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安全网,是现代国家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到2020年之前,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近年来,南安市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城镇化和工业化步伐较快,城乡差别较小,完全有条件在“十二五”期末,即提前5年实现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个目标。在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进程中,要突出抓好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抓住了这两个重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一直是群众关注的重点。如何让人民群众"病有所医",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建设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相似文献   

3.
学习探讨     
改善民生要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既要发挥政府作用,又要引导全社会参与。改善民生,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调节收入分配,扩大社会就业,加强社会管理。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参与机制,把适合通过市场、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通过市场化竞  相似文献   

4.
医保是老百姓共同享有的公共福祉。十七大精神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此次对《上海市贯彻〈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的实施方案》的部分内容进行修改,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医保制度,努力使广大职工病有所医。  相似文献   

5.
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并作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突出了以人为本,强调“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6.
隋安臣 《中国民政》2007,(12):39-39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并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这些任务大都与民政工作息息相关。实现十七大确定的宏伟目标,让社会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承担着社会建设与管理职能的民政部门要时刻秉承"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出发点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是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有许多内容与财政工作紧密相关,如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监督;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建立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等等.为我们进一步做好财政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正>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民政局李宗明认为,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应注重四个坚持。一要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因此,我们务必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总的指导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统筹协调做好各项工作,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二要坚持全面规划  相似文献   

9.
夏锋 《思想工作》2008,(3):20-21
在十七大报告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成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其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工作目标,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增加群众的财产性收入,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举措。“有恒产者有恒心”,此项制度的具体落实,必将使广大群众对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有信心。  相似文献   

10.
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被首次写入中共十七大报告。报告中提出了社会建设要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建立起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并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1.
媒体链接     
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九要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等。为此,全会提出了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收入分配最敏感,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社会保障最关键,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扩大就业最重要,把积极的就业政策贯彻到各个方…  相似文献   

12.
陈晓晖 《群众》2014,(11):54-55
<正>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淮安市淮阴区以打造"幸福淮阴"为抓手,把就业创业作为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倍增的重要手段,通过出台政策、打造载体、引进项目、开发岗位、优化服务、建立就业困难人员帮扶长效机制、鼓励全民创业创新等举措,大力助推城乡就业"一体化",极大地提升了全区公共就业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3.
余永庆 《前沿》2013,(14):25-26
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社会建设,我们党始终坚持这一重点,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进一步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探索更加完善的社会福利与保障制度,必须重点发展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事业,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  相似文献   

14.
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近三十年的不断发展,基本构建了以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整个职业教育仍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刻不容缓。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二要切实增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三要落实好各项资助政策措施;四要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15.
王艳玲 《人大建设》2012,(12):24-25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并强调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为加快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4〕8号),江苏省人民政府就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印发了意见。意见明确江苏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更名为江苏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以"全覆盖、保基本、有弹性、可持续"为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合理分担个人(家庭)与政府责任,科学确定筹资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河北区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金湘军 《传承》2012,(7):28-29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是富民强桂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玉林市将牢牢把握民生优先.围绕强民本、助民富、解民困、保民安、聚民心这一主线,加大民生投入,深入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加快提升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计生、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让城乡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9.
十七大报告从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六个方面阐述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涉及整个社会领域,应坚定信心、加大力度.在改革和创新中,应注意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改革步骤的渐进性,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