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电脑的普及、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网民数量的快速增加,网络舆论对社会诸多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司法裁判方面,网络舆论的影响主要有两点:一方面,网络舆论有利于监督司法权力的运行,促进了司法公开和司法公正;另一方面,网络舆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法官的自由裁判,有可能妨碍司法独立,损害司法的公信力。对于各级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员来讲,应重视网络民意,自觉接受网络舆论的监督,但不能被网络舆论左右;应通过议程设置、意见领袖和网络发言人等有效途径,对网络舆论加以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其消极影响,促进网络舆论与司法裁判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司法不能离开舆论的监督,舆论监督也不能对司法独立形成干预,司法的裁判与评价只能以法律作为唯一的标准.国家应当赋予司法机关独立抵御舆论负效应的地位和权限,同时提高法官素质,实行法官精英化,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法官队伍.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的开放性以及司法审判在当下中国社会中的功能定位,使得舆论易于进入到司法审判之中,进而影响法官的信息选择以及裁判的形成。这种开放型的信息选择机制尽管有利于提高司法回应社会的能力,但却为"舆论审判"的形成埋下了风险,不利于司法法治的形成。因此,法官在司法裁判的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信息选择机制,以确保其能够处理好舆论与审判之间的关系,进而在形成社会可接受的司法裁判结果的同时推进司法法治化。  相似文献   

4.
以网络舆论为代表的新生舆论势力对当今司法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何平衡公民的舆论自由与司法的独立原则之间的关系是本文探讨的核心内容。主要从保持司法独立,排除舆论不当干扰的角度出发,分析概括了舆论自由与审判独立的对立统一关系,列举研究了几种容易对司法审判活动产生不利影响的观念误区,重新定位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尊重公民的舆论监督权利,又要维护司法公正,就要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使之着力影响政治决策和立法决策,而司法审判活动应绝对排除其干扰。  相似文献   

5.
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建设的不断完善与扩张,使得公民通过网络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管理的热情空前高涨。与之相随的问题也凸显出来,网络民意呈现出影响司法审判,甚至干扰司法公正的倾向。因此,寻找到网络民意监督与司法审判之间冲突的原因,如何有效化解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之间的矛盾,实现网络舆论与司法审判之间的良性互动,对于促进司法公正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网络舆情不必然具有负面性,舆情事件中"司法买单"、舆论与司法冲突和异化现象是舆情风险所在。舆情的形成与案件自身特点有着莫大的关系。网民道德良知论与司法法律价值论造就舆论与司法冲突。司法权威尚未形成加剧网民"信法不如信网"心态。面对舆情风险,法院应该针对案件,融理入判,提高裁判说服力,预防舆情发生;运用沟通机制,缓解司法与舆论冲突,减少风险冲击;稳步树立司法权威,提高抵御舆情风险能力;运用法律惩戒机制规制舆情中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融合与延伸,给法院司法公开工作带来了发展和机遇。正面的舆论监督可以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但是,法官所面临的舆论环境并不清朗,许多诉讼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亲自或者雇佣他人在网络营造不良的法治舆论氛围,通过网络途径肆意宣泄对法官工作的不满,污蔑其人格,贬损其名誉,严重破坏司法公信。由此,应从法律、法院、法官、网络服务提供者四个层面保护法官名誉权,净化司法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融合与延伸,给法院司法公开工作带来了发展和机遇,与此同时,也让法官工作面临着巨大舆论监督压力。正面的舆论监督可以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但是目前,法官所面临的舆论环境并不清朗,负面舆情甚嚣尘上。许多诉讼当事人或者其他诉讼参与人自己或者雇佣他人通过网络途径肆意宣泄对法官工作的不满,污蔑其人格,贬损其名誉,降低涉事法官社会评价,使其面临巨大心理压力,给其正常工作及生活造成极大不良影响,同时严重破坏司法公信,在网络营造不良的法治舆论氛围。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保护法官名誉权不受网络舆情的不当侵害将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9.
网络舆论监督是舆论监督的特殊形式,网络舆论监督包括舆论生成和政治影响两个环节,经典的系统论只能解释网络舆论的输入为什么能够引起政府相应的回应,不能回答充当系统输入的网络舆论是如何生成的和影响程度如何;而网络监督的新政治系统论的分析框架有助于全面解析网络舆论监督的全过程,诠释网络舆论的生成条件和逻辑。  相似文献   

10.
网络舆论介入司法可看作是民众参与、监督司法的行为,也可看作是民众追求社会正义的行为。网络舆论应以合乎法律与道德的方式介入司法才能对司法产生积极影响作用。网络舆论主体具有法治自觉与道德自律是实现这一应然状态的内在要求,且是在网络舆论与司法良性互动过程中得以养成与践履。  相似文献   

11.
在互联网对我们生活影响日益深刻的同时,网络逐渐成为网民表达思想和言论的新渠道和新平台.作为一种新兴起的舆论监督力量,凭借其特性,网络舆论相对其他平面媒体有着不可比拟的强大优势.积极的一面是网络舆论在成为一种监督力量的同时也加速了案件的进展和审理,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司法公正.当然在缺乏法律监督的前提下,毫无束缚的网络舆论必然会对司法公正产生强势干预,对我国的法制进程产生消极的影响.由此,应当从重视道德规范、出台相关立法、加快权利救济渠道、话语权四个方面解决网络舆论和司法公正进程的冲突.  相似文献   

12.
网络公共舆论监督的兴起与政府的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公共舆论监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迅速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后的第四种舆论监督方式,并日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它也给政府带来了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干预司法公正、危害公共安全等挑战。针对网络公共舆论监督的积极意义及其给政府带来的挑战,政府一方面要采取一些激励性的措施来保障公民的网络舆论监督的合法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规范和管理公民的网络公共舆论监督,使其朝着合法、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为民众提供了新的民主参政方式,它打破了信息垄断,降低了公民政治参与成本,开辟了网上民主监督的新时代。网络民意对司法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司法的公开与公正,与此同时,网络民意的“非理性”与“情感性”也给司法审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需要对网络民意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并通过规范引导网络民意,提升司法公信力,实现网络舆论和司法公正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媒体权力对司法权的监督力度不断加大,因此使得媒体监督权与司法权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新闻媒体的介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司法不公的出现,但是其对舆论的引导以及对司法活动的干预现象也是不容忽视的。基于此,我们应该抱着积极的态度去化解两者之间的冲突,并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从而使媒体监督为司法活动的公正进行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5.
论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网络舆情是群体性事件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主要特征有:流言广泛传播,难以实施有效控制;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信息交流呈现非理性化、情绪化倾向。网络舆情常直接引发群体性事件,或间接推动群体性事件的恶性发展。为加强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监控与引导,应重视网络维稳信息的收集与研判;加强网络管理,完善网络把关;建立网络舆情控制与引导机制;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形成舆论强势;建立网络评论队伍,引导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16.
网络舆论监督的形成是依赖互联网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其相较于传统舆论监督具有监督范围更广、监督效率更高、监督方式更加灵活等特点。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力量开始形成并逐步增强,但其监控力度还不足。鉴于网络的双面性作用。应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群众参与程度越来越高,互联网为公民的言论自由这一宪法性权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发展空间.网络民意因为内涵丰富,对社会现实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网络民意作为普通民意表达最直接最“原汁原味”的方式,受到了网民极大的欢迎,也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肯定.但是,不同于立法、行政等活动,司法...  相似文献   

18.
舆论监督司法是保障司法公正的重要手段,公开监督、全程监督和多维监督等是其有效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可以促使司法权力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保证社会正义的实现,加速公共权力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9.
现实题材电影《搜索》的核心内容是媒体也即民意对人物命运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司法实践中民意参与司法的现象层出不穷。民意可以参与司法,但不应当干预司法。文章在对民意进行历史和现实考察的基础上,对民意参与司法的正当性进行法文化层面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