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爱国主义是爱国主义新的存在样态,新时代引导网络爱国主义对培育时代新人、应对网络意识形态挑战、推动爱国主义传统转化发展、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价值。鉴于网络爱国主义行为在发生场域、互动方式、引导主体、存在方式、展现样态方面的特征,为引导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行为良性发展,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就要掌握网络核心技术,规范网站内容建设;拓展网络爱国空间,搭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平台;优化网络舆论生态,正向引导青年网络亚文化;完善网络法律制度,净化网络生态环境;构建理性精神,指导网络爱国主义行为。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青年亚文化也在不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有力的冲击。因此,只有通过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和整合青年亚文化,加强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才能帮助大学生认识到青年亚文化的本质和危害,自己抵制青年亚文化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高校青年亚文化是以青年大学生为文化主体的一种非主流文化,他的外部生成环境是大众文化和新媒介技术的流行,内在心理特质是青年大学生崇尚多元化、差异性,追求认同感。这就决定了高校德育管理与青年亚文化的互生性,德育管理能正确引导青年亚文化,而青年亚文化能保持德育管理的生命力活力。因此要加强德育主导性,注重人格教育,发展实践德育,推广媒体德育。  相似文献   

4.
代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必然生存方式,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笔者聚焦于改革开放以来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亚文化,从代际理论的视角出发,指出青年亚文化产生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以期形成一种代际思维,维持文化生态平衡,促进青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薛菲 《世纪桥》2023,(11):42-44
目前我国处于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青年是社会成员中最具有活力的群体,青年职业价值观影响青年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通过分析《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来理解青年马克思择业观,结合目前新时代青年在职业价值观存在职业发展目标缺乏、职业基本认知缺乏、网络亚文化对奋斗精神的消弭等问题,就此提出应当构建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构建“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学习模式,加强网络综合治理的建议,以此来促进青年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青年亚文化是当代文化版图不可缺少的地标,在其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采取回应与收编的策略。回应是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要求,应在话语、方法和内容上进行回应;收编是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原则不动摇,甄别青年亚文化的性质是收编的基点,主动向生活领域的拓展是收编的路径,获得文化的比较优势是收编的制胜点。  相似文献   

7.
青年亚文化兼具积极和消极两种属性。在消极亚文化影响下,处在社会转型期的部分青少年价值观发生了异化。重新审视当代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强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权威,规制媒体文化价值行为,通过变革教学方式和方法以及校园学生文化团体建设来完成对青少年的主流价值观培育。  相似文献   

8.
“执政亚文化是与党的执政理念方略机制等不相适应甚至相背离的思想、观念、态度、潜规则、情感、评价等心理倾向、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执政亚文化主要包括执政思想亚文化、执政制度亚文化、执政组织亚文化和执政行为亚文化。执政亚文化由于其主体执掌着公共权力,实施执政行为,直接涉及到公共利益,尽管它属于政治文化的范畴,但它的影响有别于一般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9.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青年亚文化在我国初露端倪,对这种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新型文化马克思主义早有预见,在此给予马克思主义的解剖,以正确理解青年亚文化,从而也可以帮助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相似文献   

10.
《探索》2017,(2)
在网络空间中,"网络化"推动政治亚文化的结构转型,其结果是在"异质文化"中生成"非理性文化"。从现象层面分析,非理性文化是网络空间政治亚文化与社会空间政治亚文化对于政治主流文化存在不同反应的结果。从逻辑层面分析,网络空间中非理性政治亚文化的生成可以从三个方面解释:第一,网络规范相对于社会规范的异化;第二,网络社会化对现实社会化的异化;第三,网络文化生产结构对社会文化生产结构的异化。在上述三方面的作用下,非理性政治亚文化存在"减压"与"颠覆"两种可能性。网络空间中非理性政治亚文化的治理需要突破以"管控"为主导的逻辑,而从主体、衔接与生产三个层面建构以"治理"为导向的逻辑。在新的治理逻辑中,实现政治主流文化与不同形态政治亚文化相互适应、相互理解与相互建构。  相似文献   

11.
《世纪桥》2008,(12)
亚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青年亚文化代表的是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少年群体的利益,它对成年人社会秩序往往采取一种颠覆的态度,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方法的传播起着渲染、扩展与教化作用,使犯罪手法得以四处蔓延,很多犯罪与社会越轨行为都是在犯罪亚文化推动下滋生和蔓延的,是犯罪亚文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从青年网络民族主义参与过程中的极端行为出发,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着重分析了从众效应、个人成就动机效应、去个性化效应、群体非理性效应等社会心理因素,对青年网络民族主义参与过程中极端行为的影响与互动,并据此为提高青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合理化建议,确保实现青年以理性的心态参与网络民族主义,从而强化青年大学生的理性爱国行为,引导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理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从青年网络民族主义参与过程中的极端行为出发,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着重分析了从众效应、个人成就动机效应、去个性化效应、群体非理性效应等社会心理因素,对青年网络民族主义参与过程中极端行为的影响与互动,并据此为提高青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合理化建议,确保实现青年以理性的心态参与网络民族主义,从而强化青年大学生的理性爱国行为,引导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理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亚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青年亚文化代表的是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少年群体的利益,它对成年人社会秩序往往采取一种颠覆的态度,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方法的传播起着渲染、扩展与教化作用,使犯罪手法得以四处蔓延,很多犯罪与社会越轨行为都是在犯罪亚文化推动下滋生和蔓延的,是犯罪亚文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阮雪梅 《世纪桥》2008,(8):75-76
亚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青年亚文化代表的是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少年群体的利益,它对成年人社会秩序往往采取一种颠覆的态度,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方法的传播起着渲染、扩展与教化作用,使犯罪手法得以四处蔓延,很多犯罪与社会越轨行为都是在犯罪亚文化推动下滋生和蔓延的,是犯罪亚文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塑造积极网络社会心态是提高网络治理能力、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议题,同时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青年作为网络使用主体,是网络社会心态的重点研究对象。培育青年群体积极网络社会心态迫在眉睫,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健全网络监管制度机制,保障青年网络社会需求;发挥网络媒体作用,提高青年网络社会认知;融合线上线下心理教育,调适青年网络社会情绪;把握网络舆情发展态势,引导青年实施网络利他社会行为;着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青年网络社会价值观和认同感。综合施策,全方位、多角度地培育青年积极向上的网络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17.
正厚黑学、潜规则、官场术等所谓官场"亚文化"与我们党所倡导的健康政治文化格格不入,其存在和传播会扭曲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对官场"亚文化"说不,是一个立破并举、扶正祛邪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坚持思想从严、执纪从严、治吏从严……清淤疏浚、激浊扬清,迎来全面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网络暴力现象中的青年心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年既是网络暴力的积极参与者,也是网络暴力的主要受害人群.青年参与网络暴力,是由去个体化心理、相对剥夺感和逆反心理、自我辩解与正当化心理和成就动机心理等共同引起的.同时,参与网络暴力也对青年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社会态度、社会行为以及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发展健康的文化心理具有负面作用.要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进网络技术建设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入手,消除网络暴力对青年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及和应用正深刻影响和改变着青年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社会心态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改变。青年群体以积极社会心态存在的同时,空虚浮躁的社会心理、焦虑和追新求奇的生活态度、弱势心理强化、价值观的扭曲、人际关系的冷漠等消极的社会心态也普遍存在。所以,了解新媒体时代青年社会心态的特点和现状,为准确分析现状成因及对青年不良社会心态的正确引导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当代我国的政治亚文化已经表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目前,中国处于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不能忽视任何类型的政治亚文化。按照主体不同来划分,政治亚文化可以分为大众政治文化、青年政治文化、知识分子政治文化、农民政治文化和少数民族政治文化;按照地域和和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传统政治文化和现代政治文化;根据主体所属群体的不同,可分为强势群体政治文化、弱势群体政治文化和中间阶层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