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尔斯的分配正义理论探讨了两个正义原则对于社会基本结构的安排,对于社会权利和义务、社会财富和利益的划分,将纯粹程序正义应用于社会制度,通过差别原则为最少受惠者谋求最大利益。罗尔斯分配正义理论产生有其特定经济政治背景,但与马克思主义的分配思想有相似之处,这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有借鉴的裨益。  相似文献   

2.
全球正义理论是当代政治哲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全球正义理论的诸多内容,尤其是其所秉承的世界主义理念,招致了不少爱国主义者的批判。爱国主义者认为,全球正义理论漠视了人们对同胞所负有的特殊义务,全球层面上并不存在那种类似于国家层面的社会合作,全球正义是难以实现的。实际上,爱国主义者对全球正义理论的批判在很多方面值得商榷,全球正义理论能够容纳爱国主义的上述批判,为爱国主义提供了一种约束边界。  相似文献   

3.
后格拉斯哥时代解决全球气候治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在于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机制,在于激发全球公众的责任意识共同合作来应对日趋严峻的气候环境问题,因此必须诉诸根本性的气候正义理论建构与实践指导。气候正义的应然状态,建立在多元主义法哲学理论基础之上,正是吸纳了罗尔斯正义论、内格尔的霍布斯主义理论、世界主义理论的全球正义学说,引入历史唯物主义与能力主义的思考,同时融合了国际帕累托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才让气候正义的内涵与外延更加丰富。面对全球气候正义实践的实然困境,中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致力于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国家应坚持“两个共同体”思想的道德立场,以争取气候谈判话语权为宗旨,秉持两类国家区别对待的双轨思路,为解决气候正义的实践困境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相似文献   

4.
罗尔斯的"四个阶段序列"理论是在罗尔斯已经论证的"无知之幕"和"两个正义原则"基础上提出的,它不仅包含了以上两种理论的涵义,并且着重论述了这一理论与自由的含义的关系以及互相内在的联系和影响.罗尔斯的这一理论也包含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个人正义和社会正义的博弈上,在正义程序真正的变为人们潜在的意识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罗尔斯的这一理论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同时它对当前我国公平合理的社会分配从而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平等与权利、平等与自由、效率与公平等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了罗尔斯平等主义的分配正义理论与诺齐克权利至上的持有正义理论,为解决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的非正义的问题提供理论上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教育正义是终极性的教育价值理念。传统的教育正义研究范式是罗尔斯正义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套用,本质上是一种"分配正义",罗尔斯理论自身的局限性及其对教育领域的适应性不足影响了传统范式的科学性。通过重建理论基础、重构从正义到教育正义的演绎路径,新的教育正义研究范式得以确立。新范式以"关系正义"为逻辑起点,以系统论为逻辑中介,凸显教育的特殊性,内涵包括外部正义与内部正义,实践方式为制度实践与伦理实践。  相似文献   

7.
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形成受到了康德道德哲学深刻的影响,这不仅可以从罗尔斯正义理论的理论方法、基本结构和理论价值等宏观方面体现出来,同时在微观上也有所表现,如在定言命令、自律等概念上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关联。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在很多重要的地方倚赖于康德道德哲学的一些假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康德道德哲学的创造性继承,同时又解释并澄清了康德道德哲学理论中的部分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8.
国际道义视角下的发展援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韶彬 《外交评论》2009,26(4):72-82
近年来,减贫和发展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发展援助的道义基础也成为国际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论题。通过向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无偿援助或优惠贷款,发展援助与国际道义之间具有某种天然联系。发展援助国际道义的现实基础在于全球性国际社会和全球相互依赖的形成和发展,而其理论依据则主要来源于人道义务和正义义务。在援助实践及援助制度中,这种道义关切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但是国际道义论并不能取代援助国利益论,二者构成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如何使财富在全社会实现正义的分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研究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对当前我国的分配制度改革有一定的启示.马克思从经济和伦理的范畴探讨了分配和正义的内涵,并且指出实现分配正义的途径.比较马克思这一思想与罗尔斯的分配正义论在前提条件、对象和最终目的上的不同,有助于理解马克思分配正义的最终归宿,以及预测"自由人联合体"分配正义的趋势和走向,有助于寻求马克思倡导的分配正义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0.
不同的社会形态有不同的分配结构,而何种分配方式更为正义?进而说,现代福利国家的分配方式是否合理?对此问题,西方三位伟大的思想家罗尔斯、哈耶克与德沃金各有相关表述.罗尔斯的理论最终归结为两大原则,即机会平等和差异平等原则.德沃金对此理论作了继承和发展,提出了其有名的"对人的关心和尊重"的权利理论.而哈耶克的理论看似与罗尔斯分配理论同源,实则相悖.因为,罗尔斯的分析虽然在表面上与哈耶克的自然模式相仿,但实际上,它更符合建构模式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两个正义的原则是罗尔斯正义观的主要体现,笔者以罗尔斯正义观为视角从政治、社会和经济等方面来分析中国社会现实,根据罗尔斯正义观的启示,认为制度是解决中国社会公平问题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重视个人的价值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倡导一种“全球正义”的国际伦理观。当前,全球正义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消除全球范围的经济不平等,并保证每一个个体皆能满足维持生计的基本需求。从权利意义上看,维持生计既是人类的基本权利,又是构成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一权利相应要求他人承担积极的援助义务。从义务论的视角分析,诉诸于康德哲学中“以人为目的”这一“绝对命令”是出于对人性的尊重。富国对全球穷人的援助不是消极的不完全义务,而是必须履行的完全义务。  相似文献   

13.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主要是对正义的证明。它不仅让一度被功利主义所统治的人们重新记起了几乎被遗忘的关于正义的常识,而且也向人们提供了一种分析正义问题的思路。不久前,王斌余杀人案的判决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反响,人们的观点分歧巨大。以罗尔斯的正义理论来分析王斌余事件,可以检验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同时也是一种理论与个案的双向解读。  相似文献   

14.
如何使财富在全社会实现正义的分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研究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对当前我国的分配制度改革有一定的启示。马克思从经济和伦理的范畴探讨了分配和正义的内涵,并且指出实现分配正义的途径。比较马克思这一思想与罗尔斯的分配正义论在前提条件、对象和最终目的上的不同,有助于理解马克思分配正义的最终归宿,以及预测“自由人联合体”分配正义的趋势和走向,有助于寻求马克思分配正义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5.
自从罗尔斯对功利主义正义观展开系统而深刻的批判之后,批评者大都认为功利主义政治哲学存在着致命性的弊端,即它可能为了更大的利益而以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通过对密尔的功利主义及其正义理论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不但可以追问密尔功利主义正义观的合理之处,而且可以探究密尔的正义理论如何能够在功利主义的理论框架之内避免罗尔斯的批评,即在追求功利最大化的同时很好地兼顾到正义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于功利主义主导法律和政治理论之际,罗尔斯的以社会契约为基础构建的正义理论使之发生了转变,在复兴了社会契约理论的同时亦光大了道德哲学.然而,随着后现代哲学反基础主义影响的日益扩大,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正义理论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此种情况下,罗尔斯在后期的著作中对其进行了修正,完成了从普适正义到"重叠共识"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17.
罗尔斯在建构他的作为公平的正义世界的时候采取了两大策略:一是契约论,他认为他的假然契约论可以在避免古典契约论弊端的同时更好地用于解决正义问题,而且它所达到的效果是功利主义无法比拟的;二是程序正义,罗尔斯认为通过这种纯粹的程序正义就可以实现对他的正义两原则的选择,进而完成作为公平正义世界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罗尔斯与马克思都高度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批判并力图消除社会中的不平等,进而形成了各自的正义观,为各自所处时代的社会制度建设提供了指引。通过对二者正义观的比较,可以对二者正义观在目的、出发点、侧重点上的共同点以及内容、理论构想、实现路径上的差异进行梳理,使之能更好地应用在中国式现代化社会的法律制度建设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指导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阎静  张旺 《外交评论》2010,27(6):134-142
冷战后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对道德层面的关注日益凸显,国际关系后实证主义流派中的规范理论则侧重对该层面进行研究,其目标旨在为建设一个更为和平、美好、正义的世界提供伦理支持。通过探讨规范理论的研究主题世界主义和社群主义两种哲学争论,评析人道主义干预与分配正义等规范理论研究议程,以及考察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两种不同的国际正义观,国际关系规范理论力求彰显国际政治的道德追求,为国家行为提供适当的价值基础和道德准则,并为国际社会的发展提供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正义原则和制度原则的优先性——读罗尔斯的《正义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了罗尔斯正义理论两个原则的优先性问题,即正义原则高于功利原则,制度原则高于个人原则,并依据正义原则对现实生活中的户籍制度、义务教育收费制度进行了法理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