国应继续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直面质疑,加强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20.
《小康》2007,(9)
尽管媒体和王旭明会有一些口水战,但内心,大家对他所言的"中国需要千万个王旭明",大体还是认同的。当媒体和公众不断听到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关于"教育买衣论"、"媒体无知论"、"中国教育成功论"以及"中国需要成千上万个王旭明"的论说时,这一切,无疑让王旭明成了中国最具知名度和最富争议性的一位政府新闻发言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