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乡音》2006,(7)
日前,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针对考生关心的就业问题指出,"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这需要广大毕业生尤其是家长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适度选择,以多种方式努力实现广泛就业。" 社会上的每个公民都是普通劳动者,不过,不同劳动者的培养成本是有明显区别的。将大学生定位于普通  相似文献   

2.
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有理由期待自已成为社会的精英,至于能否成为,则与他们的能力和运气有关。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在解读考生关心的就业问题时,认为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5月22日《中国青年报》)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是一个理想的期待,或者说是管  相似文献   

3.
<正>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有理由期待自已成为社会的精英,至于能否成为,则与他们的能力和运气有关。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在解读考生关心的就业问题时,认为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5月22日《中国青年报》)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是一个理想的期待,或者说是管  相似文献   

4.
<正> 一、传统就业制度与经济运行概括起来说,传统的就业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第一,就业政策的选择和基本目标是“广就业”或“多就业”。国家要保证每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就业,不允许有失业现象的存在。第二,劳动力资源配置采取“计划分配”的形式。国家通过劳动人事部门直接把劳动者分配给各生产部门或企业,企业只能吸纳劳动力,不能辞退和解雇劳动力,也不能根据自己对劳动力的需求,自行招收工人。第三,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从而劳动者缺乏择业的自由。就大多数劳动者而言,常常是一次分配定终身。个人能否改变职业,要不要改变职业,不是劳动者个人的事情,如果需要他一生只能在一个地方从事一种职业,  相似文献   

5.
金旺 《现代人事》2003,(10):38-39
“良禽择木而栖”,“玉在椟中求善价,钗在奁中待时飞。”这一直是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仅是一个个人问题,而且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普遍社会现象。那么,国外大学毕业生是如何就业的呢?  相似文献   

6.
新的就业模式——“以创业带动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志峰 《前沿》2008,(6):136-138
近年来,就业已经越来越成为民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思想不仅给人以新风扑面的感觉,更蕴含着深远的涵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掀起一个“全民创业”热潮,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就要求政府必须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  相似文献   

7.
“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互联网+”背景下涌现了许多新兴业态,带动灵活就业迅速发展,同时也引致了一系列现实问题。从生产力视角概括我国灵活就业的主要特点、从生产关系视角分析灵活就业问题及其成因对保护劳动者权益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当前平台垄断使劳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劳动关系模糊化使平台容易设法逃避劳动保障和社会责任。在新发展阶段,要发挥“有为政府”之责,加强对垄断行为的监管力度,引导企业建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就业心态析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谭坚 《求索》2004,(10)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态处于不稳定状态 ,他们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的“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的分配制度缺乏全面了解 ,面对就业难的严峻形势估计不足 ,产生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是高等学校对学生缺乏系统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 ,使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就业环境 ,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好坏决定一个高校的发展,牵涉到千家万户,是社会各界都广泛关注的问题。在外界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和就业心态就成了大学生就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本文分析了农科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就业心态,并针对这些不良就业心态提出了合理的引导办法,以期对农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端正心态、促成就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正>每年夏季,劳动者的“高温权益”都会成为热点话题。如今,国家和各地政府对保护劳动者的“高温权益”越来越重视。然而,由于理解上的偏差、新就业形态的出现及其他原因,有些用人单位仍然对如何保护劳动者的“高温权益”存在不少误区。  相似文献   

11.
劳动法视角下我国非正规就业者的权利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琦 《湖湘论坛》2009,22(4):104-108
非正规就业能满足企业灵活性用工、降低用工成本的需要,也是吸纳劳动者就业的一种重要就业形式。现行劳动法律未能对非正规就业予以规制,非正规就业劳动者不能享受与正规就业者相同的劳动权利,因此,应扩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主体范围,将“非标准劳动关系”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制定非正规就业的专门法律法规,为非正规就业者提供法定的权利保障。  相似文献   

12.
孙慧  袁珊 《青年探索》2023,(4):45-54
大学生就业是当前社会的热点议题,除外部就业环境外,个体就业心态和职业选择是影响就业与否及就业质量的关键。基于对广州高校大学生的实证研究,本文揭示了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与职业选择的个体化特征,主要表现为高校大学生择业时普遍存在焦虑心理;“先就业后择业”为第一选择,关注择业过程中的心理感受;薪酬待遇仍是择业首选条件,同时也注重个人发展空间;一线城市成为多数大学生就业首选,具有发展潜力的内地中小城市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增大;体制内单位最受青睐;“佛系”“躺平”未成为主流,拒绝“躺平”、合理“内卷”成为大学生职场工作理性选择;创业方面,以满足个人兴趣为导向的创业动机凸显。针对大学生个体化的就业心态和职业选择,本文从加强思想引领,养成健康择业心理;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全过程的就业创业教育;因势利导,积极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多措并举,提升大学生就业综合能力等维度提出促进高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内陆心态”亟待改变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既是一个崭新的定位和目标,也是一个崭新的发展思路。政协全会上,委员们以真挚的话语,饱满的激情,热切的期盼,热议建设沿海强省。许多委员在讨论时谈到,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首要的一个问题是改变一些人固有的“内陆心态”。  相似文献   

14.
苏枫 《小康》2010,(4):38-39
2010年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详:“无论是农民工就业,还是大学生就业,以及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都时刻摆在我心里。因为我认为就业不仅关系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一个人的尊严。”几天之后,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广大劳动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相似文献   

15.
自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将“平等就业权纠纷”作为独立案进行审理以来,我国在女性劳动者权利保护方面又迈出了新的一步。保证女性在社会生产中独立的人格及地位,对劳动力市场稳步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对平等就业权纠纷案件进行审理的过程中,法院采用一般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由于劳动者与用工单位地位上的不平等性,原有的审理模式可能无法满足对女性劳动者损害的弥补。因此,对原有的审理模式给予建议,筑起女性劳动者就业权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对实现真正的就业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残疾人》2010,(2):20-21
中国政府将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在积极就业政策体系中,发展公共就业服务和对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就业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是十分重要的内容。目前,已建立了公共就业服务制度,覆盖全国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已经形成,并已全面实行对全部劳动者免费提供基本就业服务的制度。  相似文献   

17.
心智障碍者能融入社会,能像健全人一样工作吗?答案是肯定的,在大连,我们为心智障碍者提供职业训练,与家庭、与社会、与用工单位爱心协作,为他们进入融合环境,成为普通劳动者中的一员而不懈努力,这就是大连市残联就业中心开展的针对心智障碍者“支持性就业”服务.  相似文献   

18.
《上海人大月刊》2011,(7):46-46
社会心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改革开放前,由于中国经济成分的单一性以及就业方式、利益分配格局的相对稳定性,社会成员的心理压力比较单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利益的日益多元化,造成部分社会成员心理压力感增大,产生不良心态。不久前发布的中国首部关于社会心态的研究报告《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提出,“群体性怨恨”成为中国最明显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19.
“玉在椟中求善价”、“良禽择木而栖”,一直是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作为生命中一次重要的转折,择业就业是个人社会角色的转换,同时就业状况又是一个国家经济风向标。因此,就业已经不仅仅是个人问题,它更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普遍社会现象。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280万,比2003年增长6.8万,而2005年则有可能突破340万。可以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20.
“玉在椟中求善价”是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但找“饭碗”还得审时度势。据权威部门统计,中国高校毕业生2005年有可能突破340万。可以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如何找“饭碗”?不妨对国外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经历作一管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