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循环经济法的法律性质论——兼与蔡守秋教授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循环经济是一种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法不是环境与资源法,从其建立的源动力以及在世界范围内先进的立法理念看,循环经济法与经济法的本质要求和价值取向相契合,因而循环经济法属于经济法.另外,进一步从法律调控的手段、调控范围和调控内容三个层面分析,循环经济法属于经济法中的宏观调控法.  相似文献   

2.
论经济法的社会和谐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法的理念涵括经济法理想和信念两个方面,社会和谐作为经济法的基本理念,有其特定涵义。经济法社会和谐理念产生的背景依赖以及和经济法价值、宗旨、原则的契合,说明了社会和谐是经济法理念的应然性,经济法及其社会和谐理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具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从性质上看,循环经济法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统一,是经济法与环境资源法的统一。在循环经济立法中应当体现资源本位法和行为本位法相统一、财产法和人文法相统一的理念。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法的定位"是进行循环经济法研究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对此问题的研究,目前尚处于"内部混战"的初级阶段,评判标准不一,观点林立。本文通过整合现阶段的研究成果,探讨循环经济法定位"迷失"的原因,并将问题聚焦在定位标准的确定上,提出调整对象是定位循环经济法的唯一标准,进而论证循环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属于经济法的调整范畴,表明循环经济法应定位为经济法。  相似文献   

5.
所谓法益,其基本含义即法律所保护的利益,各个部门法的设立与存续都是为了保护其专属的法益,经济法也不例外,但由于经济法出现的时间较晚,而且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演进,因此,要探究经济法的法益必须先说明经济法的法理渊源,然后进一步说明经济法的价值所在,并从中理解经济法的法益。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性任务与经济法理念、本质、使命存在着天然的契合,因而决定了经济法能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其他部门法无法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经济法的法典化不仅可以整合经济法规范、推动我国的法治建设,而且契合新发展理念,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历史时期,经济法法典化既面临着域外经验欠缺、基础理论共通性不强等挑战,也有法制建设、法典化浪潮和学术理论的积累等机遇,我国经济法法典化应当选择阶段式、渐进式的“三步走”立法路径。首先,制定《经济法通则》以整合、统领现有的经济法律法规;其次,完善各类经济法律法规,加强《经济法通则》与经济单行法的良好互动关系;最后,在时机成熟时制定结构严密、体系完备、各部门法有机联系的《经济法典》。  相似文献   

8.
循环经济是一种有机结合了生态学与经济学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对于企业在循环经济活动中遇到的障碍,经济法作为国家调节社会经济之法,应当进行相应的调节和解决,为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应有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经济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经济法的公平观更接近正义,体现实质公平;经济法通过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两个方面的制度设计来维护公平。  相似文献   

10.
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定,对于经济法的存在与发展至关重要。故此在确立时应从统领全局的角度出发,使其具有法律规定性、普遍性、定限性、抽象性与稳定性。经济法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不同,对如何确定基本原则和定位把握不准,众说纷法。鉴于经济法的基本任务是“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与发展”,故其基本原则应确定为‘’平衡协调”与“效益公平”,以此来巩固与加强经济法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已经颁布实施,为循环经济在我国的确立和发展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持。但中国的城市与农村存在很大差异,这就使这部法律在全社会的实施存在着障碍。针对城乡之间的差异,分析农村在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循环经济促进法》在农村中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必要性及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目前,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循环经济法的缺失,便难以运用法律手段规范,促进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法是涉及多种学科的法律,因此,运用自然科学、经济学、法学理论研究和构建起循环经济法是促进循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3.
论经济法的法律责任及实施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法律责任是指在国家干预和调控社会经济过程中因主体建反经济法律、法规而依法应强制承担的否定性、单向性、因果性经济义务。我国经济法实施机制的完善和创新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完善它的救济机制 ,实行经济诉讼。在经济诉讼中 ,要扩大原告和被告的范围 ,适度适用调解原则 ,举证责任应主要由被告承担 ,案件性质应多样化  相似文献   

14.
我国近代银行立法始于1908年,完善于1947年《银行法》。在近40年的法制建设中,既有《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单行法,又有综合的《银行法》等法律。还有数量众多的以"则例"、"条例"等名称出现的银行法规,构成了近代银行法的制定法渊源。此外,钱业习惯法对近代金融业的规范、监管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是银行法的渊源之一。制定法与习惯法在20世纪30年代前是相互依存,互补发展的,但随着国民政府金融统制的加剧,钱庄业被强制改造为银行,代表不同利益的制定法与习惯法规则,发生了冲突与博弈,习惯法随之消亡。  相似文献   

15.
社会法发展的历史说明,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关系是社会法定位的关键之所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发展各有其发展的轨道,并基于人权理论的不断完善,这一理论的提炼对社会法产生根源、基本理念有重要的作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关系的探讨不仅是两者之间关系的探讨,更是社会法理论的更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经济法作为介于公法与私法之间的"第三法域",不仅有着独特的调整对象,而且与其调整对象相适应,也存在独特的调整方法,即更加注重非强制性调整方法的运用,充分合理利用市场主体"经济人"本性,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本文对经济法调整方法框架内的经济奖励方法进行尝试性研究,从而为经济法调整方法的丰富完善做出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公安机关执法的“弱环境”。是指影响或潜在地影响公安机关执法能力有效发挥,对公安机关执法不利的环境。影响公安机关执法的环境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科技发展带来的硬环境挑战,也有法制不完备、舆论导向不规范、警力保障不足等软环境方面的因素。从某种角度上说,执法环境弱化的现状不但亵渎了法律的权威与法制的尊严,而且严重影响了公安机关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影响公安队伍建设和公安机关整体形象的树立。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推动和影响了中国法治的进程,对中国法治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从封闭保守到开放改革的变迁推动了法律领域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政治文化从革命到建设的变迁推动了中国革命型法制到建设型法制的发展,推动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初步建立和完善;政治文化从“人治”到“法治”的变迁推动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和目标的确立;“和谐”政治文化的构建对我国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法治理念的更新,正在并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使以维护国家和社会发展整体利益为根本宗旨的经济法的特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得以凸现,经济法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必须把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补充、融合到自身的价值范畴之中,作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具体地说经济法应以人性的全面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经济法应以全社会乃至人类的整体利益为首要价值目标;经济法应树立人、社会和自然整体和谐的价值观;经济法应全面追求社会公平、全面公平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晚清“公法时代”的国际法学教育主要包括京师同文馆的国际法学教育和国际法留学教育两个方面。无论是在京师同文馆进行的国际法学教育,还是到国外接受国际法教育的留学生们,都没有为中国国际法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人才基础,没有产生一个独立的自愿推动国际法学在中国发展的学术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